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油组件和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19994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5 1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泵油组件和压缩机,泵油组件包括:转轴,包括进油孔、出油孔以及连通进油孔和出油孔的第一流道;泵油部,与转轴相连接,包括与进油口相连通的通孔;其中,通孔的截面积小于第一流道的截面积。通过在第一流道的入口处设置截面积小于第一流道截面积的通孔,使通孔和第一流道组合形成先窄后宽的流道结构,以避免流入第一流道的油液即刻充满第一流道内部空间,从而减小油液与第一流道内壁间的阻力,提升油液在第一流道内的流动速度。同时,该结构相对设置高功率油泵提升油液流速的技术方案来说,结构复杂度低,有利于压缩油泵组件的生产成本。泵组件的生产成本。泵组件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泵油组件和压缩机


[0001]本技术涉及液体输送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泵油组件和压缩机。

技术介绍

[0002]在相关技术中,压缩机油泵多采用螺旋泵进行泵油,但从加工工艺角度考虑,螺旋泵内的油道只能保证同径或者孔径上小下大,以至于油液在油道内的流通阻力较大,因此无法对提升泵油能力和降低泵油阻力两个方面进行兼顾。
[0003]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可攻克上述技术缺陷的泵油组件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为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泵油组件。
[0006]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压缩机。
[0007]有鉴于此,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泵油组件,泵油组件包括:转轴,包括进油孔、出油孔以及连通进油孔和出油孔的第一流道;泵油部,与转轴相连接,包括与进油口相连通的通孔;其中,通孔的截面积小于第一流道的截面积。
[0008]在本技术所提供的泵油组件中,泵油组件包括转轴,转轴内部设置有可以供油液流通的第一流道以及设置在转轴表面与第一流道相连通的进油孔和出油孔。泵油组件运行过程中,转轴沿其轴线转动,在其转动所形成的油面压差和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使得经由进油孔进入第一流道的油液微团内部形成向心力和科氏力,从而形成惯性导油区域,以促使油液在第一流道中自下而上流动,以最终经由出出油孔排出第一流道。
[0009]在相关技术中,转动的轴体多为一体式结构,受内部流道加工工艺的限制,在油液流动的方向上,内部流道的流通面积仅能保持一致或逐步增大,在泵送油液的过程中,恒定尺寸或尺寸逐步缩小的流道会对油液产生较强的阻力,导致油液流动速度显著降低,以至于油泵的泵油效率大打折扣。另外,部分相关技术会采取设置大功率油泵向轴体内部泵送油液的方式提高泵油效率,但油液阻力过大这一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且大幅度抬高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利于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0010]对比,本技术所限定的泵油组件中还设置有泵油部,泵油部与转轴相连接,具体设置在转轴上的进油孔处。具体泵油部上开设有与进油孔相连通的通孔,外部的油液需依次经由通孔和进油孔才可流入至第一流道内。在此基础上,用垂直于通孔延伸方向的截面截取泵油部,截面上通孔的面积即为通孔在这一截面上的截面积。同理,用垂直于第一流道延伸方向的截面截取转轴,截面上第一流道的面积即为第一流道在这一截面上的截面积。具体地,通孔的截面积小于第一流道的截面积,即流道上通孔的最大截面积小于第一流道的最小截面积。通过在第一流道的入口处设置截面积小于第一流道截面积的通孔,使通孔和第一流道组合形成先窄后宽的流道结构,以避免流入第一流道的油液即刻充满第一流
道内部空间,从而减小油液与第一流道内壁间的阻力,提升油液在第一流道内的流动速度。同时,该结构相对设置高功率油泵提升油液流速的技术方案来说,结构复杂度低,有利于压缩油泵组件的生产成本。进而实现了优化泵油组件结构,提升泵油组件泵油效率,提升泵油组件实用性,降低泵油组件生产成本,提升泵油组件应用前景的技术效果。
[0011]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泵油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油孔设于转轴的端面上,出油孔设于转轴的周侧面上。
[0013]在该技术方案中,对进油孔和出油孔的位置做出了限定。具体地,进油孔开设在转轴其中端的端面上,出油孔开设在转轴的周侧面上,且与进油孔间隔设置。完成泵油组件的装配后,进油孔位于出油孔的底部,油液由底部端面的进油孔进入第一流道,其后在油面压差和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爬升至出油孔所在高度并由周侧面上的出油孔排出第一流道。该结构布局可以为油液的向上泵送提供便利条件,从而实现油液自下至上的抽取,以使泵油组件可以满足产品需求。例如当泵油组件应用在压缩机上时,可通过泵油组件将润滑油抽取至需要分配润滑油的对应机构中,以提升压缩机的运行效率并降低压缩机功耗。
