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载接线端子台的反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3353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9 2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板载接线端子台的反装结构,包括:壳体、第一控制板、接线端子、铜排、散热翅片;所述接线端子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上的引脚、接线口,所述第一控制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接线端子的卡槽,所述第一主体、第二主体分别设置在所述卡槽的两侧,且所述第一主体的底部所在平面高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在平面;所述铜排的一端与所述引脚焊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板焊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接线端子安装在壳体内,巧妙的使用铜排结构改变接线端子垂直方向的安装位置,避免接线端子挡住散热翅片的通风口,保证产品的正常散热,有效提高散热效率,同时减少产品的厚度,缩小产品体积。缩小产品体积。缩小产品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板载接线端子台的反装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PCB板载接线端子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载接线端子台的反装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广泛使用的PCB板载接线端子台通常为PCB表面焊接,受压线紧固件的结构限制,接线端子的垂直高度设计的很高,对于正面安装接线使用时,其它电子元器件都安装在相同的正面,所以虽然接线端子高度很高,但不会引起结构设计时空间和材料的浪费。然而,随着产品设计的外观和体验要求越来越高,产品正面一体化的造型设计风格备受消费者喜爱,这样就导致必须采用底部接线的方式,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图1所示,其它电子元器件安装在PCB板的正面空间,由于必须采用底部接线的方式,所以接线端子必须反向安装,这就出现了接线端子台高度远高于PCB板与底壳的受限制空间的高度,其安装空间占用了底壳底部散热翅片的安装空间,甚至挡住散热翅片的通风口,影响产品正常散热,导致产品散热效果较差;同时不利于产品的小型化,实用性低。
[0003]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板载接线端子台的反装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接线端子安装后挡住散热翅片的通风口,导致产品散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板载接线端子台的反装结构,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控制板、焊接在所述第一控制板上的接线端子、焊接在所述接线端子上的铜排、设置在所述壳体底部的散热翅片;所述接线端子包括: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一主体连接的第二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上的引脚、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一侧上的接线口,所述第一控制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接线端子的卡槽,所述第一主体、第二主体分别设置在所述卡槽的两侧,且所述第一主体的底部所在平面高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在平面;所述铜排的一端与所述引脚焊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板焊接。接线端子的第一主体底部所在平面高于壳体底部所在平面,即接线端子设置在壳体的上侧,而散热翅片设置在壳体的底部一侧,避免接线端子挡住散热翅片的通风口,保证产品的正常散热,有效提高散热效率。
[0006]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板载接线端子台的反装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上盖板、设置在所述上盖板一侧的支撑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的第二控制板、与所述支撑板电连接的显示屏和控制按钮;所述第二控制板与所述第一控制板电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一开口,所述接线口朝向所述开口,且所述第二主体的一端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壳体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主体的两侧上设置有卡块,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卡块相
配合的定位槽。
[0009]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外壳、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底板、卡位台;所述卡位台分别与所述底板、外壳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体的底部所在平面高于所述卡位台底部所在平面;所述散热翅片与所述外壳连接,且设置在所述卡位台的下侧。
[0011]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控制板的支撑柱。
[0012]进一步地,所述铜排为L形铜排。
[0013]采用上述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板载接线端子台的反装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接线端子设置在产品内部,巧妙的使用铜排结构改变接线端子垂直方向的安装位置,有效防止接线端子挡住散热翅片的通风口,保证气体的流通,可有效提高散热翅片的散热效率,散热效果好;同时可解决由于接线端子采用反向安装所带来的占用空间的问题,有效缩减产品整体体积及占用的空间,实现产品的小型化,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现有技术中板载接线端子台的反装结构的剖面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爆炸图;
[0017]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0018]图5为本技术接线端子、铜排的截面图。
[0019]其中:壳体1、外壳10、底板11、卡位台12、开口13、定位槽14、支撑柱15、第一控制板2、卡槽20、接线端子3、第一主体30、第二主体31、引脚32、接线口33、卡块34、接线底盖35、铜排4、散热翅片5、上盖板6、支撑板60、第二控制板61、显示屏62、控制按钮63。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1]请参照图2

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板载接线端子台的反装结构,包括:壳体1、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的第一控制板2、焊接在所述第一控制板2上的接线端子3、焊接在所述接线端子3上的铜排4、设置在所述壳体1底部的散热翅片5;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包括:外壳10、设置在所述外壳10内的底板11、卡位台12;所述卡位台12分别与所述底板11、外壳10连接,所述底板11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控制板2的支撑柱15,所述第一控制板2设置在所述支撑柱15上,所述散热翅片5在底板11的底部形成散热通道,用于产品工作过程中的散热。
[0022]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板2与壳体1围成安装腔,用于安装各种电子元器件,电子元器件具体地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设置。
[0023]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线端子3包括:第一主体30、与所述第一主体30连接的第二主体31、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31上的引脚32、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31一侧上的接线口33、设置在第一主体30一端的接线底盖35,所述第一控制板2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接线端子3的卡槽20,所述第一主体30、第二主体31分别设置在所述卡槽20的两侧,且所述第一主体30的底部所在平面高于所述卡位台12底部所在平面,同时低于所述底板11底部所在平
面,同时将所述散热翅片5设置在所述卡位台12的下侧,即第一主体30设置在散热翅片5的上侧,可有效防止接线端子3挡住散热翅片5的通风口,保证散热通道内气体的流通,对比现有技术可有效提高散热翅片5的散热效率,散热效果好;另一方面,第二主体31设置在第一控制板2的上侧,即位于安装腔内,使得接线端子3一部分设置在安装腔内,另一部分则设置在卡位台12与第一控制板2之间,保证接线端子3可稳固的安装在壳体1内部,而无法延伸至壳体1外侧,有效缩减产品整体占用的空间,实现产品的小型化,同时可防止接线端子3外露。
[0024]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铜排4为L形铜排,所述L形铜排的一端与所述引脚32焊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板2焊接;第一控制板2上还设置有焊接孔,L形铜排的一端插入至焊接孔内,并通过焊接装置完成其与第一控制板2的焊接;设置为L形铜排,方便铜排4与接线端子3的引脚32、第一控制板2的焊接。
[0025]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板载接线端子台的反装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的上盖板6、设置在所述上盖板6一侧的支撑板60、设置在所述支撑板60上的第二控制板61、与所述支撑板60电连接的显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载接线端子台的反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控制板、焊接在所述第一控制板上的接线端子、焊接在所述接线端子上的铜排、设置在所述壳体底部的散热翅片;所述接线端子包括: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一主体连接的第二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上的引脚、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一侧上的接线口,所述第一控制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接线端子的卡槽,所述第一主体、第二主体分别设置在所述卡槽的两侧,且所述第一主体的底部所在平面高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在平面;所述铜排的一端与所述引脚焊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板焊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载接线端子台的反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上盖板、设置在所述上盖板一侧的支撑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的第二控制板、与所述支撑板电连接的显示屏和控制按钮;所述第二控制板与所述第一控制板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载接线端子台的反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章富严康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爱庞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