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用铝制前悬架防撞梁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1430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用铝制前悬架防撞梁总成,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包括底板,底板的外表面两侧均连接有安装架,两个安装架的一侧上方均连接有转动架,两个转动架的一侧均连接有防撞梁主体,两个防撞梁主体之间设置有卸力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液压阻尼器、旋转轴、转动件、扭簧和缓冲套,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通过防撞梁主体和缓冲套配合将冲击力吸收,通过缓冲套的设置将部分冲击力进行吸收缓冲,同时由于防撞梁主体呈圆弧状从而便于将冲击力进行分散,防撞梁主体吸收冲击力后通过转动架向内转动使液压阻尼器受力转动,在防撞梁主体转动时向扭簧使加压力使扭簧转动蓄力,同时通过液压阻尼器的设置将冲击力吸收,有效避免防撞梁主体弯曲或断裂。体弯曲或断裂。体弯曲或断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用铝制前悬架防撞梁总成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用铝制前悬架防撞梁总成。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进入普通家庭,成为代步和运输工具,但由于汽车数量的增加交通事故逐渐增多,根据多次车祸事故检测统计,车辆前方和车辆后方是受到撞击次数较多的区域,因此,消费者在选购汽车时越来越多的会考察前防撞梁和后防撞梁的结构强度和安全性。
[0003]现有的汽车用铝制前悬架防撞梁总成通常为U形板和加强筋组成结构较为简单,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撞击点受力过大容易弯曲和断裂,卸力效果较差导致在撞击时发动机舱内部结构容易受到损坏造成较大的损失,且现有的汽车用铝制前悬架防撞梁总成通常防护效果较差,在车辆撞击后车辆外壳等外部结构破碎,碎片受冲击力影响容易飞入车辆悬挂中插入传动结构或减震结构内将结构堵塞,使用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用铝制前悬架防撞梁总成,以解决容易弯曲断裂和防护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用铝制前悬架防撞梁总成,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外表面两侧均连接有安装架,两个所述安装架的一侧上方均连接有转动架,两个所述转动架的一侧均连接有防撞梁主体,两个所述防撞梁主体之间设置有卸力组件,两个所述安装架之间设置有防护组件。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卸力组件通过防撞梁主体和缓冲套配合将冲击力吸收,通过缓冲套的设置将部分冲击力进行吸收缓冲,防护组件通过底板、安装架、拱板、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进行隔断将大部分飞散的碎片进行隔断,从而有效避免碎片对传动结构和减震结构造成伤害。
[0007]进一步的,所述卸力组件包括连接于两个防撞梁主体之间的旋转轴,两个所述防撞梁主体的外表面均连接有缓冲套,两个所述转动架的内部均安装有扭簧,两个所述安装架的一侧下方和两个所述防撞梁主体的底部一侧分别连接有八个转动件,八个所述转动件之间分别安装有四个液压阻尼器。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通过防撞梁主体和缓冲套配合将冲击力吸收,通过缓冲套的设置将部分冲击力进行吸收缓冲,同时由于防撞梁主体呈圆弧状从而便于将冲击力进行分散,防撞梁主体吸收冲击力后通过转动架向内转动使液压阻尼器受力转动,在防撞梁主体转动时向扭簧使加压力使扭簧转动蓄力,同时通过液压阻尼器的设置将冲击力吸收。
[0009]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组件包括连接于两个安装架之间的拱板,所述拱板的顶部连接有加强筋,所述拱板的顶部两侧均通过支撑架连接有第一防护板,所述拱板的底部连接
有第二防护板,且所述拱板和第二防护板之间连接有支撑架。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通过底板、安装架、拱板、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进行隔断将大部分飞散的碎片进行隔断,从而有效避免碎片对传动结构和减震结构造成伤害,同时拱板、第一防护板、第二防护板、支撑架和加强筋相互配合也可成为第二个防撞梁,同时由于拱板呈拱形使其拥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增加结构的防撞效果。
[0011]进一步的,所述液压阻尼器的一端通过转动件与防撞梁主体转动连接,且所述液压阻尼器的另一端通过转动件与安装架转动连接,两个所述防撞梁主体通过旋转轴转动连接,且两个所述防撞梁主体均呈圆弧状。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防撞梁主体呈圆弧状从而便于将冲击力进行分散,防撞梁主体吸收冲击力后通过转动架向内转动使液压阻尼器受力转动,在防撞梁主体转动时向扭簧使加压力使扭簧转动蓄力,同时通过液压阻尼器的设置将冲击力吸收。
