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雨水回用系统的弃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97032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雨水回用系统的弃流装置,属于雨水回用技术领域,包括内井筒、外井筒、进水管、出水管、弃流管、溢流管、挡水支墩。挡水支墩间隔均匀设置,内井筒安装在挡水支墩上,便于雨水通过挡水支墩间隙进入外井筒;进水管、出水管均穿过外井筒与内井筒连通,且出水管与内井筒连通处安装有滤网;弃流管与外井筒连通,溢流管安装在外井筒顶部且与内井筒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底部相互连通的内井筒和外井筒形成环形区域盛放雨水,通过对应管道实现前期雨水的弃流,能够降低雨水回用系统设备处理负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含有电气配件,整体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运行可靠,便于施工以及后续维护作业。以及后续维护作业。以及后续维护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雨水回用系统的弃流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雨水回用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雨水回用系统的弃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GJ32/J173—2014)9.1.1

1规定,规划用地面积大于等于20000m
2 的新建项目应采取雨水回用措施,雨水收集面积不少于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或项目所有绿化、道路浇洒、水景补充水全部采用非传统水源;规划用地面积大于等于100000m
2 的新建项目在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中应编制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和雨水利用专篇。
[0003]传统的雨水回用基本工艺为:雨水

初期径流

雨水蓄水池沉淀

消毒

雨水清水池。根据《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

2016、《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

2002要求,雨水回收系统需对前期雨水进行弃流。初期径流量应按照下垫面实测收集雨水中的CODcr、SS、色度等污染物浓度确定。当无资料时,屋面弃流可采用2~3mm径流厚度。经市场调研,目前各专业公司对弃流装置做法不一,传统的做法是设置电动弃流过滤装置,或设置井筒加浮球控制,或设置支路管道加电磁阀控制,上述弃流装置均含有电气配件及控制,存在安全隐患,系统稳定性不高,且需要专业厂家专业配件,造价高,维护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雨水回用系统的弃流装置,不含有电器配件,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电器配件制成的弃流装置的不稳定性问题,整体结构简单,便于维护,制造成本低。
[0005]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0006]一种用于雨水回用系统的弃流装置,包括内井筒、外井筒、进水管、出水管、弃流管、溢流管以及多个挡水支墩;挡水支墩间隔均匀地围成一个与内井筒底部尺寸相匹配的圆形结构,内井筒安装在挡水支墩上;内井筒、外井筒位于同一基础底面上,外井筒设置在内井筒外围;进水管、出水管均穿过外井筒与内井筒连通,弃流管与外井筒连通,溢流管安装在外井筒顶部且与内井筒连通;进水管、出水管、弃流管以及溢流管上均安装有阀门。
[0007]进一步地,所述内井筒顶部设置有内井筒收口,内井筒收口顶部设有收口顶盖。
[0008]进一步地,所述内井筒收口直径为800mm。
[0009]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管与内井筒连通处安装有滤网。
[0010]进一步地,所述弃流管、溢流管的管径均大于进水管、出水管的管径。
[0011]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所提供的弃流装置,不含有电气配件,整体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运行可靠,便于施工以及后续维护作业;本技术利用底部相互连通的内井筒和外井筒形
成环形区域盛放雨水,通过对应管道实现前期雨水的弃流,能够降低雨水回用系统设备处理负荷。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所述弃流装置俯视图;
[0014]图2为图1中A

A向剖面图;
[0015]图3为图1中B

B向剖面图。
[0016]图中:1

进水管;2

出水管;3

弃流管;4

溢流管;5

内井筒;6

外井筒;7

挡水支墩;8

内井筒收口;9

收口顶盖;10

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001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侧”、“右侧”、“前端”、“后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9]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用于雨水回用系统的弃流装置,包括内井筒5、外井筒6、进水管1、出水管2、弃流管3以及溢流管4。
[0020]如图1、2、3所示,弃流装置还包括多个挡水支墩7,多个挡水支墩7间隔均匀地围成一个与内井筒5尺寸相匹配的圆形结构,内井筒5安装在挡水支墩7上;内井筒5、外井筒6位于同一基础底面上,外井筒6设置在内井筒5外围,且内井筒5高于外井筒6;内井筒5顶部设置有内井筒收口8,内井筒收口8顶部设有收口顶盖9,本实施例中,内井筒收口8直径尺寸优选为800mm。
[0021]如图1、2、3所示,进水管1穿过外井筒6与内井筒5左侧连通,出水管2穿过外井筒6与内井筒5右侧连通,且出水管2与内井筒5连通处安装有滤网10。弃流管3与外井筒6前端连通,溢流管4安装在外井筒6顶部且与内井筒5后端连通;弃流管3、溢流管4的管径均大于进水管1、出水管2的管径;进水管1、出水管2、弃流管3以及溢流管4上均安装有阀门。
[0022]实际应用中,首先打开进水管1上的阀门,雨水回用系统收集到的雨水从进水管1进入内井筒5中,接着通过内井筒5底部挡水支墩7之间的间隙流入内井筒5与外井筒6之间形成的环形结构中;环形结构中的雨水量达到指定高度后,打开出水管2上的阀门,雨水经过滤网10过滤后由出水管2流入雨水沉淀池;由于初期雨水较脏,环形结构中会沉淀有部分雨水杂质,因此可以定期打开弃流管3上的阀门,排放污水,平时使用时弃流管3阀门一直处于关闭状态;当不需要向雨水沉淀池注入雨水时,关闭出水管2上的阀门,同时打开溢流管4的阀门,将雨水注入至市政雨水井。
[0023]所述实施例为本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技术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做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雨水回用系统的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井筒(5)、外井筒(6)、进水管(1)、出水管(2)、弃流管(3)、溢流管(4)以及多个挡水支墩(7);挡水支墩(7)间隔均匀地围成一个与内井筒(5)底部尺寸相匹配的圆形结构,内井筒(5)安装在挡水支墩(7)上;内井筒(5)、外井筒(6)位于同一基础底面上,外井筒(6)设置在内井筒(5)外围;进水管(1)、出水管(2)均穿过外井筒(6)与内井筒(5)连通,弃流管(3)与外井筒(6)连通,溢流管(4)安装在外井筒(6)顶部且与内井筒(5)连通;进水管(1)、出水管(2)、弃流管(3)以及溢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彩虹赵磊唐春妹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