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式PC叠合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57135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9 2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式PC叠合板,涉及PC叠合板生产领域,包括预制边模体,预制边模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叠合板本体,叠合板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底板,底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挡板、预留槽和连接块,连接块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凹槽,限位凹槽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和限位块,叠合板本体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三个连接装置,三个连接装置的内部均设置有转动轴、预制钢筋和竖直圆环,当需要进行多块同时浇筑时,只需要用隔板隔开出多个浇筑区间即可,进一步解决了费时费力的现象,通过在叠合板本体一侧的连接装置和底板的设置,设置在底板的凸板和凸块可以与挡板内部设置的限位凹槽卡接,进一步提高PC叠合板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高PC叠合板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高PC叠合板的连接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式PC叠合板


[0001]本技术涉及PC叠合板生产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预制式PC叠合板。

技术介绍

[0002]预制式PC叠合板,是指预制和现浇混凝土相结合的一种较好叠合板结构。预制预应力薄板(厚5~8厘米)与上部现浇混凝土层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工作。薄板的预应力主筋即是叠合楼板的主筋,上部混凝土现浇层仅配置负弯矩钢筋和构造钢筋。预应力薄板用作现浇混凝土层的底模,不必为现浇层支撑模板。
[0003]现有的PC叠合板,虽然不需要进行底膜的制作,但是上部的现浇混凝土层还是需要进行制作边模,浪费模板材料,费时费力,同时两块PC叠合板的连接处连接强度低,因此我们需要提出一种预制式PC叠合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预制式PC叠合板,本技术方案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上部的现浇混凝土层还是需要进行制作边模,浪费模板材料,费时费力,同时两块PC叠合板的连接处连接强度低的问题。
[000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预制式PC叠合板,包括预制边模体,所述预制边模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叠合板本体,所述叠合板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内部设置有预留槽,所述预留槽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叠合板本体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延伸杆,所述第一连接装置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第二连接装置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装置,所述三个连接装置的内部均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底端设置有预制钢筋,所述预制钢筋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竖直圆环。
[0007]优选的,所述底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凸板,所述凸板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凸块。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和第三连接装置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延伸杆。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装置的左侧两端均与挡板的两侧平齐,且第二连接装置和第三连接装置的左侧两端均与挡板的两侧平齐。
[0010]优选的,所述转动轴与延伸杆固定连接,且所述转动轴贯穿连接装置并延伸至凸板的内部。
[0011]优选的,所述凸块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凸块设置在限位凹槽的正下方。
[0012]优选的,所述底板与叠合板本体卡接,且所述预制边模体的底端与叠合板本体卡接。
[0013]优选的,所述限位凹槽的顶端开设有通孔。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预制式PC叠合板,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通过设置位于叠合板本体的上表面边沿处的预制边模体,这样在二次浇筑时是二次现场浇筑,不需要另外制作边模,当需要进行多块同时浇筑时,只需要用隔板隔开出多个浇筑区间即可,进一步解决了费时费力的现象,减少了模板的使用量的同时增加了施工效率,通过在叠合板本体一侧的连接装置和底板的设置,设置在底板的凸板和凸块可以与挡板内部设置的限位凹槽卡接,进一步提高PC叠合板的连接强度,再通过连接装置内部设置的竖直圆环和预制钢筋可以与另一块叠合板的连接装置连接,保证了多块PC叠合板的连接强度,提高了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挡板的剖面图;
[0019]图中标号为:
[0020]1、预制边模体;
[0021]2、挡板;
[0022]3、叠合板本体;
[0023]4、底板;
[0024]5、第一连接装置;
[0025]6、第二连接装置;
[0026]7、延伸杆;
[0027]8、第三连接装置;
[0028]9、凸板;
[0029]10、凸块;
[0030]11、转动轴;
[0031]12、预留槽;
[0032]13、预制钢筋;
[0033]14、竖直圆环;
[0034]15、连接块;
[0035]16、限位凹槽;
[0036]17、固定杆;
[0037]18、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0039]参照图1

3所示,一种预制式PC叠合板,包括预制边模体1,预制边模体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叠合板本体3,叠合板本体3的内部设置有底板4,底板4与叠合板本体3卡接,且预制边模体1的底端与叠合板本体3卡接,增加了叠合板的稳定性能,底板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挡板2,挡板2的内部设置有预留槽12,预留槽12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块15,连接块15的右侧固
定连接有限位凹槽16,限位凹槽16的顶端开设有通孔,底板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凸板9,凸板9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凸块10,凸块10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凸块10设置在限位凹槽16的正下方,保证叠合板连接时的稳定性,限位凹槽16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7,固定杆17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8;
[0040]叠合板本体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装置5,第一连接装置5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延伸杆7,第二连接装置6和第三连接装置8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延伸杆7,保证了多个连接装置互相连接时的稳定性,第一连接装置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装置6,第二连接装置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装置8,第一连接装置5的左侧两端均与挡板2的两侧平齐,且第二连接装置6和第三连接装置8的左侧两端均与挡板2的两侧平齐,三个连接装置的内部均设置有转动轴11,转动轴11的底端设置有预制钢筋13,预制钢筋1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竖直圆环14,转动轴11可以进一步保证预留槽12的合理性,转动轴11与延伸杆7固定连接,且转动轴11贯穿连接装置并延伸至凸板9的内部;
[0041]当需要进行多块同时浇筑时,只需要用隔板隔开出多个浇筑区间即可,进一步解决了费时费力的现象,减少了模板的使用量的同时增加了施工效率,通过在叠合板本体3一侧的连接装置和底板4的设置,设置在底板4的凸板9和凸块10可以与挡板2内部设置的限位凹槽16卡接,进一步提高PC叠合板的连接强度。
[0042]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安装完毕后,通过设置位于叠合板本体3的上表面边沿处的预制边模体1,这样在二次浇筑时是二次现场浇筑时不需要另外制作边模,当需要进行多块同时浇筑时,只需要用隔板隔开出多个浇筑区间即可,进一步解决了费时费力的现象,减少了模板的使用量的同时增加了施工效率,通过在叠合板本体3一侧的连接装置和底板4的设置,设置在底板4的凸板9和凸块10可以与挡板2内部设置的限位凹槽16卡接,进一步提高PC叠合板的连接强度,再通过连接装置内部设置的竖直圆环14和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式PC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边模体(1),所述预制边模体(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叠合板本体(3),所述叠合板本体(3)的内部设置有底板(4),所述底板(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挡板(2),所述挡板(2)的内部设置有预留槽(12),所述预留槽(12)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块(15),所述连接块(15)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凹槽(16),所述限位凹槽(16)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7),所述固定杆(17)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8),所述叠合板本体(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装置(5),所述第一连接装置(5)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延伸杆(7),所述第一连接装置(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装置(6),所述第二连接装置(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装置(8),所述三个连接装置的内部均设置有转动轴(11),所述转动轴(11)的底端设置有预制钢筋(13),所述预制钢筋(1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竖直圆环(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式PC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凸板(9),所述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增喜
申请(专利权)人:易县易新装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