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哲专利>正文

一种防洪工程应用排涝泵站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20853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洪工程应用排涝泵站结构,属于防洪排涝领域,一种防洪工程应用排涝泵站结构,包括车体、两组行走架、泵体、排水管和进水管;车体顶部设有控制箱,且车体侧端面固定设有把手;两组行走架固定设于车体底部,且行走架底部设有万向轮;泵体固定设于车体顶部,且与控制箱连接;可以通过进水管在抽水时,将漂浮箱放置并使其上半部分漂浮在水面上,而促使进水管能够漂浮在水流的表层,避免进水罩直接沉入水底而将水中的淤泥一同带出。同时为避免水流表层出现垃圾影响进水罩,通过进水管和进水罩的转动,经过处理板使得笼罩在进水管上的垃圾进行去除,保证排水管的正常排水,使得排涝工作顺利进行。使得排涝工作顺利进行。使得排涝工作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洪工程应用排涝泵站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防洪排涝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防洪工程应用排涝泵站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而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城市排涝与排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因此城市河道防洪排涝泵站就显得尤为重要。
[0003]传统的城市河道防洪排涝泵站在使用的过程中,大多是将排涝用的水管直接放入到河道中,在使用的过程中,水管会沉入到河底,当工作人员进行排涝抽水时,水管极其容易将河底的淤泥吸出,从而导致水管发生堵塞,不仅需要人工进行清理,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也造成整个排涝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导致整个城市的秩序无法恢复。并且在抽水时,容易将水流中的大颗粒物质以及其他漂浮的垃圾一同抽取,从而影响正常的防洪排涝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洪工程应用排涝泵站结构,它可以通过进水管在抽水时,将漂浮箱放置并使其上半部分漂浮在水面上,而促使进水管能够漂浮在水流的表层,避免进水罩直接沉入水底而将水中的淤泥一同带出。同时为避免水流表层出现垃圾影响进水罩,通过进水管和进水罩的转动,经过处理板使得笼罩在进水管上的垃圾进行去除,保证排水管的正常排水,使得排涝工作顺利进行。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防洪工程应用排涝泵站结构,包括车体、两组行走架、泵体、排水管和进水管;车体顶部设有控制箱,且车体侧端面固定设有把手;两组行走架固定设于车体底部,且行走架底部设有万向轮;泵体固定设于车体顶部,且与控制箱连接;排水管固定设于泵体顶部;进水管转动设于泵体底部,并穿过车体连接至两组行走架之间,排水管与进水管通过泵体相互连通。
[0007]进一步的,行走架为凹形,万向轮设于行走架突出部分底部内;行走架的突出部分均滑动设有第一握把,第一握把连接一端连接至车体顶部的外侧;第一握把底部设有位于行走架内的弧形块;弧形块与第一握把靠近进水管侧端面内固定设有限位槽,限位槽为能够贴合万向轮表面的弧形;第一握把远离限位槽侧固定设有两个卡块,最下侧的卡块位于车体内;车体内设有能够与卡块滑动配合的至少两处卡槽,两处卡槽分布在车体的高度方向上。
[0008]进一步的,进水管能够在高度方向上进行上下伸缩,进水管底部设有与其连通的进水罩;进水罩上外侧圆周整列设有至少两处进水口,用于保护进水管不被垃圾堵塞,以及避免大颗粒物质进入而影响泵体正常运转。
[0009]进一步的,进水罩的直径大于进水管的直径,使得进水管内流入水流的速度不会
被进水罩所影响。
[0010]进一步的,进水管外表面转动配合设有漂浮箱,漂浮箱内设有空腔,漂浮箱为T形,且贴近车体侧突出部分设有磁铁;漂浮箱内固定设有电机,电机自带有电机轴,并且电机轴上固定设有第一齿轮;进水管位于空腔内的外表面上固定设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之间相互啮合;漂浮箱侧端面固定设有第二握把,第二握把连接至车体顶部的外侧;漂浮箱侧端面固定设有两个处理板,处理板靠近进水罩并其进行包裹。
[0011]进一步的,车体底部固定设有电磁铁。
[0012]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3]一、本方案通过进水管在抽水时,将漂浮箱放置并使其上半部分漂浮在水面上,而促使进水管能够漂浮在水流的表层,避免进水罩直接沉入水底而将水中的淤泥一同带出。同时为避免水流表层出现垃圾影响进水罩,通过进水管和进水罩的转动,经过处理板使得笼罩在进水管上的垃圾进行去除,保证排水管的正常排水,使得排涝工作顺利进行。
[0014]二、本方案通过泵体从进水管内抽入的水流时,进水罩对于水流中的垃圾以及大颗粒物质进行阻拦,使得水流通过进水口排入,避免影响进水管的正常工作,以及垃圾以及大颗粒物对泵体造成影响。
[0015]三、本方案通过行走架带动车体移动至需要防洪排涝工作的位置,为避免行走架在泵体工作时移动,可通过将限位槽与万向轮进行夹持,并且促使弧形块底部与地面接触,从而使得万向轮的滚动摩擦变为滑动摩擦,有效的增大泵体在工作时行走架与地面的接触,来保证车体不会产生移动以影响泵体的作业。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卡块53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漂浮箱4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第一握把5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标号说明:
[0022]车体1、行走架2、泵体3、排水管31、进水管32、进水罩321、进水口322、漂浮箱4、电机41、处理板42、第二握把43、第一握把5、限位槽51、弧形块52、卡块53、卡槽54、电磁铁6。
具体实施方式
[0023]请参阅图1

