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湖泊排口生态原位治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973013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湖泊排口生态原位治理系统,包括入湖排口,入湖排口沿岸设有滨水植物区,入湖排口处设有垃圾拦网,垃圾拦网前设有漂浮植物区,入湖排口外围设有不透水围墙,不透水围墙围成的区域形成生态强化处理区域,生态强化处理区域内设有一到多套微孔曝气系统,生态强化处理区域内均匀布置有生物膜载体,生物膜载体上布置有微生物菌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治理系统解决雨污混流排口溢流污染和初期雨水径流面源污染。通过生态拦截、生物措施,构建健康的水生态系统、生物修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并能使水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的良性循环。且处理量大、抗冲击性强、无新增占地,无土建工程,施工操作简单,运行稳定。行稳定。行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湖泊排口生态原位治理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湖泊水体环境生态治理
,具体涉及一种湖泊排口生态原位治理系统,适用于湖泊雨水排口及雨污混流排口,能够实现对入湖污染消减的同时提高水体景观效果。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生活环境的要求更高,对位于城市中的湖泊景观及水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中的中小型湖泊往往成为人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中的中小型湖泊同时又成为纳污场所,污废水的排入破坏了湖泊原有的生态平衡,最终导致湖泊生态失衡而水质恶化,富营养化,甚至黑臭。
[0003]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工作应当遵循“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恢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其中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是基础和前提,水动力条件改善和生态恢复是长效保障措施。从源头控制污水向水体排放是水体整治最有效的工程措施,但是由于雨天受排水管网的输送能力以及污水处理厂的调蓄能力和处理能力限制,管道系统经常发生溢流,超负荷雨污水直接排入湖泊,给水体带来较大的污染负荷,严重影响了水体景观效果和水体的生态功能。虽可采取管网改造措施,但往往因汇水面积大,城区建成早,地下管线错综复杂,排水管道错接乱接现象严重,存在施工困难等诸多现实问题,改造进度缓慢,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雨天污水入湖问题。
[0004]此外,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是严重制约湖泊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另一大污染源。当降雨产生时,大量污染物在雨水冲刷下随径流通过排水管道或漫流进入湖泊,对湖泊生态环境构成冲击性影响,问题不容小觑。城市雨水径流污染主要指在降雨过程中,雨水及所形成的径流流经城市地面如商业区、街道、停车场、建筑物如屋顶、绿化带等,冲刷、聚集了一系列污染物,如有机物、油类、盐分、氮、磷、有毒物质及杂物等,随之排入河流、湖泊等受纳水体,污染地表水或地下水。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湖泊排口生态原位治理系统,以解决雨污混流排口溢流污染和初期雨水径流面源污染。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湖泊排口生态原位治理系统,包括入湖排口,所述入湖排口沿岸设有滨水植物区,所述入湖排口处设有垃圾拦网,所述垃圾拦网前设有漂浮植物区,所述入湖排口外围设有不透水围墙,所述不透水围墙围成的区域形成生态强化处理区域,所述生态强化处理区域内设有一到多套微孔曝气系统,所述生态强化处理区域内均匀布置有生物膜载体,所述生物膜载体上布置有微生物菌剂。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生态强化处理区域内设置一到多道折流的横向不透水围墙将所述生态强化处理区域分隔为相互连通的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内各设有1套所述微孔曝气系
统。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不透水围墙和横向不透水围墙采用软质防水PVC材质。
[0010]更进一步地,所述不透水围墙、横向不透水围墙和微孔曝气系统处均设置有生物浮岛。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微孔曝气系统包括曝气平台,所述曝气平台通过钢管固定安装于湖泊着力层,所述曝气平台下方安装有曝气主管,所述曝气主管上设置有多个曝气支管,所述曝气支管通过三通阀与所述曝气主管相连,所述曝气平台上还安装有风机箱、溶解氧在线监测仪和智能控制系统。
[0012]更进一步地,所述生态强化处理区域内底部布置有底泥降解制剂。
[0013]更进一步地,所述生物膜载体为碳素纤维生态草、绳状人工水草、弹性人工填料、阿克曼生态基其中之一。
