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6997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4: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底盘,底盘包括:左门槛梁、右门槛梁、前横梁和后横梁;多个电池单体;顶板,顶板设置于底盘的顶部,顶板封闭容纳空间的顶部;液冷板,液冷板设置于底盘的底部且封闭容纳空间的底部,液冷板内设置有液冷流道,液冷流道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液冷流道并联设置。由此,通过将液冷板设置于底盘的底部,并且在液冷板上设置至少两个并联的液冷流道,在局部电芯发生热失控情况下,通过液冷流道的循环散热,实现电芯间的热量均衡,可以抑制电池包热失控后的热蔓延。可以抑制电池包热失控后的热蔓延。可以抑制电池包热失控后的热蔓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支持,电动汽车越来越普及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终端体验的问题,例如:车辆续驶里程短,车辆的碰撞安全以及车辆热失控安全等问题,因此,电动汽车的轻量化和集成化设计显的尤为重要。在相关技术中,在电池发生热失控时,局部位置的电芯可能温升速率急增,造成起火甚至爆炸,热蔓延后会扩大热失控后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冷却结构并可实现主动热均衡,可以抑制电池包热失控后的热蔓延。
[00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底盘,所述底盘包括:左门槛梁、右门槛梁、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连接于所述左门槛梁和所述右门槛梁之间,所述后横梁连接于所述左门槛梁和所述右门槛梁之间,所述左门槛梁、所述右门槛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多个电池单体,多个所述电池单体顺次排布且相连接,多个所述电池单体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顶板,所述顶板设置于所述底盘的顶部,所述顶板封闭所述容纳空间的顶部;液冷板,所述液冷板设置于所述底盘的底部且封闭所述容纳空间的底部,所述液冷板内设置有液冷流道,所述液冷流道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液冷流道并联设置。
[0005]由此,通过将液冷板设置于底盘的底部,并且在液冷板上设置至少两个并联的液冷流道,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底盘的空间,可以使车辆的结构更加紧凑,而且还可以提升液冷板对多个电池单体的冷却效果。
[000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液冷流道包括:进液流道、多个分支流道和出液流道,多个所述分支流道并联设置且分别连接于所述进液流道和所述出液流道之间。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相邻的两个所述液冷流道的所述出液流道彼此靠近设置且两个所述出液流道的一端相连通,并且两个所述出液流道分别连接有一个出液接口。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液流道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分支流道沿左右方向延伸,两个所述出液流道之间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分隔部,所述出液接口对应设置有所述第一分隔部的一端。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液流道包括:第一流道段和第二流道段,所述第一流道段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流道段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流道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流道段相连接且另一端朝向靠近所述进液接口的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一流道
段的另一端均连接有进液接口。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液流道连接有进液接口,所述出液流道连接有出液接口,所述进液接口和所述出液接口位于所述液冷板的同一端且间隔设置。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液接口和所述出液接口相对所述液冷板向上延伸。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液接口和所述出液接口中的一个设置有弯折头且另一个设置有竖直头。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液接口和所述出液接口设置于所述前横梁的前侧,或所述进液接口和所述出液接口设置于所述后横梁的后侧。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还包括:护板,所述护板设置于所述液冷板的底部。
[001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6]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7]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示意图;
[0018]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爆炸图;
[0019]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爆炸图;
[0020]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液冷板的示意图;
[0021]图5是图4中A区域的示意图;
[0022]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示意图;
[0023]图7是图6中B区域的示意图;
[0024]图8是图6中C区域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100

车辆;
[0027]10、车身;11、驾驶舱;
[0028]20、底盘;21、左门槛梁;212、进气口;2121、封盖件;213、出气口;2131、平衡阀;22、右门槛梁;23、前横梁;24、后横梁;25、容纳空间;251、子容纳空间;26

内隔梁;
[0029]30、液冷板;31、液冷流道;311、出液流道;3111、第一分隔部;312、分支流道;313、进液流道;3131、第一流道段;3132、第二流道段;32、出液接口;321、弯折头;33、进液接口;331、竖直头;34、顶板;
[0030]40、护板;50、电池单体;60

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
[0032]下面参考图1

图8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100,车辆100可以为电动车
辆。
[0033]结合图1

图8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100可以主要包括:底盘20、液冷板30、顶板34和多个电池单体50,其中,底盘20可以主要包括: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和后横梁24,前横梁23连接于左门槛梁21和右门槛梁22之间,后横梁24连接于左门槛梁21和右门槛梁22之间,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和后横梁24可以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25。具体地,车辆100上的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和后横梁24均为车辆100上原有的结构,也就是说,即使不在车辆100上安装电池单体50,车辆100上也会存在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和后横梁24,左门槛梁21和右门槛梁22分别处于车辆100的左右两侧,用以分别和左右两侧的车门进行限位配合、在车辆100上限定出供驾驶员和乘客乘坐的空间以及其他作用,此处不作赘述。
[0034]进一步地,前横梁23和后横梁24设置分别设置在左门槛梁21和右门槛梁22的前后两端之间,从而可以使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和后横梁24将围成的区域与车辆100上的其他区域分隔开,可以保证车辆100的可靠性。
[0035]进一步地,如图1

图3所示,左门槛梁21、右门槛梁22、前横梁23和后横梁24共同限定出的区域为容纳空间25,液冷板30设置于底盘20的底部,并且封闭容纳空间25的底部,顶板34设置于底盘20的顶部,并且与液冷板30上下相对设置,顶板34封闭容纳空间25的顶部,多个电池单体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所述底盘包括:左门槛梁、右门槛梁、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连接于所述左门槛梁和所述右门槛梁之间,所述后横梁连接于所述左门槛梁和所述右门槛梁之间,所述左门槛梁、所述右门槛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多个电池单体,多个所述电池单体顺次排布且相连接,多个所述电池单体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顶板,所述顶板设置于所述底盘的顶部,所述顶板封闭所述容纳空间的顶部;液冷板,所述液冷板设置于所述底盘的底部且封闭所述容纳空间的底部,所述液冷板内设置有液冷流道,所述液冷流道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液冷流道并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流道包括:进液流道、多个分支流道和出液流道,多个所述分支流道并联设置且分别连接于所述进液流道和所述出液流道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液冷流道的所述出液流道彼此靠近设置且两个所述出液流道的一端相连通,并且两个所述出液流道分别连接有一个出液接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流道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分支流道沿左右方向延伸,两个所述出液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永强梁宏伟刘崇威李岩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