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单人背负的智能背包泵装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5221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于单人背负的智能背包泵装备。该技术方案将水泵进行了便携化改良,并优化了管路结构。具体来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带有立柱的底盘承载仓体,从而构建了背包式的构型;在此基础上,在设备后侧设置肩带,使其能够由单人背负,同时在底盘下端设置万向脚轮,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备一定的移动能力。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泵体和柴油机设置于底盘上,由柴油机为泵体提供动力,泵体则依靠进水管和出水管进行抽水,输出的水分先进入仓体,再由排水管排出,从而完成全部抽水过程。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水泵能够由单人携带使用,有利于第一时间将设备投入使用,为抢险救援争取宝贵时间,具有良好的技术效果和突出的技术优势。良好的技术效果和突出的技术优势。良好的技术效果和突出的技术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于单人背负的智能背包泵装备


[0001]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适于单人背负的智能背包泵装备。

技术介绍

[0002]在工程抢险和灾害救援中,水泵是重要且常用的机械设备,用于将积水快速转移,以避免其过度积聚造成危险。水泵性能的技术参数有流量、吸程、扬程、轴功率、水功率、效率等;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可分为容积水泵、叶片泵等类型。容积泵是利用其工作室容积的变化来传递能量;叶片泵是利用回转叶片与水的相互作用来传递能量,有离心泵、轴流泵和混流泵等类型。
[0003]尽管从性能层面具有以上特征,但在实际应用中,能否第一时间投入使用,才是最重要的技术前提。现有技术中,常规水泵结构庞大,无法单人携带,必须采用转运工具才能将其运载到救援现场,当救援现场地形复杂、车辆难以靠近时,会因此延误宝贵的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适于单人背负的智能背包泵装备,以解决常规水泵无法单人携带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适于单人背负的智能背包泵装备,包括仓体,立柱,底盘,万向脚轮,柴油机,泵体,进水管,调节阀,接头,出水管,顶盖,排水管,管堵,肩带,其中,在仓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若干立柱,在若干立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底盘,在底盘的下端设置有若干万向脚轮,在底盘上分别固定连接有柴油机和泵体,柴油机与泵体传动连接,在泵体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进水管,在进水管上设置有调节阀,在进水管的末端具有接头,在泵体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出水管,出水管连接至仓体,在仓体的顶端设置有顶盖,在仓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排水管,在排水管的末端丝接有管堵,肩带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仓体后侧,肩带的下端固定连接在立柱后侧。
[0007]作为优选,进水管上分别设置有滤网和止回阀,在接头上连接有软管。
[0008]作为优选,在立柱上设置有拉杆,在仓体的侧端具有手指槽。
[0009]作为优选,仓体的后端以及立柱的后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挂环,在肩带的上下两端分别具有挂钩,两个挂钩分别挂接在两个挂环上。
[0010]作为优选,仓体的下端设置有风扇,所述风扇的送风方向朝向柴油机。
[0011]在以上技术方案中,仓体一方面用于构建本技术的整体背包形态,另一方面用于在抽水过程中起到中转作用,使来自泵体的水得以进入排水管;立柱用于承载底盘;底盘用于承载柴油机及泵体;万向脚轮用于使本技术在放置于地面时便于移动位置;柴油机用于为泵体运转提供动力;泵体用于抽水;当泵体运行时,水分从进水管进入,再从出水管送至仓体中;调节阀用于对抽水的流量起到微调作用;当进水管长度不够时,可利用接
头接引软管;出水管用于将泵体输出的水分导入仓体;顶盖用于封闭仓体,在设备维护时可打开顶盖对仓体内部进行清洗;排水管用于将仓体中的水分排出,从而完成整个抽水过程,实际应用中,排水管可进一步接引软管,以满足排水距离的要求;当不使用本技术时,可利用管堵对排水管加以封闭;肩带用于供使用者背负。
