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光纤监测功能的热塑性复合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8753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光纤监测功能的热塑性复合管,包括内衬层、金属层、内衬密封层、抗压内增强层、抗拉层、抗压外增压层、外护套层和耐酸碱层;通过内衬层,形成输送油气介质;通过耐酸碱层,降低输送介质向环形空间渗透产生的腐蚀性;通过金属层,支撑内衬密封层,防止内压密封层承受外压时产生压溃;通过内衬密封层,进一步提升管线密封性,降低输送介质向环形空间渗透率;通过抗压内增强层,承受管线内压;通过抗拉层,承受管线轴向拉力,通过在均布布设的扁钢内埋设封装入监测光纤,实现对管线温度、泄露、应变及振动的监测;通过抗压外增压层,承受管线外压,通过外护套层,抵抗管线受机械损坏,防止海水侵入。防止海水侵入。防止海水侵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光纤监测功能的热塑性复合管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复合管,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光纤监测功能的热塑性复合管,属于海洋油气介质输送


技术介绍

[0002]海底管线是海洋油气输送的主要载体,热塑性复合管线作为钢管的升级换代产品,具有柔韧性高、施工成本低、抗腐蚀性强、地形适应性强和可重复使用的特点,适用于海上油气开采的混输、输油、输气及注水等各类管线应用,目前越来越多的油田开发中会考虑到采用热塑性复合管线来代替钢管,热塑性复合管线是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作为内、外管层体,由金属或非金属作为增强层,由多种材料复合而成的具有油气水等相关介质输送用功能的管线,因为热塑性复合管线较钢管安装方便快捷,如果在油田开发中用热塑性复合管线来代替钢管,将节省大量海上施工的费用。
[0003]目前热塑性复合管线在位监测技术相对欠缺,海底管线一旦发生失效不仅会严重影响油田的产量,更严重的是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甚至造成严重人身伤。
[0004]本专利申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一种具有光纤监测功能的热塑性复合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具有光纤监测功能的热塑性复合管。
[0006]本技术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一种具有光纤监测功能的热塑性复合管,包括内衬层、金属层、内衬密封层、抗压内增强层、抗拉层、抗压外增压层、外护套层和耐酸碱层;
[0008]所述内衬层位于复合管最内部,所述内衬层为交联聚乙烯材料制成,所述内衬层厚度在8~12毫米范围内可调节;
[0009]所述耐酸碱层缠绕于所述内衬层外侧,所述耐酸碱层为聚氯乙烯材料制成,所述耐酸碱层厚度在1~3毫米范围内可调节;
[0010]所述金属层缠绕于所述耐酸碱层外侧,所述金属层为不锈钢钢带缠绕成型,所述金属层轴向缠绕角度在55~70度范围内可调节,所述金属层厚度在6~8毫米范围内可调节;
[0011]所述内衬密封层缠绕于所述金属层外侧,所述内衬密封层为交联聚乙烯材料制成,所述内衬密封层厚度在3~5毫米范围内可调节;
[0012]所述抗压内增强层缠绕于所述内衬密封层外侧,所述抗压内增强层为涤纶纤维带材料制成,所述抗压内增强层厚度在3~5毫米范围内可调节;
[0013]所述抗拉层缠绕于所述抗压内增强层外侧,所述抗拉层为扁钢钢带缠绕成型,所述抗拉层轴向缠绕角度在75~90度范围内可调节,所述抗拉层厚度在5~7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抗拉层的扁钢包括三条均布布设并通过预置凹槽埋设有监测光纤的扁钢;
[0014]所述抗压外增压层缠绕于所述抗拉层外侧,所述抗压外增压层为涤纶纤维带材料
制成,所述抗压外增压层厚度在8~10毫米范围内可调节;
[0015]所述外护套层缠绕于所述抗压外增压层外侧,所述外护套层为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所述外护套层厚度在12~17毫米范围内可调节。
