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株智锁专利>正文

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3276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密封结构,其中,密封圈安装在互相相对的第一本体的一侧与第二本体的一侧之间,所述密封圈包括:紧贴部,内侧紧贴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延伸部,在所述紧贴部外侧的下端往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方向延伸并且往上倾斜地形成;支持突起,在与所述延伸部相对的所述紧贴部的外侧往所述延伸部方向突出地形成。通过所述密封结构能够把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予以紧密密封并且长时间保持紧贴能力。贴能力。贴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密封结构


[0001]本技术揭示一种密封结构,更具体地说,密封圈把两个本体之间予以紧密密封并且保持紧贴能力的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各种食物或食材通常以收纳在具有各种尺寸与形状的密封容器的状态保管。当根据需要保管的量而以各种尺寸准备该密封容器时,容器数量增加会导致需要利用很多空间进行保管。而且,为了在密封容器所保管的食物或食材的量减少时提高密封容器的保管空间的应用性而需要将其移入较小的容器。为了解决该问题,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0

1493878号所揭示的容器能调节容器高低而得以调整收容量与体积,从而有利于提高空间运用性并有利于维持新鲜度及进行洗涤。
[0003]图1是用于说明现有的可调节高度的容器的图。参照图1,现有的可调节高度的容器1包括:第一本体10,设有高度调节部12,该高度调节部12设有在外侧沿着上下方向依次以对称倾斜的形态排列的导引槽及水平连接到所述各导引槽并且上下交替配置的多个固定槽;第二本体20,设有插入所述第一本体10的外侧并且沿着高度调节部12被导引的导引突起22;以及盖子30,其开闭第二本体20的上端,第二本体20的导引突起22沿着高度调节部12上下移动而得以调节容器1整体的高低。而且,在第一本体10的外周缘上端上形成的安装槽19上安装橡胶环形态的密封圈18以便和第二本体20的内周缘坚固地紧贴。该密封圈18以密封第一、第二本体10、20之间的间隙的方式构成。
[0004]图2是示出适用于现有的可调节高度的容器的密封圈的细部结构的图。
[0005]参照图1与图2,现有的密封圈18包括插入到第一本体10的安装槽19的环形的支持部18a、在所述支持部18a往第二本体20的内周缘方向突出的一个以上的突出部18b。而且,突出部18b的端部紧贴第二本体20的内周缘。该突出部18b的端部往第二本体20的内周缘方向推的力量较弱,因此在第二本体20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突出部18b的端部瞬间脱离第二本体20,外部空气通过此时产生的间隙进入到第一、第二本体10、20内或者使收容于第一、第二本体10、20的食物泄漏到外部。
[0006]另一方面,在制造密封圈18的注塑成型过程中,往具有密封圈18形状的模具(未图示)注射树脂后,当树脂固化时,从模具拿出固化的树脂而最终完成密封圈18。然而,当从模具以强制方式取出固化的树脂时,作为插入安装槽19的位置的密封圈18内侧部无法顺利地脱离模具而现在有些情况下会在密封圈18的内侧部突出地形成非必要的废片部。而且,即使不使用注塑成型而采取冲压成型之类的其它成型加工时也会在密封圈18的内侧部突出地形成废片部。该废片部妨碍内侧部和安装槽19之间的紧密接触而使得内侧部和安装槽19之间发生间隙。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技术问题
[0008]本技术旨在解决前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密封结构,其使得密封圈紧密地紧贴在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
[0009]此外,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密封结构,该密封结构避免在第二本体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密封圈被翻转。
[0010]此外,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密封结构,该密封结构避免在密封圈成型过程中产生的废片部对密封圈的密封力造成特别的影响。
[0011]技术方案
[0012]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技术揭示一种密封结构,其中,密封圈安装在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所述密封圈包括:紧贴部,内侧紧贴所述第一本体的外周缘;延伸部,在所述紧贴部外侧的下端往所述第一本体的外侧方向延伸并且往上倾斜地形成;支持突起,在与所述延伸部相对的所述紧贴部的外侧往所述延伸部方向突出地形成。
[0013]此外,本技术揭示一种密封结构,当所述延伸部通过由所述第二本体的内周缘施加的压力而往所述紧贴部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时,所述支持突起往外侧方向支持所述延伸部,所述紧贴部保持紧贴所述第一本体的状态。
[0014]此外,本技术揭示一种密封结构,在所述第二本体往下移动时,当朝下的压力施加到与所述第二本体抵接的所述延伸部的上侧时,以与所述支持突起抵接的方式设于所述延伸部上侧的加压点被所述支持突起支持而避免所述延伸部的上侧朝下变形。
[0015]此外,本技术揭示一种密封结构,与所述支持突起抵接的所述加压点通过所述支持突起的加压而被引入到所述延伸部的内侧。
[0016]此外,本技术揭示一种密封结构,还包括突出部,该突出部在所述延伸部的外侧以朝向所述第二本体的内周缘方向弯曲的状态突出。
