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外壳封闭电源设备的散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914384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5 12:55
一种用于外壳封闭电源设备的散热系统,包括通过电源设备的壳体散热的风循环结构、发电结构以及再生电能处理结构,一方面通过风循环结构快速、持续地将电源设备产生的部分热量通过外壳排出,另一方面通过发电结构持续将电源设备产生的部分热量转化为电能,并通过再生电能处理结构将电能送入电源设备的供电电路二次利用,这样大大降低了电源设备内的工作温度,延长了电源使用寿命,也客观上提高了电源整体能量转换效率。整体能量转换效率。整体能量转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外壳封闭电源设备的散热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源散热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外壳封闭电源设备的散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各种机电设备、消费类电子设备、各种科学仪器等电子产品中,往往会采用外壳封闭的电源,不同产品对供电电压、功率、频率等不同,这就涉及到变换问题,不论是将市电转化直流的AC/DC开关电源,还是将直流转化为交流的逆变器或变频器电源,其转换过程都存在一个效率问题,其中大部分能量损失转化为热能,这部分热能如不采取合适的散热措施,会造成电源局部或全部区域温升过高,轻则引起电源不能正常工作,重则造成电源永久损坏。
[0003]为解决电源局部或全部区域温升问题,目前,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第一、优化电源转换电路设计方案,提高转换效率;第二、优化电源结构,便于发热部位散热;第三、加装风扇并设计合理通风道,加速发热部位散热;第四、加装油泵或水泵及相应的循环系统加强散热;以上措施对非密闭式电源能起到相当有效作用,但是对外壳密闭电源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外壳封闭电源设备的散热系统。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用于外壳封闭电源设备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电源设备的壳体散热的风循环结构、发电结构以及再生电能处理结构,所述风循环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电源设备的壳体内壁上的封闭闭环风道以及抽风风扇和送风风扇,所述抽风风扇和送风风扇前后间隔设置于所述闭环风道上,所述发电结构包括冷端散热器、半导体发电片以及热端散热器,所述冷端散热器设于所述抽风风扇的入风面以及送风风扇的出风面之间且供风通过,该冷端散热器具有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从所述闭环风道露出并与所述半导体发电片的一面接触,所述热端散热器与所述半导体发电片的另一面以及所述电源设备的发热器件接触,所述再生电能处理结构包括升压模块,所述升压模块与所述半导体发电片以及所述电源设备的供电电路电连接。
[0007]本专利技术散热系统一方面通过风循环结构快速、持续地将电源设备产生的部分热量通过外壳排出,另一方面通过发电结构持续将电源设备产生的部分热量转化为电能,并通过再生电能处理结构将电能送入电源设备的供电电路二次利用,这样大大降低了电源设备内的工作温度,延长了电源使用寿命,也客观上提高了电源整体能量转换效率。
附图说明
[000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09]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冷端散热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如图1所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外壳封闭电源设备(以下简称电源设备)的散热系统,包括通过电源设备的壳体2散热的风循环结构110、发电结构120以及再生电能处理结构130。
[0012]电源设备的壳体2采用金属材质,散热效果好。
[0013]风循环结构110包括形成于电源设备的壳体2内壁上的封闭闭环风道111以及抽风风扇112和送风风扇113,抽风风扇112和送风风扇113前后间隔设置于闭环风道111上,两个风扇可以由电源设备的供电电路4进行供电。
[0014]抽风风扇112的入风面以及送风风扇113的出风面之间用于设置发电结构120的冷端散热器121,风循环结构110工作时,利用抽风风扇112和送风风扇113在闭环风道111中形成气流,气流方向见图1的箭头,该气流将冷端散热器121上的热量传送到壳体2,热量从壳体2的外表面自然排出,排出热量后的气流经闭环风道111回流至冷端散热器121再次带走热量,如此循环往复持续将热量排出。