[0016]优选地,所述凹槽的开槽半径大于所述监测光纤的外径,所述监测光纤通过硅胶常温固化埋设封装于所述凹槽内部。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具有光纤监测功能的热塑性复合管,通过内衬层,形成输送油气介质;通过耐酸碱层,降低输送介质向环形空间渗透产生的腐蚀性;通过金属层,支撑内衬密封层,防止内压密封层承受外压时产生压溃;通过内衬密封层,进一步提升管线密封性,降低输送介质向环形空间渗透率;通过抗压内增强层,承受管线内压;通过抗拉层,承受管线轴向拉力,通过在均布布设的扁钢内埋设封装入监测光纤,实现对管线温度、泄露、应变及振动的监测;通过抗压外增压层,承受管线外压,通过外护套层,抵抗管线受机械损坏,防止海水侵入。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监测光纤埋设封装示意图。
[0021]图中:1、内衬层;2、金属层;3、内衬密封层;4、抗压内增强层;5、抗拉层;6、抗压外增压层;7、外护套层;8、耐酸碱层;9、凹槽;10、监测光纤;51、扁钢。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2,一种具有光纤监测功能的热塑性复合管,包括内衬层1、金属层2、内衬密封层3、抗压内增强层4、抗拉层5、抗压外增压层6、外护套层7和耐酸碱层8;
[0024]内衬层1位于复合管最内部,内衬层1为交联聚乙烯材料制成,内衬层1厚度在8~12毫米范围内可调节;
[0025]耐酸碱层8缠绕于内衬层1外侧,耐酸碱层8为聚氯乙烯材料制成,耐酸碱层8厚度在1~3毫米范围内可调节;
[0026]金属层2缠绕于耐酸碱层8外侧,金属层2为不锈钢钢带缠绕成型,金属层2轴向缠绕角度在55~70度范围内可调节,金属层2厚度在6~8毫米范围内可调节;
[0027]内衬密封层3缠绕于金属层2外侧,内衬密封层3为交联聚乙烯材料制成,内衬密封层3厚度在3~5毫米范围内可调节;
[0028]抗压内增强层4缠绕于内衬密封层3外侧,抗压内增强层4为涤纶纤维带材料制成,抗压内增强层4厚度在3~5毫米范围内可调节;
[0029]抗拉层5缠绕于抗压内增强层4外侧,抗拉层5为扁钢钢带缠绕成型,抗拉层5轴向缠绕角度在75~90度范围内可调节,抗拉层5厚度在5~7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抗拉层5的扁钢
包括三条均布布设并通过预置凹槽9埋设有监测光纤10的扁钢51;
[0030]抗压外增压层6缠绕于抗拉层5外侧,抗压外增压层6为涤纶纤维带材料制成,抗压外增压层6厚度在8~10毫米范围内可调节;
[0031]外护套层7缠绕于抗压外增压层6外侧,外护套层7为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外护套层7厚度在12~17毫米范围内可调节;
[0032]在本实施例中,凹槽9的开槽半径大于监测光纤10的外径,监测光纤10通过硅胶常温固化埋设封装于凹槽9内部。
[0033]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内衬层1,形成输送油气介质;通过耐酸碱层8,降低输送介质向环形空间渗透产生的腐蚀性;通过金属层2,支撑内衬密封层3,防止内压密封层承受外压时产生压溃;通过内衬密封层3,进一步提升管线密封性,降低输送介质向环形空间渗透率;通过抗压内增强层4,承受管线内压;通过抗拉层5,承受管线轴向拉力,通过在均布布设的扁钢内埋设封装入监测光纤10,实现对管线温度、泄露、应变及振动的监测;通过抗压外增压层6,承受管线外压,通过外护套层7,抵抗管线受机械损坏,防止海水侵入。
[003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光纤监测功能的热塑性复合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衬层(1)、金属层(2)、内衬密封层(3)、抗压内增强层(4)、抗拉层(5)、抗压外增压层(6)、外护套层(7)和耐酸碱层(8);所述内衬层(1)位于复合管最内部,所述内衬层(1)为交联聚乙烯材料制成,所述内衬层(1)厚度在8~12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耐酸碱层(8)缠绕于所述内衬层(1)外侧,所述耐酸碱层(8)为聚氯乙烯材料制成,所述耐酸碱层(8)厚度在1~3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金属层(2)缠绕于所述耐酸碱层(8)外侧,所述金属层(2)为不锈钢钢带缠绕成型,所述金属层(2)轴向缠绕角度在55~70度范围内可调节,所述金属层(2)厚度在6~8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内衬密封层(3)缠绕于所述金属层(2)外侧,所述内衬密封层(3)为交联聚乙烯材料制成,所述内衬密封层(3)厚度在3~5毫米范围内可调节;所述抗压内增强层(4)缠绕于所述内衬密封层(3)外侧,所述抗压内增强层(4)为涤纶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兰宋平娜刘栋杰匡晔戴忠
申请(专利权)人:无棣海忠软管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