[0014]更进一步地,所述横向不透水围墙垂直于所述入湖排口水流入方向设置,且多个所述横向不透水围墙相互平行设置。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1、本技术治理系统解决雨污混流排口溢流污染和初期雨水径流面源污染。通过生态拦截、生物措施,构建健康的水生态系统、生物修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并能使水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的良性循环。削减入湖的溢流污染及面源污染同时,并对湖泊景观效果进行提升,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0017]2、本技术治理系统处理量大、抗冲击性强、无新增占地,无土建工程,施工操作简单,运行稳定,维护简单,节省了工程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
[0018]3、本技术治理系统可一次性进水,无需调蓄池,入水量为排口汇水区域内径流总量。
[0019]4、本技术治理系统采用的生物膜载体具有增加表面积、截留污染物、提高降解效率的功能,能为微生物的分解代谢提供良好的附着场所,增强微生物的活性和单位空间密度,从而提高系统对污染物的处理效率和抗冲击能力。
[0020]5、本技术治理系统采用功能性的微生物菌剂对生物膜载体进行强化,对于目标污染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考虑排口处底泥降解问题,采用底泥降解制剂有效缓解排口处底泥淤积。
[0021]6、本技术治理系统所采用的材料均为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型材料,无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湖泊排口生态原位治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湖泊排口生态原位治理系统纵向剖面图;
[0024]其中,1、入湖排口;2、滨水植物区;3、垃圾拦网;4、漂浮植物区;5、微孔曝气系统;501、风机箱;502、曝气主管;503、曝气支管;6、生物膜载体;7、生物浮岛;8、不透水围墙;9、微生物菌剂;10、横向不透水围墙。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而不应该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和完整的,并且将把本技术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本技术将仅由权利要求来限定。
[002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湖泊排口生态原位治理系统,针对湖泊雨水排口及雨污混流排口,包括入湖排口1,入湖排口1沿岸设有滨水植物区2,滨水植物以挺水植物为主,起到缓解面源污染的作用,挺水植物根据区域驳岸坡度、水深等情况进行种植,种植密度为9~12株/m2。主要品种为水生美人蕉、芦苇、旱伞草、梭鱼草、再力花、鸢尾、黄菖蒲等,可搭配睡莲、荷花等浮叶植物。
[0027]入湖排口1处设有垃圾拦网3,垃圾拦网3前设有漂浮植物区4,漂浮植物主要品种为狐尾藻、圆币草等。
[0028]入湖排口1外围设有不透水围墙8,不透水围墙8围成的区域形成生态强化处理区域,生态强化处理区域内设有一到多套微孔曝气系统5,生态强化处理区域内均匀布置有生物膜载体6和微生物菌剂9。从而起到拦截、汇集并原位降解污水的作用,有效削减初期雨水及混流污水的污染负荷,有助于湖泊整体水质提升及生态系统的恢复。
[0029]更进一步地,生态强化处理区域内设置一到多道折流的横向不透水围墙10将生态强化处理区域分隔为相互连通的多个区域,每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湖泊排口生态原位治理系统,包括入湖排口(1),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湖排口(1)沿岸设有滨水植物区(2),所述入湖排口(1)处设有垃圾拦网(3),所述垃圾拦网(3)前设有漂浮植物区(4),所述入湖排口(1)外围设有不透水围墙(8),所述不透水围墙(8)围成的区域形成生态强化处理区域,所述生态强化处理区域内设有一到多套微孔曝气系统(5),所述生态强化处理区域内均匀布置有生物膜载体(6),所述生物膜载体(6)上布置有微生物菌剂(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湖泊排口生态原位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强化处理区域内设置一到多道折流的横向不透水围墙(10)将所述生态强化处理区域分隔为相互连通的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内各设有1套所述微孔曝气系统(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湖泊排口生态原位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透水围墙(8)和横向不透水围墙(10)采用软质防水PVC材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湖泊排口生态原位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透水围墙(8)、横向不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静单梅周梦余聪陈慧蒋毅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新禹智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