5,一种防洪工程应用排涝泵站结构,包括车体1、两组行走架2、泵体3、排水管31和进水管32;车体1顶部设有控制箱,且车体1侧端面固定设有把手;两组行走架2固定设于车体1底部,且行走架2底部设有万向轮;泵体3固定设于车体1顶部,且与控制箱连接;排水管31固定设于泵体3顶部;进水管32转动设于泵体3底部,并穿过车体1连接至两组行走架2之间,排水管31与进水管32通过泵体3相互连通。
[0024]请参阅图2

3,行走架2为凹形,万向轮设于行走架2突出部分底部内;行走架2的突出部分均滑动设有第一握把5,第一握把5连接一端连接至车体1顶部的外侧;第一握把5底部设有位于行走架2内的弧形块52;弧形块52与第一握把5靠近进水管32侧端面内固定设有
限位槽51,限位槽51为能够贴合万向轮表面的弧形;第一握把5远离限位槽51侧固定设有两个卡块53,最下侧的卡块53位于车体1内;车体1内设有能够与卡块53滑动配合的至少两处卡槽54,两处卡槽54分布在车体1的高度方向上。
[0025]请参阅图2,进水管32能够在高度方向上进行上下伸缩,进水管32底部设有与其连通的进水罩321;进水罩321上外侧圆周整列设有至少两处进水口322,用于保护进水管32不被垃圾堵塞,以及避免大颗粒物质进入而影响泵体3正常运转。进水罩321的直径大于进水管32的直径,使得进水管32内流入水流的速度不会被进水罩321所影响。
[0026]请参阅图4,进水管32外表面转动配合设有漂浮箱4,漂浮箱4内设有空腔,漂浮箱4为T形,且贴近车体1侧突出部分设有磁铁;漂浮箱4内固定设有电机41,电机41自带有电机轴,并且电机轴上固定设有第一齿轮;进水管32位于空腔内的外表面上固定设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之间相互啮合;漂浮箱4侧端面固定设有第二握把43,第二握把43连接至车体1顶部的外侧;漂浮箱4侧端面固定设有两个处理板42,处理板42靠近进水罩321并其进行包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洪工程应用排涝泵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两组行走架(2)、泵体(3)、排水管(31)和进水管(32);车体(1)顶部设有控制箱,且车体(1)侧端面固定设有把手;两组行走架(2)固定设于车体(1)底部,且行走架(2)底部设有万向轮;泵体(3)固定设于车体(1)顶部,且与控制箱连接;排水管(31)固定设于泵体(3)顶部;进水管(32)转动设于泵体(3)底部,并穿过车体(1)连接至两组行走架(2)之间,排水管(31)与进水管(32)通过泵体(3)相互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洪工程应用排涝泵站结构,其特征在于:行走架(2)为凹形,万向轮设于行走架(2)突出部分底部内;行走架(2)的突出部分均滑动设有第一握把(5),第一握把(5)连接一端连接至车体(1)顶部的外侧;第一握把(5)底部设有位于行走架(2)内的弧形块(52);弧形块(52)与第一握把(5)靠近进水管(32)侧端面内固定设有限位槽(51);第一握把(5)远离限位槽(51)侧固定设有两个卡块(53),最下侧的卡块(53)位于车体(1)内;车体(1)内设有能够与卡块(53)滑动配合的至少两处卡槽(54),两处卡槽(54)分布在车体(1)的高度方向上。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哲
申请(专利权)人:徐哲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