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用稳定性高的把手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7676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1: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用稳定性高的把手支架,包括第一空心筒,所述第一空心筒的内壁贴合设置有滑柱,滑柱的上表面开设有梯形槽,滑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第一空心筒的底部开设有滑孔,滑孔的内壁与连接块的表面接触,连接块的底部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第一U形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空心筒、滑柱、梯形槽、连接块、第二空心筒和缓冲机构,其中,当连接块左右移动时,通过梯形槽上的斜面使圆形转块向上移动,并使减震器发生压缩,此时,通过减震器对滑柱进行缓冲,进而降低乘客手部所受的压力,从而防止车厢在启停或者转弯时,因产生较大的惯性力,而导致乘客手部不适。而导致乘客手部不适。而导致乘客手部不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交通用稳定性高的把手支架


[0001]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
,尤其涉及一种轨道交通用稳定性高的把手支架。

技术介绍

[0002]轨道交通是指运营车辆需要在特定轨道上行驶的一类交通工具或运输系统。最典型的轨道交通就是由传统火车和标准铁路所组成的铁路系统。随着火车和铁路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轨道交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类型,不仅遍布于长距离的陆地运输,也广泛运用于中短距离的城市公共交通中。
[0003]目前,为了提高车厢内把手支架的稳定性,通常采用三角形的固定支架,将把手支架固定在车厢内的横杆上,并使把手支架无法在横杆上摆动,如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209813801U所公开的一种新型公共交通扶手,该扶手通过两根吊绳使吊环无法摆动,进而增强公交车在加速和减速过程中扶手稳定性,但由于固定后把手支架无法对车厢在启停或者转弯时产生的惯性进行缓冲,进而常常会因为车厢在启停或者转弯时产生较大的惯性力,而导致乘客手部受到较大的压力,并使乘客手部不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如:目前,为了提高车厢内把手支架的稳定性,通常采用三角形的固定支架,将把手支架固定在车厢内的横杆上,并使把手支架无法在横杆上摆动,但由于固定后把手支架无法对车厢在启停或者转弯时产生的惯性进行缓冲,进而常常会因为车厢在启停或者转弯时产生较大的惯性力,而导致乘客手部受到较大的压力,并使乘客手部不适,而提出的一种轨道交通用稳定性高的把手支架。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轨道交通用稳定性高的把手支架,包括第一空心筒,所述第一空心筒的内壁贴合设置有滑柱,所述滑柱的上表面开设有梯形槽,所述滑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第一空心筒的底部开设有滑孔,所述滑孔的内壁与连接块的表面接触,所述连接块的底部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第一U形架,所述第一U形架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把手架,所述第一空心筒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空心筒,所述第二空心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缓冲机构,所述第一空心筒的上表面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和梯形槽的内壁均与缓冲机构的表面接触,所述第一空心筒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上表面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固定块的上表面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第二U形架,所述第二U形架的内壁和弧形槽的内壁均贴合设置有横杆。
[0007]优选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表面与第二空心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器的底部固定连接有U形板,所述U形板内壁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轴承,所述轴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圆形转块,所述通孔的内壁与U形板的表面接触,所述梯形槽的内壁与圆形转块的表面接触。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空心筒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表面和第一空心筒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柱的底部和第二空心筒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
[0009]优选的,所述横杆的上表面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第二U形架的上表面开设有卡孔,所述卡孔的内壁与卡块的表面接触。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空心筒的中心与第二空心筒的中心在同一垂直线上。
[0011]优选的,所述第二U形架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二U形架以第二空心筒为中心呈对称分布。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空心筒、滑柱、梯形槽、连接块、第二空心筒和缓冲机构,其中,当连接块左右移动时,通过梯形槽上的斜面使圆形转块向上移动,并使减震器发生压缩,此时,通过减震器对滑柱进行缓冲,进而降低乘客手部所受的压力,从而防止车厢在启停或者转弯时,因产生较大的惯性力,而导致乘客手部不适,同时,通过轴承使圆形转块能在转轴上自由转动,进而当滑柱左右移动时,通过轴承使滑柱与圆形转块之间摩擦力减小,从而降低滑柱与圆形转块之间的磨损。
[0014](2)本技术通过设置连接柱、连接板和支撑柱,使第一空心筒与第二空心筒之间固定更加牢固,进而使把手架能承受较大的拉力,同时,通过设置卡槽、卡块和卡孔,其中,当卡块插入至卡孔内时,通过卡块使第二U形架无法在横杆上移动或转动,进而使该把手支架能牢固的固定在横杆。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结构的侧视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第二空心筒的侧视图;
[0019]图5为本技术缓冲机构的正视图;
[0020]图6为本技术固定块的侧视图。
[0021]图中:1、第一空心筒;2、滑柱;3、梯形槽;4、连接块;5、滑孔;6、第一U形架;7、把手架;8、第二空心筒;9、缓冲机构;91、减震器;92、U形板;93、转轴;94、轴承;95、圆形转块;10、通孔;11、固定块;12、弧形槽;13、第二U形架;14、横杆;15、凹槽;16、连接柱;17、连接板;18、支撑柱;19、卡槽;20、卡块;21、卡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
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实施例一
[0025]参照图1

6,一种轨道交通用稳定性高的把手支架,包括第一空心筒1,第一空心筒1的内壁贴合设置有滑柱2,通过第一空心筒1使滑柱2仅能左右移动,滑柱2的上表面开设有梯形槽3,梯形槽3内壁的左右两侧均为斜面,滑柱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4,第一空心筒1的底部开设有滑孔5,滑孔5的内壁与连接块4的表面接触,连接块4的底部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第一U形架6,第一U形架6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把手架7,通过第一U形架6和螺钉的配合,将把手架7固定在连接块4上,第一空心筒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空心筒8,第一空心筒1的中心与第二空心筒8的中心在同一垂直线上,第二空心筒8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缓冲机构9,第一空心筒1的上表面开设有通孔10,通孔10的内壁和梯形槽3的内壁均与缓冲机构9的表面接触,第一空心筒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1,固定块11的上表面开设有弧形槽12,固定块11的上表面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第二U形架13,第二U形架13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二U形架13以第二空心筒8为中心呈对称分布,第二U形架13的内壁和弧形槽12的内壁均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交通用稳定性高的把手支架,包括第一空心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心筒(1)的内壁贴合设置有滑柱(2),所述滑柱(2)的上表面开设有梯形槽(3),所述滑柱(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4),所述第一空心筒(1)的底部开设有滑孔(5),所述滑孔(5)的内壁与连接块(4)的表面接触,所述连接块(4)的底部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第一U形架(6),所述第一U形架(6)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把手架(7),所述第一空心筒(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空心筒(8),所述第二空心筒(8)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缓冲机构(9),所述第一空心筒(1)的上表面开设有通孔(10),所述通孔(10)的内壁和梯形槽(3)的内壁均与缓冲机构(9)的表面接触,所述第一空心筒(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1),所述固定块(11)的上表面开设有弧形槽(12),所述固定块(11)的上表面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第二U形架(13),所述第二U形架(13)的内壁和弧形槽(12)的内壁均贴合设置有横杆(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用稳定性高的把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机构(9)包括减震器(91),所述减震器(91)的表面与第二空心筒(8)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器(9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U形板(92),所述U形板(92)内壁的前后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良飞王益飞王彭恩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至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