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电容的固定结构、电源转换模块及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91594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5 1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薄膜电容的固定结构、电源转换模块及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其中固定结构包括:顶部设有开口的散热腔体,设于该散热腔体中的至少一个薄膜电容;与该薄膜电容的引出线端的引出线电连接的第一电路板,还包括:垂直于散热腔体的内底面且设于散热腔体的内侧壁的卡槽,第一电路板的一个侧端卡接于卡槽中,且第一电路板的与侧端相交的顶端向上伸出散热腔体的开口;与第一电路板的顶端电连接的第二电路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对薄膜电容的限位的同时,提升整体尤其是对高损耗发热区域的散热效果,还可提高对薄膜电容的损耗发热较大、但因散热腔体结构受到空间限制无法延伸到顶部区域的散热效果,提高了薄膜电容的整体安装稳定性和散热效率。装稳定性和散热效率。装稳定性和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薄膜电容的固定结构、电源转换模块及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电动汽车充电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薄膜电容的固定结构、电源转换模块及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发展对节能减排以及控制大气污染的需求与日俱增,新能源汽车逐渐在市场商用,而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混合动力汽车)更是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新生主力军并保持高速发展。随着电动汽车的逐步普及,提供符合电动汽车的充电要求的车载充电机和充电桩以解决电动汽车的充电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薄膜电容是车载充电机、充电桩及其充电电源转换模块,以及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和电压变换领域相关集成产品的重要器件,所以提高薄膜电容的安装固定的稳定性,以保证薄膜电容的正常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0003]如图1

2所示,目前市面上的车载充电机、充电桩使用的薄膜电容产品,其整体器件通常呈一长方体,该长方体具有四条较长的侧边,在相邻的两两侧边之间形成长方体的四个侧面23,在四条侧边的两端是长方体的两个相对的底面,其中一个底面22对应的薄膜电容2的外壳设有引出线211(本申请在以下称其为薄膜电容2的引出线端21)。现有的车载充电机、充电桩的薄膜电容2的固定安装结构,是将薄膜电容2的引出线端21通过引出线211垂直焊接在上方的主板底端后,将薄膜电容2放置在散热腔体1内(使薄膜电容2相对引出端的另一个底面22面向散热腔体1的内底面22),薄膜电容2与散热腔体1之间的间隙用导热胶填充。
[0004]以上固定安装结构具有以下缺陷:由于薄膜电容2是以引出线端相对散热腔体1的内底面12朝上、与引出线端21相对的另一底面22面向散热腔体1的内底面12朝下,同时通过引出线端21向上伸出薄膜电容2的外壳的引出线211焊接在薄膜电容2和散热腔体1上方的主板上,此时相当于将薄膜电容2挂载在主板的下方,会导致主板承载的重量增加,进而使得薄膜电容2及主板与散热腔体1的装配产生不便与困难。
[0005]此外,若按传统的安装固定方式,将薄膜电容2的相对散热腔体1朝上的引出线端21作为顶部,将其相对引出线端21且面对散热腔体1的内底面12朝下的另一底面22视为底部,如图1所示,以上常用的薄膜电容2的损耗发热的区域分布特点,是随着薄膜电容2的高度递增的(这里是指薄膜电容的损耗发热区域,是由呈长方体的薄膜电容2的另一底面22,沿长方体较长的侧边方向,向引出线端21递增),即对于薄膜电容2来说,其损耗发热最大的区域在其高度分布的顶部(如图1中的A区域所示),其中部位置损耗发热大小次之(如图1中的B区域所示),其底部区域的损耗发热相对最小(如图1中的C区域所示)。而由于车载充电机、充电桩内部安装空间有限,导致散热腔体1的高度(深度)受限,但薄膜电容2的高度往往高于散热腔体1可以达到的高度(深度),这就导致现有的车载充电机、充电桩的薄膜电容2,其散热结构无法对薄膜电容2高出散热腔体1的部分区域进行有效的散热,而这部分区域恰好是薄膜电容2在高度分布上损耗散热最大的区域。
[0006]因此,传统的车载充电机、充电桩使用的薄膜电容,其引出线端安装在主板底部、相对引出线端的底面面向散热腔体的内底面的安装固定结构,导致主板承重较大、装配困难,以及散热腔体结构受到安装空间限制,无法沿引出线端至相对的底面的高度方向加高延伸至覆盖薄膜电容损耗散热高的顶部,导致薄膜电容的散热效果较差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的车载充电机、充电桩使用的薄膜电容,其引出线端安装在主板底部、相对引出线端的底面面向散热腔体的内底面的安装固定结构,导致主板承重较大、装配困难,以及散热腔体结构受到安装空间限制,无法沿引出线端至相对的底面的高度方向加高延伸至覆盖薄膜电容损耗散热高的顶部,导致薄膜电容的散热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车载充电机、充电桩、充电电源转换模块以及充电技术和电压变换领域相关集成产品的薄膜电容的散热结构、电源转换模块及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0008]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薄膜电容的固定结构,包括:
[0009]顶部设有开口的散热腔体,设于该散热腔体中的至少一个薄膜电容;与该薄膜电容的引出线端的引出线电连接的第一电路板,还包括:
[0010]垂直于散热腔体的内底面且设于散热腔体的内侧壁的卡槽,第一电路板的一个侧端卡接于卡槽中,且第一电路板的与侧端相交的顶端向上伸出散热腔体的开口;
[0011]与第一电路板的顶端电连接的第二电路板。
[0012]进一步地,散热腔体的一对相对的内侧壁分别对应设有一对卡槽,第一电路板的一对相对的侧端分别对应卡接于一对卡槽中。
[0013]进一步地,散热腔体的内底面还设有向开口延伸的凸台,薄膜电容与引出线端相交的一个侧面支撑于凸台上。
[0014]优选地,侧端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凸起,第一电路板通过第一凸起卡接于卡槽中。
[0015]进一步地,还包括:
[0016]填充于薄膜电容与散热腔体及第一电路板与散热腔体之间的导热胶。
[0017]优选地,薄膜电容设有两个,两个薄膜电容之间填充有导热胶。
[0018]优选地,第一电路板的顶端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凸起,第二电路板通过至少一个焊接槽与第二凸起对应焊接。
[0019]优选地,卡槽的一端开于散热腔体对应开口的内侧壁的顶端,且卡槽的一端沿着散热腔体的内侧壁向散热腔体的内底面延伸至另一端。
[002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源转换模块,包括上述的薄膜电容的固定结构。
[002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机,包括车载充电机、充电桩,车载充电机和/或充电桩使用了上述的电源转换模块。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薄膜电容的固定结构、电源转换模块及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本技术提供的薄膜电容的固定结构,其薄膜电容的高度方向,由传统的引出线端至引出线端的相对对底面的距离方向,变为引出线端至引出线端的相对的底面之间的
一对相对侧面的距离方向,即将传统的引出线端向上伸出散热腔体顶部的开口,引出线端的相对的底面面向散热腔体的内底面,转变为引出线端至引出线端的相对的底面之间的一个侧面向上伸出散热腔体顶部的开口,该侧面的相对的底面面向散热腔体的内底面,引出线端及其相对的底面的大部分置于散热腔体中,从而降低了薄膜电容与散热腔体的相对高度,实现将薄膜电容伸出现有的散热腔体部分的减少(所占整体体积的比例减小),置于散热腔体中的部分增加(所占整体体积的比例增加),同时保证了薄膜电容从引出线端至引出线端相对的底面之间(即传统的安装结构的高度方向上)各损耗发热梯度分布区域均大部分置于散热腔体内,并在引出线端与第一电路板的工作面相焊接,利用散热腔体内侧壁的一对垂直于内底面的卡槽及内底面的凸台,限制垂直于散热腔体底面的第一电路板及与其相焊接的薄膜电容的位移,在第一电路板向上伸出散热腔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膜电容的固定结构,包括:顶部设有开口的散热腔体,设于该散热腔体中的至少一个薄膜电容;与该薄膜电容的引出线端的引出线电连接的第一电路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垂直于所述散热腔体的内底面且设于所述散热腔体的内侧壁的卡槽,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个侧端卡接于所述卡槽中,且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与所述侧端相交的顶端向上伸出所述散热腔体的开口;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所述顶端电连接的第二电路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腔体的一对相对的内侧壁分别对应设有一对所述卡槽,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对相对的所述侧端分别对应卡接于一对所述卡槽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腔体的内底面还设有向所述开口延伸的凸台,所述薄膜电容与所述引出线端相交的一个侧面支撑于所述凸台上。4.如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端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一电路板通过所述第一凸起卡接于所述卡槽中。5.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颖盈姚顺徐金柱罗耀文王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威迈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