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回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97800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1: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降低正流时的流体的压力损失并增大流量的止回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止回阀(1)具备筒状的外管部(2)、内置于外管部(2)的阀主体(3)、以及设于阀主体(3)的阀芯(4)。阀主体(3)具有支撑阀芯(4)的筒状的阀架(5)、阀芯(4)能够落座的阀座部(6)、以及由落座的阀芯(4)关闭的阀口(7),阀芯(4)在阀架(5)内在落座于阀座部(6)的闭阀位置与从阀座部(6)离开的开阀位置之间沿轴向移动自如地设置。在阀架(5)设有贯通筒状的周面并将外管部(2)的内部与阀口(7)连通的连通孔(21),由移动至开阀位置的阀芯(4)堵塞连通孔(21)的一部分。阀位置的阀芯(4)堵塞连通孔(21)的一部分。阀位置的阀芯(4)堵塞连通孔(21)的一部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止回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止回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今,作为止回阀,已知有一种止回阀,其具备设于外管的内部的阀主体和设置于阀主体的内部的阀芯,阀主体具有构成阀口的阀座部和移动自如地收纳阀芯的筒状的阀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止回阀中,构成为,在阀架(阀壳体)设有将外管的内部与阀口连通的连通孔(导通孔),相对于作为流体的通常流动的正流,阀芯向阀架内的出口侧移动,从阀口(流入口)流入的流体从连通孔通过外管内部而从流出口流出。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47

3462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的止回阀中,虽然在正流时阀芯向开阀位置移动而连通孔全敞开,但有在连通孔通过时的流体的压力损失变大、流体的流量受到抑制这样的问题。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降低正流时的流体的压力损失并增大流量的止回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0]本专利技术的止回阀具备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外管部、内置于上述外管部的阀主体、以及设于上述阀主体的阀芯,其特征在于,上述阀主体具有支撑上述阀芯的筒状的阀架、上述阀芯能够落座的阀座部、以及由落座于上述阀座部的上述阀芯关闭的阀口,上述阀芯在上述阀架内在落座于上述阀座部的闭阀位置与从上述阀座部离开的开阀位置之间沿轴向移动自如地设置,在上述阀架设有连通孔,该连通孔贯通筒状的周面并将上述外管部的内部与上述阀口连通,由移动至上述开阀位置的上述阀芯堵塞上述连通孔的一部分。
[0011]根据这样的本专利技术,由移动至开阀位置的阀芯堵塞阀架的连通孔的一部分,从而能够降低在连通孔通过时的流体的压力损失,增大正流时的流量。
[0012]此时,优选为,上述连通孔在侧视时形成为圆形,上述阀芯形成为圆柱状或有底圆筒状。根据该结构,在侧视时形成为圆形的连通孔的情况下,若阀芯将连通孔完全敞开,则在阀芯的前端面与阀架的内表面的边界部分产生流体的涡流,压力损失变大,相对于此,由阀芯堵塞连通孔的一部分(二次侧的圆弧状的部分),从而在连通孔通过的流动变得顺畅,难以产生流体的涡流而能够抑制压力损失。
[0013]进一步地,优选为,上述连通孔的未由移动至上述开阀位置的上述阀芯堵塞的部分的开度为55~75%。
[0014]并且,优选为,与上述阀座部对置的上述阀芯的前端面的整个面形成为平坦,或者与上述阀座部对置的上述阀芯的前端面的与上述阀座部抵接的外周部形成为平坦。根据这样的结构,使阀芯的前端面的至少外周部形成为平坦,从而与阀架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的阀芯的外周面的前端部具有与轴向正交的端缘,能够使移动至开阀位置时堵塞连通孔的面积恒定,从而能够使流量稳定。
[0015]并且,优选为,上述外管部具备一次侧的第一管部、固定上述阀座部的第二管部、以及在二次侧覆盖上述阀架的外侧的第三管部,上述第二管部的直径尺寸D2与上述第三管部的直径尺寸D3的关系为D2<D3。
[0016]并且,优选为,上述外管部具备一次侧的第一管部、固定上述阀座部的第二管部、以及在二次侧覆盖上述阀架的外侧的第三管部,第一管部的直径尺寸D1、上述第二管部的直径尺寸D2、以及上述第三管部的直径尺寸D3的关系为D1<D2<D3,上述阀座部的内径与上述第一管部的内径大致相同。
[0017]本专利技术的冷冻循环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任一止回阀。
