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石炉前期预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00468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石炉前期预热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内室,所述壳体和内室之间设置有螺旋管,所述螺旋管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所述螺旋管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出水口,所述壳体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出水口,所述壳体与内室上部两端设有第一进料器及第二进料器,所述第一进料器上设置有第一下料板,所述第二进料器上设置有第二下料板,所述内室上设置有第二出料器。该装置可高效的对进入电石炉前期所用的碳粉及生石灰进行预热,避免了在生产电石的时候,因物料与炉内温度差异过大,影响电石的生产效率,且该装置可使碳粉及生石灰受热温度相同,且可均匀受热,操作简便,实现热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热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热资源的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石炉前期预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石炉资源化利用
,具体为一种电石炉前期预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石外观为灰色、棕黄色、黑色或褐色块状固体,是有机合成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利用电石为原料可以合成一系列的有机化合物,被广泛应用在工业、农业、医药领域。其制作一般通过焦炭与生石灰置于2200℃左右的电炉中熔炼,其排放的烟尘温度也高达400

800℃左右,目前高度对烟尘的处理,但其热资源利用率不高,且对焦炭和生石灰前期预热重视不高,降低了电石的生产率,且预热不均匀,或者二者温度受热不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石炉前期预热装置,解决了电石的生产率低,且预热不均匀,或者二者温度受热不同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石炉前期预热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内室,所述壳体和内室之间设置有螺旋管,所述螺旋管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所述螺旋管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出水口,所述壳体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出水口,所述壳体与内室上部两端设有第一进料器及第二进料器,所述第一进料器上设置有第一下料板,所述第二进料器上设置有第二下料板,所述内室上设置有第二出料器,所述第二出料器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支撑座,所述内室上设置有第一加热室,所述第一加热室与第二下料板连通,所述第一加热室与第二出料器连通,所述内室上设置有第二加热室,所述第二加热室与第一下料板连通,所述第二加热室与第一出料器连通,所述第一加热室的内部设置有上部旋转发动机,所述上部旋转发动机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齿轮旋转器,所述第二齿轮旋转器上固定连接有上部承载座,所述上部旋转发动机的内部设置有上部进水管,所述上部进水管分别穿过第二齿轮旋转器和上部承载座,所述上部进水管上固定连接有下水管,所述下水管上固定连接有下部支撑座,所述内室的内部设置有底部旋转发动机,所述底部旋转发动机的输出端上设置有第一齿轮旋转器,所述第一齿轮旋转器与下部支撑座固定连接,所述底部旋转发动机的内部设置有下部出水管,所述下部出水管分别穿过下部支撑座和第一齿轮旋转器,所述内室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分别与第一加热室和第二加热室连通。
[0005]优选的,所述支撑座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支撑座在壳体上均匀分布。
[0006]优选的,所述下部出水管与第一出水口连通。
[0007]优选的,所述内室上设置有第二进料器,所述第二进料器与壳体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内室上设置有第一进料器,所述第一进料器与壳体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内室上设置有第一出料器,所述第一出料器与壳体固定连接。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1]该装置可高效的对进入电石炉前期所用的碳粉及生石灰进行预热,避免了在生产