[0017]此外,本技术揭示一种密封结构,还包括在与所述紧贴部不相对的所述延伸部的外侧突出地形成的辅助突起,当所述延伸部通过由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施加的压力而往所述紧贴部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时,所述辅助突起保持紧贴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的状态。
[0018]此外,本技术揭示一种密封结构,在所述紧贴部的下侧突出地形成有连接部,所述延伸部的下侧一体地连接到所述连接部。
[0019]此外,本技术揭示一种密封结构,在所述紧贴部的下侧突出地形成有连接部,所述延伸部的下侧一体地连接到所述连接部,所述辅助突起位于所述支持突起的下部,当通过与所述辅助突起接触的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施加给所述辅助突起的压力而使所述延伸部往所述紧贴部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时,形成有所述辅助突起的所述延伸部的下侧往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持突起之间的空间方向弯曲地弹性变形。
[0020]此外,本技术揭示一种密封结构,在所述紧贴部的内侧突出地形成有接触辅助突起。
[0021]此外,本技术揭示一种密封结构,其中,密封圈安装在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所述密封圈包括:紧贴部,内侧紧贴所述第一本体的外周缘;延伸部,在所述紧贴部外侧的下端往所述第一本体的相反方向延伸并且往上倾斜地形成;突出部,在所述延伸部的外侧往所述第二本体的内周缘方向突出;接触部,在所述突出部的端部以往上弯折的状态突出形成,能够移动以便通过所述第二本体的内周缘接触所述紧贴部。
[0022]此外,本技术揭示一种密封结构,通过由与所述突出部接触的所述第二本体
的一侧施加给所述突出部的压力,所述突出部往所述紧贴部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所述突出部的厚度比所述延伸部的厚度更厚地形成。
[0023]此外,本技术揭示一种密封结构,所述接触部在所述突出部的端部以往上弯折的状态突出形成,并以远离所述突出部的方向倾斜地形成。
[0024]此外,本技术揭示一种密封结构,所述延伸部包括上延伸部、位于所述上延伸部下部的下延伸部,还包括垂直延伸部,该垂直延伸部在所述上延伸部连接所述紧贴部的侧部以垂直于所述紧贴部的方式延伸。
[0025]此外,本技术揭示一种密封结构,所述延伸部包括上延伸部、位于所述上延伸部下部的下延伸部,所述上延伸部的上侧与所述下延伸部的上侧之间的厚度比所述上延伸部的下侧与所述下延伸部的下侧之间的厚度更厚地形成。
[0026]此外,本技术揭示一种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密封结构,其中,密封圈安装在互相相对的第一本体的一侧与第二本体的一侧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包括:紧贴部,内侧紧贴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延伸部,在所述紧贴部外侧的下端往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方向延伸并且往上倾斜地形成;支持突起,在与所述延伸部相对的所述紧贴部的外侧往所述延伸部方向突出地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延伸部通过由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施加的压力而往所述紧贴部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时,所述支持突起往外侧方向支持所述延伸部,所述紧贴部保持紧贴所述第一本体的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本体往下移动时,当朝下的压力施加到与所述第二本体抵接的所述延伸部的上侧时,以与所述支持突起抵接的方式设于所述延伸部上侧的加压点被所述支持突起支持而避免所述延伸部的上侧朝下变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支持突起抵接的所述加压点通过所述支持突起的加压而被引入到所述延伸部的内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突出部,该突出部在所述延伸部的外侧以朝向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方向弯曲的状态突出。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与所述紧贴部不相对的所述延伸部的外侧突出地形成的辅助突起,当所述延伸部通过由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施加的压力而往所述紧贴部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时,所述辅助突起保持紧贴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的状态。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紧贴部的下侧突出地形成有连接部,所述延伸部的下侧一体地连接到所述连接部。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紧贴部的下侧突出地形成有连接部,所述延伸部的下侧一体地连接到所述连接部,所述辅助突起位于所述支持突起的下部,当通过与所述辅助突起接触的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施加给所述辅助突起的压力而使所述延伸部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贤振
申请(专利权)人:株智锁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