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二次损伤血管采血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7430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二次损伤血管采血针,包括套管、安置孔和齿圈,套管的顶部设有安置孔,套管的内部固定有齿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采血针头能够通过嵌入锥形杆顶部开孔的方式将采血针头进行安装,而且采血针头在安装完成后能够通过开孔内壁处的密封垫圈进行密封,避免采血针头在采血过程中出现渗血的情况,而且锥形杆能够通过将卡紧齿嵌入内纹齿的方式能够将锥形杆与齿圈衔接,当需要拆卸采血针头时通过单手捻主针头后通过转动的方式能够带动卡紧齿与内纹齿分离,从而将采血针头进行拆卸,使得采血针头处理过程中操作简便,避免出现造成医护人员因被针头划破皮肤而造成血液感染。血液感染。血液感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二次损伤血管采血针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防二次损伤血管采血针。

技术介绍

[0002]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
[0003]但是现有的防二次损伤血管采血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双手同时操作才能将采血针头进行分离,而且采血针处理过程中操作麻烦、复杂造成医护人员容易被针头划破皮肤造成血液感染,使得装置存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不利于实际使用,且采血针持针器在多次使用后,套管与持针器的连接处容易产生松动,在采血过程中,套管易脱落,不好控制套管上端采血针头在采血过程中变向移动问题,从而也不好控制采血针的工作状态,对患者采血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二次损伤血管采血针,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结构设计简单,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防二次损伤血管采血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双手同时操作才能将采血针头进行分离,而且采血针处理过程中操作麻烦、复杂造成医护人员容易被针头划破皮肤造成血液感染,使得装置存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不利于实际使用,且采血针持针器在多次使用后,套管与持针器的连接处容易产生松动,在采血过程中,套管易脱落,不好控制采血针头在采血过程中变向移动问题,从而也不好控制采血针的工作状态,对患者采血带来安全隐患。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防二次损伤血管采血针,包括套管、安置孔和齿圈,所述套管的顶部设有安置孔,所述套管的内部固定有齿圈;
[0007]所述齿圈的内部镶嵌连接有锥形杆,所述锥形杆的顶部安装有采血针头,所述套管的表面镶嵌有持针器,所述持针器的上端固定有锁紧器。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齿圈的内部上端设有等距环绕分布的凹陷状内纹齿,且齿圈位于套管的内部中心处,所述齿圈的横切面底部呈收口状。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锥形杆的上端设有卡紧齿,且卡紧齿与内纹齿相互咬合状衔接,所述锥形杆的顶部中间设有凹陷状的圆形开孔,且开孔的内壁设有密封垫圈。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持针器的左右两侧表面均设有拿取垫,且拿取垫的表面设有纵向等距排列状分布的横向耐磨纹,所述套管的底部呈嵌入状与持针器衔接。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锁紧器的外圈安装有松紧阀,所述锁紧器的内部呈中空状,且锁紧器的内壁处设有嵌入状安装的夹持片,并且夹持片呈对半分
割状。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采血针头的一端呈斜面尖锐状,且采血针头的底部与开孔呈紧密贴合状衔接,所述套管的内壁贴合有密封垫圈。
[001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二次损伤血管采血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不需要使用双手同时操作就能将采血针头进行分离,而且采血针处理过程中操作简便,避免出现造成医护人员因被针头划破皮肤而造成血液感染,有效减小装置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利于实际使用,且采血针持针器在多次使用后,套管与持针器的连接处不容易产生松动,在采血过程中套管不易脱落,有效解决不好控制套管上端采血针头在采血过程中变向移动问题,减少装置对患者采血时带来安全隐患。
[0014]1、通过锥形杆设置卡紧齿、开孔以及密封垫圈,使得采血针头能够通过嵌入锥形杆顶部开孔的方式将采血针头进行安装,而且采血针头在安装完成后能够通过开孔内壁处的密封垫圈进行密封,避免采血针头在采血过程中出现渗血的情况,而且锥形杆能够通过将卡紧齿嵌入内纹齿的方式能够将锥形杆与齿圈衔接,当需要拆卸采血针头时通过单手捻主针头后通过转动的方式能够带动卡紧齿与内纹齿分离,从而将采血针头进行拆卸,使得采血针头处理过程中操作简便,避免出现造成医护人员因被针头划破皮肤而造成血液感染,有效减小装置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0015]2、通过锁紧器设置松紧阀以及夹持片,通过逆时针转动松紧阀的方式能够带动夹持片进行收缩,使得套管能够完全嵌入锁紧器的内部,当套管安装完成后再将松紧阀进行顺时针的转动能够将夹持片进行回弹,使得套管能够牢固的嵌入持针器的内部,使得采血针持针器在多次使用后,套管与持针器的连接处不容易产生松动,在采血过程中套管不易脱落,有效解决不好控制套管上端采血针头在采血过程中变向移动问题,减少装置对患者采血时带来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7]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锥形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持针器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套管;2、安置孔;3、齿圈;301、内纹齿;4、锥形杆;401、卡紧齿;402、开孔;403、密封垫圈;5、采血针头;6、持针器;601、拿取垫;602、耐磨纹;7、锁紧器;701、松紧阀;702、夹持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2]实施例:如图1

