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变内走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0564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5 1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旋变内走线结构,包括旋变、引出线及导管;所述旋变设于电机旋变室处;导管设于电机后端盖内侧,且导管的一端位于电机旋变室处,导管的另一端位于接线盒处;所述引出线可抽出地穿于导管内,且引出线的一端连接至旋变处,引出线的另一端穿过接线盒,与低压接插件连接。引出线通过导管布设于电机后端盖内侧,并连接到接线盒,引出线既受到导管的约束又能自由的移动,维修、拆卸引出线时,在不拆卸电机后端盖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拉出引出线,又可穿入新的引出线,使更换维修旋变的操作变得简单、快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可内置于电机后端盖内,拆装简单快捷,成本低的优点。优点。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旋变内走线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旋变引出线
,尤其涉及一种旋变内走线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旋变1是电机控制器的反馈元件,在驱动电机总成系统大量采用,其故障率比较高;旋变1转子一般固定于电机轴后端,旋变1定子则固定于电机后端盖3上;电机旋变1信号通过旋变1引出线2连接到固定于电机上的低压接插件6,低压接插件6通过整车线束与电机控制器相连接,则电机可通过旋变1向电机控制器反馈电机实时状态,使电机控制器通过读取旋变1相关信号控制电机状态。
[0003]旋变的引出线2一般有两种走线方式,一种走端盖外面,称外走线,请参阅图1及图2;另一种则走端盖内侧,称内走线,请参阅图3及图4。外走线的生产和维修操作方便,但需增加对应的盖板8及密封圈7配件,端盖造型、铸造及加工的成本也相应增加,同时外观也受到一定影响,会增加电机尺寸;内走线的成本低,外观也比较简洁,易于结构布置,但是内走线需将旋变的引出线2使用螺栓4及卡扣5固定在端盖内壁上,以防止旋变的引出线2被高速旋转的转子铁芯上的螺栓刮断,因此旋变维修更换时必须拆卸后端盖才能取出旧旋变并更换新旋变,这在没有专用拆卸设备的地方更换操作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旋变内走线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旋变的引出线外置成本高,旋变的引出线内置使更换操作困难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专利技术人提供了一种旋变内走线结构,包括旋变、引出线及导管;
[0006]所述旋变设于电机旋变室处;导管设于电机后端盖内侧,且导管的一端位于电机旋变室处,导管的另一端位于接线盒处;所述引出线可抽出地穿于导管内,且引出线的一端连接至旋变处,引出线的另一端穿过接线盒,与低压接插件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还包括卡扣,所述卡扣通过螺栓固定于电机后端盖内侧处,所述导管扣紧于卡扣处。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导管位于电机旋变室处的端部伸入电机旋变室内3mm

5mm。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导管位于接线盒处的端部伸入接线盒内3mm

5mm。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导管的内径大于6mm。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导管的材质为绝缘材料。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绝缘材料为硅橡胶。
[0013]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旋变内走线结构,导管设于电机后端盖内侧,且导管的一端位于电机旋变室处,导管的另一端位于接线盒处。引出线穿过导管引到接线盒,这样引出线既受到导管的约束又能自由的移动,维修、拆卸引出线时,在不拆卸电机
后端盖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拉出引出线,又可穿入新的引出线,使更换维修旋变的操作变得简单、快捷,解决目前拆卸引出线时需拆卸电机后端盖问题,还使更换维修旋变的操作变得简单、快捷,也无需增加盖板和密封件等零件,成本低,引出线依旧是内置于电机后端盖内侧,外观比较简洁,且更易于结构布置。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
技术介绍
涉及的旋变的引出线外走线的端面图;
[0015]图2为本技术
技术介绍
涉及的旋变的引出线外走线的侧面图;
[0016]图3为本技术
技术介绍
涉及的旋变的引出线内走线的剖面图;
[0017]图4为本技术中图1的I处放大图;
[0018]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涉及的旋变内走线结构的剖面图;
[0019]图6为本技术中图5的II处放大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1、旋变;
[0022]2、引出线;
[0023]3、电机后端盖;
[0024]4、螺栓;
[0025]5、卡扣;
[0026]6、低压接插件;
[0027]7、密封圈;
[0028]8、盖板;
[0029]9、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003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旋变内走线结构,尤其是能够实现旋变的引出线2内置于电机后端盖3内侧,还能够无需拆卸电机后端盖3的前提下,简单快捷地拆卸和更换引出线2。
[0032]请参阅图5及图6,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旋变内走线结构,包括旋变、引出线2及导管9;所述旋变设于电机旋变室处;导管9设于电机后端盖3内侧,且导管9的一端位于电机旋变室处,导管9的另一端位于接线盒处;所述导管9可以为软管,也可以为硬管,若为软管,则导管9沿着引出线2需铺设的路径摆设,若为硬管,则事先生产成引出线2需要铺设的路径的形状。
[0033]所述引出线2可抽出地穿于导管9内,因此,所述导管9的内径尺寸应设置成大于引出线2的直径尺寸,使得引出线2可以被方便地穿插至导管9内,又可以被方便地从导管9内抽出,因为引出线2普遍的直径为φ4mm,为方便旋变引出线2走线,则导管9的内径应设置成大于φ6mm;另外,为了方便引出线2走线,所述导管9的形状应该是尽量少弯折的形状。
[0034]为了绝缘,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管9的材质可以是为绝缘材料,所述绝缘
材料可以为硅橡胶。
[0035]穿入导管9的引出线2的一端连接至旋变处,引出线2的另一端穿过接线盒,与低压接插件6连接,引出线2通过导管9引到接线盒,这样引出线2既受到导管9的约束又能自由的移动,维修、拆卸引出线2时,在不拆卸电机后端盖3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拉出引出线2,又可穿入新的引出线2,使更换维修旋变的操作变得简单、快捷,解决目前拆卸引出线2时需拆卸电机后端盖3问题,还使更换维修旋变的操作变得简单、快捷,也无需增加盖板和密封件等零件,成本低,引出线2依旧是内置于电机后端盖3内侧,外观比较简洁,且更易于结构布置。
[0036]为了将导管9安装在电机后端盖3内侧处,在某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卡扣5,所述卡扣5通过螺栓4固定于电机后端盖3内侧处,所述导管9扣紧于卡扣5处,可以根据导管9的长度设置若干个卡扣5和螺栓4,以将导管9稳固地安装在电机后端盖3内侧处。
[0037]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管9位于电机旋变室处的端部伸入电机旋变室内3mm

5mm。所述导管9位于接线盒处的端部伸入接线盒内3mm

5mm。即导管9的长度要求导管9从电机旋变室到接线盒座内部都伸出3mm

5mm即可,针对不同电机的导管9长度不同。
[0038]因引出线2从导管9出来后,经过接线盒内部与低压接插件6相连,引出线2长度在接线盒内部有比较大的长度余量,因此设置导管9后,引出线2长度不需要改变即可。
[0039]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变内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旋变、引出线及导管;所述旋变设于电机旋变室处;导管设于电机后端盖内侧,且导管的一端位于电机旋变室处,导管的另一端位于接线盒处;所述引出线可抽出地穿于导管内,且引出线的一端连接至旋变处,引出线的另一端穿过接线盒,与低压接插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变内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卡扣,所述卡扣通过螺栓固定于电机后端盖内侧处,所述导管扣紧于卡扣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变内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立恩刘成云雷学国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万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