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尹燕静专利>正文

一种呼吸内科用新型引流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9036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5 1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呼吸内科用新型引流设备,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泵体,所述连接板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泵体,所述第一泵体的进液端固定连通有第一软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外壳、滑块、T形孔、第一滑孔、锁死机构、U形板、第二滑孔和锁死孔,其中,通过锁死块和锁死孔的配合,使滑块能固定在指定位置,当T形孔固定在第一软管的上方时,通过第一泵体,将患者体内的积液抽至左侧的桶体内,当T形孔固定在第四软管的上方时,通过第二泵体,可将右侧桶体内的药液注射至患者体内,进而使该引流设备具有引流和注药功能。和注药功能。和注药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呼吸内科用新型引流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呼吸内科用新型引流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呼吸内科包括呼吸道感染、咳嗽、咳痰、流涕、咽喉痛、胸痛、肺炎等等,这些都属于呼吸内科的范围,目前,在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不仅需要经常的对患处的积液等进行引流,而且还需要对患处进行注药,但现有的引流设备,仅具有引流功能,进而在对患者进行引流或者注药时,需要医护人员反复的插拔穿刺针,从而不便于医护人员对患者引流或者注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如:目前,在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不仅需要经常的对患处的积液等进行引流,而且还需要对患处进行注药,但现有的引流设备,仅具有引流功能,进而在对患者进行引流或者注药时,需要医护人员反复的插拔穿刺针,从而不便于医护人员对患者引流或者注药,而提出的一种呼吸内科用新型引流设备。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呼吸内科用新型引流设备,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泵体,所述连接板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泵体,所述第一泵体的进液端固定连通有第一软管,所述第一泵体的出液端固定连通有第二软管,所述第二泵体的进液端固定连通有第三软管,所述第二泵体的出液端固定连通有第四软管。
[0006]所述第二软管的表面和第三软管的表面均固定连通有储液机构,所述第一软管的顶端和第四软管的顶端均固定连通有外壳,所述外壳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内部开设有T形孔,所述滑块的背面开设有气槽,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五软管,所述第五软管的顶端固定连通有引流针。
[0007]所述外壳的正面开设有第一滑孔,所述滑块的正面固定连接有锁死机构,所述外壳的正面和第一滑孔的内壁均与锁死机构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外壳的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U形板,所述U形板的正面开设有第二滑孔,所述第二滑孔的内壁与锁死机构的表面接触,所述U形板的内部开设有锁死孔,所述锁死孔的内壁与锁死机构的表面接触。
[0008]优选的,所述锁死机构包括密封板,所述密封板的背面与外壳的正面接触,所述密封板的内壁和滑块的正面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表面与第一滑孔的内壁接触,所述支撑柱的表面滑动连接有滑筒,所述滑筒的背面和密封板的正面均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滑筒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正面与U形板的内壁接触,所述挡板的正面固定连接有锁死块,所述锁死块的表面与锁死孔的内壁接触。
[0009]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正四棱柱,所述滑筒为方形筒,所述复位弹簧的形状为方形。
[0010]优选的,所述储液机构包括桶体,所述桶体的表面螺纹连接有桶盖,所述桶盖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防水轴承,所述第二软管的表面和第三软管的表面均与防水轴承的内壁固定连通。
[0011]优选的,所述储液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储液机构以连接板为中心呈对称分布。
[0012]优选的,所述底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表面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部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的上表面与桶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桶体的底部与支撑板的上表面接触。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技术通过设置外壳、滑块、T形孔、第一滑孔、锁死机构、U形板、第二滑孔和锁死孔,其中,通过锁死块和锁死孔的配合,使滑块能固定在指定位置,当T形孔固定在第一软管的上方时,通过第一泵体,将患者体内的积液抽至左侧的桶体内,当T形孔固定在第四软管的上方时,通过第二泵体,可将右侧桶体内的药液注射至患者体内,进而使该引流设备具有引流和注药功能,从而使该引流设备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0015](2)本技术通过设置支撑板、卡槽和卡块,其中,卡槽对卡块起到限位作用,当卡块插入至卡槽内后,通过卡槽和卡块的配合,使桶体无法水平移动,进而在卡槽和卡块的配合下,使桶体能稳定的放置在底板上,同时,通过卡块和卡槽的配合,使桶体无法在支撑板上转动,进而便于医护人员转动桶体上的桶盖。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图1中B

B处剖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图3中C处放大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结构的正视图;
[0021]图6为本技术图5中D处放大图。
[0022]图中:1、底板;2、连接板;3、第一泵体;4、第二泵体;5、第一软管;6、第二软管;7、第三软管;8、第四软管;9、储液机构;91、桶体;92、桶盖;93、防水轴承;10、外壳;11、滑块;12、T形孔;13、第五软管;14、引流针;15、第一滑孔;16、锁死机构;161、密封板;162、支撑柱;163、滑筒;164、复位弹簧;165、挡板;166、锁死块;17、U形板;18、第二滑孔;19、锁死孔;20、支撑板;21、卡槽;22、卡块;23、气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
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参照图1

6,一种呼吸内科用新型引流设备,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2,连接板2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泵体3,连接板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泵体4,第一泵体3的进液端固定连通有第一软管5,第一泵体3的出液端固定连通有第二软管6,第二泵体4的进液端固定连通有第三软管7,第二泵体4的出液端固定连通有第四软管8。
[0026]第二软管6的表面和第三软管7的表面均固定连通有储液机构9,第一软管5的顶端和第四软管8的顶端均固定连通有外壳10,外壳10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块11,滑块11的内部开设有T形孔12,滑块11的背面开设有气槽23,滑块11左右的空气通过气槽23进行流通,外壳10的上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五软管13,第五软管13的顶端固定连通有引流针14。
[0027]外壳10的正面开设有第一滑孔15,滑块1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锁死机构16,外壳10的正面和第一滑孔15的内壁均与锁死机构16的表面滑动连接,外壳10的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U形板17,U形板17的正面开设有第二滑孔18,第二滑孔18的内壁与锁死机构16的表面接触,U形板17的内部开设有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呼吸内科用新型引流设备,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2),所述连接板(2)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泵体(3),所述连接板(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泵体(4),所述第一泵体(3)的进液端固定连通有第一软管(5),所述第一泵体(3)的出液端固定连通有第二软管(6),所述第二泵体(4)的进液端固定连通有第三软管(7),所述第二泵体(4)的出液端固定连通有第四软管(8);所述第二软管(6)的表面和第三软管(7)的表面均固定连通有储液机构(9),所述第一软管(5)的顶端和第四软管(8)的顶端均固定连通有外壳(10),所述外壳(10)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块(11),所述滑块(11)的内部开设有T形孔(12),所述滑块(11)的背面开设有气槽(23),所述外壳(10)的上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五软管(13),所述第五软管(13)的顶端固定连通有引流针(14);所述外壳(10)的正面开设有第一滑孔(15),所述滑块(1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锁死机构(16),所述外壳(10)的正面和第一滑孔(15)的内壁均与锁死机构(16)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外壳(10)的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U形板(17),所述U形板(17)的正面开设有第二滑孔(18),所述第二滑孔(18)的内壁与锁死机构(16)的表面接触,所述U形板(17)的内部开设有锁死孔(19),所述锁死孔(19)的内壁与锁死机构(16)的表面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呼吸内科用新型引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死机构(16)包括密封板(161),所述密封板(161)的背面与外壳(10)的正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燕静郭强孟庆双
申请(专利权)人:尹燕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