[0018]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下。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止回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能够抑制在阀架的连通孔通过时的流体的压力损失,增大正流时的流量。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止回阀的剖视图。
[0021]图2是放大地示出上述止回阀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0022]图3是说明上述止回阀的连通孔的开度的图。
[0023]图4是说明上述止回阀和比较例中的流体的流动的图。
[0024]图5是示出上述连通孔的阀开度与流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0025]图6是示出上述止回阀的变形例的放大剖视图。
[0026]图7是示出上述止回阀的变形例的放大剖视图。
[0027]图8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止回阀的剖视图。
[0028]图9是放大地示出上述止回阀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及侧视图。
[0029]图10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冷冻循环系统的图。
[0030]符号说明
[0031]1、1A—止回阀,2—外管部,3—阀主体,4—阀芯,5、5A—阀架,6、6A—阀座部,7—阀口,11B—一次圆筒部(第一管部),13—第一扩径部(第二管部),14—第二扩径部(第三管部),21—连通孔,32—前端面,50—冷冻循环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基于图1~图5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止回阀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止回阀1是允许流体从一次侧(图1的左侧)向二次侧(图1的右侧)的流动(正流)、禁止流体从二次侧向一次侧的流动(逆流)的阀装置。止回阀1具备在沿着轴线L的轴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外管部2、内置于外管部2的阀主体3、以及设于阀主体3的阀芯4。阀主体3是一体地形成有支撑阀芯4的筒状的阀架5和阀芯4能够落座的阀座部6的黄铜制部件,在阀座部6形
成有由落座后的阀芯4关闭的阀口7。
[0033]外管部2是铜制的一体成形部件,具备一次侧的一次接头部11、二次侧的二次接头部12、比一次接头部11被扩径的第一扩径部13、以及比第一扩径部13扩径且与二次接头部12连续的第二扩径部14。一次接头部11具有与一次配管(未图示)连结的一次开口部11A、与一次开口部11A连续的圆筒状的一次圆筒部11B、以及从一次圆筒部11B朝向第一扩径部13扩径的第一连结部11C,一次开口部11A比一次圆筒部11B稍稍被扩径。二次接头部12具有与二次配管(未图示)连结的二次开口部12A、与二次开口部12A连续的圆筒状的二次圆筒部12B、以及从二次圆筒部12B朝向第二扩径部14扩径的第二连结部12C,二次开口部12A比二次圆筒部12B稍稍被扩径。
[0034]第一扩径部13是对被压入至其内部的阀座部6进行保持的部位,在周面的四个部位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变形来固定阀座部6的固定部13A。上述固定部13A通过冲压装置的冲头而铆接变形,并嵌入到阀座部6的环状凹部25,从而将阀座部6固定于外管部2内部的预定位置。第二扩径部14的内周面与阀架5的外周面经由预定的间隙对置,上述第二扩径部14形成为具有流体在该间隙顺畅地流动的程度的内径尺寸的圆筒状。在第二扩径部14与第一扩径部13的边界部分设有朝向第一扩径部13缩径的台阶部14A。在以上的外管部2中,一次接头部11的一次圆筒部11B(第一管部)的内径尺寸D1(参照图1)、第一扩径部13(第二管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止回阀,具备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外管部、内置于上述外管部的阀主体、以及设于上述阀主体的阀芯,其特征在于,上述阀主体具有支撑上述阀芯的筒状的阀架、上述阀芯能够落座的阀座部、以及由落座于上述阀座部的上述阀芯关闭的阀口,上述阀芯在上述阀架内在落座于上述阀座部的闭阀位置与从上述阀座部离开的开阀位置之间沿轴向移动自如地设置,在上述阀架设有连通孔,该连通孔贯通筒状的周面并将上述外管部的内部与上述阀口连通,由移动至上述开阀位置的上述阀芯堵塞上述连通孔的一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回阀,其特征在于,上述连通孔在侧视时形成为圆形,上述阀芯形成为圆柱状或有底圆筒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止回阀,其特征在于,上述连通孔未由移动至上述开阀位置的上述阀芯堵塞的部分的开度为55~75%。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止回阀,其特征在于,与上述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滨田正吾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