[0015]发电结构120包括冷端散热器121、半导体发电片122以及热端散热器123。
[0016]冷端散热器121设于抽风风扇112的入风面以及送风风扇113的出风面之间且供风通过,如图2所示,该冷端散热器121具有接触面121a以及位于接触面121a反面的多个供风通过的槽口121b,接触面121a从闭环风道111露出并与半导体发电片122的一面接触,热端散热器123与半导体发电片122的另一面以及电源设备的发热器件3接触。
[0017]热端散热器123吸收电源设备的发热器件3(主要是指功率晶体管)产生的热量,并通过半导体发电片122传递给冷端散热器121,而冷端散热器121上的热量被风循环结构110带走,这样就在半导体发电片122两侧形成温度差,为发电片发电提供了条件,发电片两端温差越大,发电片产生的电压越高,输出功率越大,这样将发热器件3产生的部分热能转化为电能,降低了发热器件3的温度,为电源设备找到了一个热量出口,解决了电源设备内部所产生的热量源源不断累积导致电源局部或全部区域温度持续升高的问题。
[0018]其中,半导体发电片122与冷端散热器121以及热端散热器123之间设置导热胶,以减小热阻,当然,也可以省略导热胶。
[0019]冷端散热器121上的多个槽口121b有助于扩大散热表面积,加快热量进入气流,当然,也可以将槽口121b省略。
[0020]在本实施例中,电源设备的壳体2呈扁平矩形,封闭闭环风道111沿壳体2的周向设置。
[0021]封闭闭环风道111由第一风道段和第二风道段构成,第一风道段经抽风风扇112和送风风扇113与第二风道段连接,抽风风扇112和送风风扇113均与壳体2相应的周向侧面以及上下面密封,抽风风扇112的入风面以及送风风扇113的出风面之间通过冷端散热器121密封,形成第一风道段,抽风风扇112的出风面以及送风风扇113的入风面之间设置与壳体2的上下面连接的分隔件114,形成第二风道段。
[0022]当然,封闭闭环风道111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
[0023]其中,分隔件114采用阻燃绝缘纸,阻燃绝缘纸通过L形的尼龙支架与壳体2的上下
面连接,采用阻燃绝缘纸可以防止电源设备内部的带电器件之间经分隔件114引起短路以及电源故障时起火,提高了安全性,并且重量轻。
[0024]再生电能处理结构130包括升压模块131以及蓄电池132,升压模块131与半导体发电片122以及电源设备的供电电路4电连接,蓄电池132与升压模块131以及供电电路4电连接。
[0025]再生电能处理结构130用于将半导体发电片122产生的电,经升压模块131处理后,供供电电路4使用,或者将多余电量存储至蓄电池132,蓄电池132的输出和供电电路4相连,用于平衡电源设备在不同负载下的用电需求,半导体发电片122所产生电的特点是电压低,且受温差影响大,因此,为了提高这部分电能的利用率,需要由升压模块131进行升压处理,并且将升压模块131的内部芯片配置为对蓄电池132进行充电、放电管理,这样可以将半导体发电片122产生的电能部分送入电源设备的供电电路4进行了二次利用,客观上提高了电源设备的整体能量转换效率。
[0026]但是,本
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外壳封闭电源设备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电源设备的壳体散热的风循环结构、发电结构以及再生电能处理结构,所述风循环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电源设备的壳体内壁上的封闭闭环风道以及抽风风扇和送风风扇,所述抽风风扇和送风风扇前后间隔设置于所述闭环风道上,所述发电结构包括冷端散热器、半导体发电片以及热端散热器,所述冷端散热器设于所述抽风风扇的入风面以及送风风扇的出风面之间且供风通过,该冷端散热器具有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从所述闭环风道露出并与所述半导体发电片的一面接触,所述热端散热器与所述半导体发电片的另一面以及所述电源设备的发热器件接触,所述再生电能处理结构包括升压模块,所述升压模块与所述半导体发电片以及所述电源设备的供电电路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外壳封闭电源设备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电能处理结构还包括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所述升压模块以及供电电路电连接;所述升压模块被配置为对所述蓄电池进行充电、放电管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外壳封闭电源设备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设备的壳体呈扁平矩形,所述封闭闭环风道沿所述壳体的周向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中杰张朝平付志勇匡欣欣邓荣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山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