[00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于单人背负的智能背包泵装备。该技术方案将水泵进行了便携化改良,并优化了管路结构。具体来看,本技术采用带有立柱的底盘承载仓体,从而构建了背包式的构型;在此基础上,在设备后侧设置肩带,使其能够由单人背负,同时在底盘下端设置万向脚轮,使本技术具备一定的移动能力。此外,本技术将泵体和柴油机设置于底盘上,由柴油机为泵体提供动力,泵体则依靠进水管和出水管进行抽水,输出的水分先进入仓体,再由排水管排出,从而完成全部抽水过程。应用本技术,使水泵能够由单人携带使用,有利于第一时间将设备投入使用,为抢险救援争取宝贵时间,具有良好的技术效果和突出的技术优势。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整体的主视图;
[0014]图2是本技术整体的侧视图;
[0015]图3是本技术中,进水管末端的主视图;
[0016]图中:
[0017]1、仓体
ꢀꢀꢀꢀꢀꢀꢀꢀꢀꢀ
2、立柱
ꢀꢀꢀꢀꢀꢀꢀꢀꢀꢀ
3、底盘
ꢀꢀꢀꢀꢀꢀꢀꢀꢀꢀ
4、万向脚轮
[0018]5、柴油机
ꢀꢀꢀꢀꢀꢀꢀꢀ
6、泵体
ꢀꢀꢀꢀꢀꢀꢀꢀꢀꢀ
7、进水管
ꢀꢀꢀꢀꢀꢀꢀꢀ
8、调节阀
[0019]9、接头
ꢀꢀꢀꢀꢀꢀꢀꢀꢀꢀ
10、出水管
ꢀꢀꢀꢀꢀꢀꢀ
11、顶盖
ꢀꢀꢀꢀꢀꢀꢀꢀꢀ
12、排水管
[0020]13、管堵
ꢀꢀꢀꢀꢀꢀꢀꢀꢀ
14、肩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将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
[0022]实施例1
[0023]适于单人背负的智能背包泵装备,如图1~3所示,包括仓体1,立柱2,底盘3,万向脚轮4,柴油机5,泵体6,进水管7,调节阀8,接头9,出水管10,顶盖11,排水管12,管堵13,肩带14,其中,在仓体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若干立柱2,在若干立柱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底盘3,在底盘3的下端设置有若干万向脚轮4,在底盘3上分别固定连接有柴油机5和泵体6,柴油机5与泵体6传动连接,在泵体6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进水管7,在进水管7上设置有调节阀8,在进水管7的末端具有接头9,在泵体6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出水管10,出水管10连接至仓体1,在仓体1的顶端设置有顶盖11,在仓体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排水管12,在排水管12的末端丝接有管堵13,肩带14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仓体1后侧,肩带14的下端固定连接在立柱2后侧。
[0024]该装备的结构特点如下:仓体1一方面用于构建本技术的整体背包形态,另一
方面用于在抽水过程中起到中转作用,使来自泵体6的水得以进入排水管12;立柱2用于承载底盘3;底盘3用于承载柴油机5及泵体6;万向脚轮4用于使本技术在放置于地面时便于移动位置;柴油机5用于为泵体6运转提供动力;泵体6用于抽水;当泵体6运行时,水分从进水管7进入,再从出水管10送至仓体1中;调节阀8用于对抽水的流量起到微调作用;当进水管7长度不够时,可利用接头9接引软管;出水管10用于将泵体6输出的水分导入仓体1;顶盖11用于封闭仓体1,在设备维护时可打开顶盖11对仓体1内部进行清洗;排水管12用于将仓体1中的水分排出,从而完成整个抽水过程,实际应用中,排水管12可进一步接引软管,以满足排水距离的要求;当不使用本技术时,可利用管堵13对排水管12加以封闭;肩带14用于供使用者背负。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适于单人背负的智能背包泵装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仓体(1),立柱(2),底盘(3),万向脚轮(4),柴油机(5),泵体(6),进水管(7),调节阀(8),接头(9),出水管(10),顶盖(11),排水管(12),管堵(13),肩带(14),其中,在仓体(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若干立柱(2),在若干立柱(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底盘(3),在底盘(3)的下端设置有若干万向脚轮(4),在底盘(3)上分别固定连接有柴油机(5)和泵体(6),柴油机(5)与泵体(6)传动连接,在泵体(6)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进水管(7),在进水管(7)上设置有调节阀(8),在进水管(7)的末端具有接头(9),在泵体(6)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出水管(10),出水管(10)连接至仓体(1),在仓体(1)的顶端设置有顶盖(11),在仓体(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博马一凡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禾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