电石的时候,因物料与炉内温度差异过大,影响电石的生产效率,且该装置可使碳粉及生石灰受热温度相同,且可均匀受热,操作简便,实现热资源的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图1的内室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图1的第一加热室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壳体;2、内室;3、第一加热室;4、第一进水口;5、第二加热室;6、第二进水口;7、第一进料器;8、第一出料器;9、支撑座;10、第一出水口;11、第二出水口;12、第二出料器;13、螺旋管;14、第二进料器;15、第二下料板;16、下水管;17、下部支撑座;18、第一齿轮旋转器;19、下部出水管;20、底部旋转发动机;21、第一下料板;22、上部进水管;23、上部旋转发动机;24、第二齿轮旋转器;25、上部承载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请参阅图1、图2、图3,一种电石炉前期预热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内室2,壳体1和内室2之间设置有螺旋管13,螺旋管13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6,螺旋管13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出水口11,壳体1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出水口10,壳体1与内室2上部两端设有第一进料器7及第二进料器14,第一进料器7上设置有第一下料板21,第二进料器14上设置有第二下料板15,内室2上设置有第二出料器12,第二出料器12与壳体1固定连接,壳体1上设置有支撑座9,内室2上设置有第一加热室3,第一加热室3与第二下料板15连通,第一加热室3与第二出料器12连通,内室2上设置有第二加热室5,第二加热室5与第一下料板21连通,第二加热室5与第一出料器8连通,第一加热室3的内部设置有上部旋转发动机23,上部旋转发动机23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齿轮旋转器24,第二齿轮旋转器24上固定连接有上部承载座25,上部旋转发动机23的内部设置有上部进水管22,上部进水管22分别穿过第二齿轮旋转器24和上部承载座25,上部进水管22上固定连接有下水管16,下水管16上固定连接有下部支撑座17,内室2的内部设置有底部旋转发动机20,底部旋转发动机20的输出端上设置有第一齿轮旋转器18,第一齿轮旋转器18与下部支撑座17固定连接,底部旋转发动机20的内部设置有下部出水管19,下部出水管19分别穿过下部支撑座17和第一齿轮旋转器18,内室2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4,第一进水口4分别与第一加热室3和第二加热室5连通。
[0018]请参阅图1,支撑座9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支撑座9在壳体1上均匀分布。通过设计支撑座9,可对整体结构起到支撑效果。
[0019]请参阅图1、图2、图3,下部出水管19与第一出水口10连通。通过设计下部出水管19,使得下部出水管19内水可排入第一出水口10内。
[0020]请参阅图1、图2,内室2上设置有第二进料器14,第二进料器14与壳体1固定连接。通过设计第二进料器14,使得内室2可通过第二进料器14进料。
[0021]请参阅图1、图2,内室2上设置有第一进料器7,第一进料器7与壳体1固定连接。通过设计第一进料器7,使得内室2可通过第一进料器7进料。
[0022]请参阅图1、图2,内室2上设置有第一出料器8,第一出料器8与壳体1固定连接。通过设计第一出料器8,使得物料可通过第一出料器8排出。
[0023]本技术具体实施过程如下:使用时,由第一进水口4及第二进水口6进高温液体,对装置进行预热,达到目标温度后,碳粉从第一进料器7进入第二加热室5内,生石灰从第二进料器14进入第一加热室3内,同时启动底部旋转发动机20上部旋转发动机23,底部旋转发动机20带动第一齿轮旋转器1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石炉前期预热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内室(2),所述壳体(1)和内室(2)之间设置有螺旋管(13),所述螺旋管(13)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6),所述螺旋管(13)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出水口(11),所述壳体(1)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出水口(10),所述壳体(1)与内室(2)上部两端设有第一进料器(7)及第二进料器(14),所述第一进料器(7)上设置有第一下料板(21),所述第二进料器(14)上设置有第二下料板(15),所述内室(2)上设置有第二出料器(12),所述第二出料器(12)与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支撑座(9),所述内室(2)上设置有第一加热室(3),所述第一加热室(3)与第二下料板(15)连通,所述第一加热室(3)与第二出料器(12)连通,所述内室(2)上设置有第二加热室(5),所述第二加热室(5)与第一下料板(21)连通,所述第二加热室(5)与第一出料器(8)连通,所述第一加热室(3)的内部设置有上部旋转发动机(23),所述上部旋转发动机(23)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齿轮旋转器(24),所述第二齿轮旋转器(24)上固定连接有上部承载座(25),所述上部旋转发动机(23)的内部设置有上部进水管(22),所述上部进水管(22)分别穿过第二齿轮旋转器(24)和上部承载座(25),所述上部进水管(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进伟曲毅丁宇徐慧荟杨宏旺刘雪刘宝明张培杨张华巍王兆选谢辉张来君孟祥利赵风涛王金城李守伟于海深常安李鹏柳晓明马吉飞牟玉明任国杰杨建成王翠辉孙国剑吴晓峰肖洪钢臧岐山李雪凡张广为赵伟龙张林杨小明朱恩祖王强张德亮郑勇刘晓锋于莎莎于广旭郭爱强
申请(专利权)人:毅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