3所示,一种防二次损伤血管采血针,包括套管1、安置孔2和齿圈3,套管1的顶部设有安置孔2,套管1的内部固定有齿圈3;
[0023]齿圈3的内部镶嵌连接有锥形杆4,锥形杆4的顶部安装有采血针头5,套管1的表面
镶嵌有持针器6,持针器6的上端固定有锁紧器7。
[0024]其中,齿圈3的内部上端设有等距环绕分布的凹陷状内纹齿301,且齿圈3位于套管1的内部中心处,齿圈3的横切面底部呈收口状;
[0025]本实施例中,通过此种设计,使得锥形杆4能够安装于套管1的中心处,使锥形杆4前端采血针头5在穿刺皮肤表面时受力均匀,不容易对患者表皮皮肤造成二次损伤,有利于实际使用。
[0026]其中,锥形杆4的上端设有卡紧齿401,且卡紧齿401与内纹齿301相互咬合状衔接,锥形杆4的顶部中间设有凹陷状的圆形开孔402,且开孔402的内壁设有密封垫圈403;
[0027]本实施例中,通过此种设计,使得采血针头5能够通过嵌入锥形杆4顶部开孔402的方式将采血针头5进行安装,而且采血针头5在安装完成后能够通过开孔402内壁处的密封垫圈403进行密封,避免采血针头5在采血过程中出现渗血的情况,而且锥形杆4能够通过将卡紧齿401嵌入内纹齿301的方式能够将锥形杆4与齿圈3衔接,当需要拆卸采血针头5时通过单手捻主针头后通过转动的方式能够带动卡紧齿401与内纹齿301分离,从而将采血针头5进行拆卸,使得采血针头5处理过程中操作简便,避免出现造成医护人员因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二次损伤血管采血针,包括套管(1)、安置孔(2)和齿圈(3),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1)的顶部设有安置孔(2),所述套管(1)的内部固定有齿圈(3);所述齿圈(3)的内部镶嵌连接有锥形杆(4),所述锥形杆(4)的顶部安装有采血针头(5),所述套管(1)的表面镶嵌有持针器(6),所述持针器(6)的上端固定有锁紧器(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二次损伤血管采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齿圈(3)的内部上端设有等距环绕分布的凹陷状内纹齿(301),且齿圈(3)位于套管(1)的内部中心处,所述齿圈(3)的横切面底部呈收口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二次损伤血管采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杆(4)的上端设有卡紧齿(401),且卡紧齿(401)与内纹齿(301)相互咬合状衔接,所述锥形杆(4)的顶部中间设有凹陷状的圆形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娣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