[001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泵油组件还包括:安装槽,设于转轴的端面上,泵油部设于安装槽内。
[0015]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一种泵油部在转轴上的安装方式。具体地,转轴上,在开设进油孔的端面上设置有内陷的安装槽,且进油孔位于安装槽的底面上。装配过程中,将泵油部放置在安装槽内,并将通孔与进油孔对齐,即可完成泵油部的装配。通过设置安装槽,可以将至少部分泵油部嵌设在转轴内,从而提升泵油组件的结构紧凑度,减小泵油组件所占用的空间,进而为泵油组件在产品中的布局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安装槽可以在满足装配需求的基础上辅助定位泵油部,确保泵油部上的通孔与进油孔对齐,避免通孔和进油孔之间因转动或振动而产生偏差。进而实现优化泵油部结构布局,提升泵油组件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升泵油组件结构紧凑度的技术效果。
[001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泵油部呈圆环状,泵油部的外环面与安装槽过盈配合。
[0017]在该技术方案中,承接前述技术方案,在通过安装槽安装泵油部的基础上,对泵油部的形状以及配合连接方式做出了限定。具体地,泵油部呈圆环状,其内环面所围合出的空间即为通孔。对应地,安装槽的形状与圆环状泵油部的形状相适配。泵油部由可塑性材料制成,且泵油部的外环面与安装槽的内表面过盈配合。装配过程中将泵油部压入安装槽即可完成泵油部的定位安装。从而降低泵油组件的结构复杂度和泵油部的装配难度。其中,安装槽和进油孔公用同一轴线,以避免装入安装槽的泵油部上的轴线和进油孔的轴线间产生过大偏差,从而降低进油口对油液的阻力,实现优化泵油组件结构,提升泵油组件泵油效率的技术效果。
[001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泵油部为罩体,泵油部罩设于转轴设有进油孔的一端上。
[0019]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另一种泵油部在转轴上的安装方式。具体地,泵油部为设置有开口以连通开口的内腔的罩体结构,内腔的形状与转轴的段部的形状相适配且内腔的侧壁与转轴的周侧面过盈配合。装配过程中,将内腔与转轴上设置有进油孔的一端对齐后,推动泵油部使泵油部罩设在这一端部上即可完成泵油部的安装。该结构具备结构复杂度低、紧凑度高以及可靠性强的优点,有利于降低泵油部的装配难度并缩减泵油组件所占用的空间。其中,泵油部的通孔与开口相对设置,以降低通孔轴线和进油孔轴线之间的偏差,
从而降低油液进入进油孔的阻力,提升泵油组件的泵油效率。
[002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与转轴的轴线重合。
[0021]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一种第一流道在转轴内的布局形式。具体地,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与转轴的轴线重合。通过限定上述结构关系,可以确保第一流道随同转轴同心转动,以防止偏心转动的第一流道对其内部的油液产生冲击。避免转轴在转动过程中产生偏心振动。从而实现提升泵油组件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泵油组件工作噪音,延长泵油组件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
[0022]具体地,当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与转轴的轴线相重合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泵油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包括进油孔、出油孔以及连通所述进油孔和所述出油孔的第一流道;泵油部,与所述转轴相连接,包括与所述进油口相连通的通孔;其中,所述通孔的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流道的截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孔设于所述转轴的端面上,所述出油孔设于所述转轴的周侧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油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槽,设于所述转轴的所述端面上,所述泵油部设于所述安装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油部呈圆环状,所述泵油部的外环面与所述安装槽过盈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油部为罩体,所述泵油部罩设于所述转轴设有所述进油孔的一端上。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超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