[0013]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支撑架均呈“X”字形。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拱板、第一防护板、第二防护板、支撑架和加强筋相互配合也可成为第二个防撞梁对车辆进行保护,同时拱板呈拱形使其拥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增加结构的防撞效果。
[0015]综上所述,本技术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通过液压阻尼器、旋转轴、转动件、扭簧和缓冲套,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通过防撞梁主体和缓冲套配合将冲击力吸收,通过缓冲套的设置将部分冲击力进行吸收缓冲,同时由于防撞梁主体呈圆弧状从而便于将冲击力进行分散,防撞梁主体吸收冲击力后通过转动架向内转动使液压阻尼器受力转动,在防撞梁主体转动时向扭簧使加压力使扭簧转动蓄力,同时通过液压阻尼器的设置将冲击力吸收,有效避免防撞梁主体弯曲或断裂;
[0017]2、本技术通过拱板、第一防护板、第二防护板、支撑架和加强筋,首先通过底板、安装架、拱板、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进行隔断将大部分飞散的碎片进行隔断,从而有效避免碎片对传动结构和减震结构造成伤害,同时拱板、第一防护板、第二防护板、支撑架和加强筋相互配合也可成为第二个防撞梁,同时由于拱板呈拱形使其拥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增加结构的防撞效果,有效避免碎片飞散对传动结构和减震结构造成伤害。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防撞梁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转动架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底板;2、安装架;3、防撞梁主体;4、转动架;5、卸力组件;501、液压阻尼器;502、转动件;503、旋转轴;504、扭簧;505、缓冲套;6、防护组件;601、拱板;602、第一防护板;603、第二防护板;604、支撑架;605、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
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下面根据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0025]一种汽车用铝制前悬架防撞梁总成,如图1

4所示,包括底板1,底板1的外表面两侧均连接有安装架2,两个安装架2的一侧上方均连接有转动架4,两个转动架4的一侧均连接有防撞梁主体3,两个防撞梁主体3之间设置有卸力组件5,方便对冲击力进行缓冲,两个安装架2之间设置有防护组件6,有效避免碎片对传动结构和减震结构造成伤害,两个防撞梁主体3通过旋转轴503转动连接,且两个防撞梁主体3均呈圆弧状,由于防撞梁主体3呈圆弧状从而便于将冲击力进行分散。
[0026]参阅图1

4,卸力组件5包括连接于两个防撞梁主体3之间的旋转轴503,两个防撞梁主体3的外表面均连接有缓冲套505,两个转动架4的内部均安装有扭簧504,两个安装架2的一侧下方和两个防撞梁主体3的底部一侧分别连接有八个转动件502,八个转动件502之间分别安装有四个液压阻尼器501,液压阻尼器501的一端通过转动件502与防撞梁主体3转动连接,且液压阻尼器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用铝制前悬架防撞梁总成,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外表面两侧均连接有安装架(2),两个所述安装架(2)的一侧上方均连接有转动架(4),两个所述转动架(4)的一侧均连接有防撞梁主体(3),两个所述防撞梁主体(3)之间设置有卸力组件(5),两个所述安装架(2)之间设置有防护组件(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用铝制前悬架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卸力组件(5)包括连接于两个防撞梁主体(3)之间的旋转轴(503),两个所述防撞梁主体(3)的外表面均连接有缓冲套(505),两个所述转动架(4)的内部均安装有扭簧(504),两个所述安装架(2)的一侧下方和两个所述防撞梁主体(3)的底部一侧分别连接有八个转动件(502),八个所述转动件(502)之间分别安装有四个液压阻尼器(50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用铝制前悬架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新年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市博格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