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触器粘连检测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检测电路,具体涉及一种接触器粘连检测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当前储能系统由多个电池簇组成,单个电池簇中配置有主接触器和预充接触器,系统上电后,电池管理系统检测电池簇无异常后先闭合预充接触器,当预充接触器两端电压达到一定差值后,闭合主接触器,以达到保护主接触器不受大电流冲击的目的。
[0003]经过预充电,系统闭合主接触器后,可进入正常充放电工作状态,随着系统长时间运行以及器件老化等因素,电池簇充放电过程中,接触器触点可能会因为长时间带载运行发热而出现触点粘连情况,这就需要电池管理系统对接触器触点是否粘连进行检测,以保证系统在异常时及时提示,及时干预,避免电池簇因为接触器触点粘连无法断开造成的过充或过放。
[0004]现有技术如图2所示,电池管理系统上电,此时电池管理系统进行接触器粘连状态检测,两个接触器均处于断开状态,电池管理系统优先检测电压检测1点电压,因电压检测1点为电池簇的正极,反应为电池簇的总电压,所以始终会有与电池簇电压对应的检测值;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器粘连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簇(D)、霍尔传感器(H1)、主接触器(K1)、预充接触器(K2)、限流电阻(R1)、第一粘连检测控制光耦(U1)、第一粘连检测光耦(U2)、第二粘连检测控制光耦(U3)、第二粘连检测光耦(U4)、双向储能变流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U)及低电压源(VCC);电池簇(D)的正极经霍尔传感器(H1)与主接触器(K1)的一端、第一粘连检测控制光耦(U1)的4号引脚及限流电阻(R1)的一端相连接,限流电阻(R1)的另一端与预充接触器(K2)的一端及第二粘连检测控制光耦(U3)的4号引脚相连接,主接触器(K1)的另一端、预充接触器(K2)的另一端、第一粘连检测光耦(U2)的2号引脚、第二粘连检测光耦(U4)的2号引脚以及双向储能变流器(PCS)中直流侧的正极相连接,双向储能变流器(PCS)中直流侧的负极与电池簇(D)的负极相连接,第一粘连检测控制光耦(U1)的3号引脚经第一电阻与第一粘连检测光耦(U2)的1号引脚相连接,第二粘连检测控制光耦(U3)的3号引脚经第二电阻与第二粘连检测光耦(U4)的1号引脚相连接;电池管理系统(BMU)与霍尔传感器(H1)、第一粘连检测控制光耦(U1)的2号引脚、第二粘连检测控制光耦(U3)的2号引脚、第一粘连检测光耦(U2)的4号引脚、第二粘连检测光耦(U4)的4号引脚、主接触器(K1)的控制端及预充接触器(K2)的控制端相连接;第一粘连检测控制光耦(U1)的1号引脚经第三电阻与低电压源(VCC)相连接;第一粘连检测光耦(U2)的4号引脚经第四电阻与低电压源(VCC)相连接,第二粘连检测控制光耦(U3)的1号引脚经第五电阻与低电压源(VCC)相连接,第二粘连检测光耦(U4)的4号引脚经第六电阻与低电压源(VCC)相连接;第一粘连检测光耦(U2)的3号引脚及第二粘连检测光耦(U4)的3号引脚均接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粘连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在工作时,电池管理系统(BMU)上电后,此时主接触器(K1)及预充接触器(K2)处于断开状态,电池管理系统(BMU)控制第一粘连检测控制光耦(U1)的3号引脚及4号引脚导通,当此时主接触器(K1)粘连,电池簇(D)的总电压及电流通过主接触器(K1)的触点直接连至负载侧,第一粘连检测控制光耦(U1)的3号引脚及4号引脚与第一粘连检测光耦(U2)的1号引脚及2号引脚没有电流流过,第一粘连检测光耦(U2)的3号引脚及4号引脚处于非导通状态,第二粘连检测光耦(U4)的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吉硕,刘明义,林伟杰,曹曦,宋太纪,王宁,郭敬禹,裴杰,陈志强,曹传钊,陆泽宇,张鹏,刘海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