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3174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池,包括电池壳及封装于电池壳内的电芯和电解液,电芯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电池壳上设置有正极外接部和负极外接部,正极外接部和负极外接部彼此绝缘:正极外接部通过第一导电海绵与正极片电连接,和/或,负极外接部通过第二导电海绵与负极片电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导电海绵相应设置于电池电芯的正极片与电池壳的正极外接部和/或电池电芯的负极片与负极外接部连接处,起到电导通作用,避免了传统技术通过正负极耳同电池壳的正极外接部和负极外接部的焊接工序,优化电池制造流程。程。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
,具体涉及一种电池。

技术介绍

[0002]锂离子电池由于具备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高、无记忆效应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数码产品、移动通讯等方面。
[0003]目前,锂离子电池,其电芯的正、负极片需通过正负极耳同电池壳的正极外接部和负极外接部进行焊接,焊接工序使得电池制造流程复杂。此外,锂离子电池均存在着一种现象:即在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在固液相界面上发生反应,形成一层覆盖于电极材料表面的钝化层,被称为“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简称SEI膜。因为形成SEI膜消耗了大量的锂离子,从而导致首次充放电不可逆容量增加,降低了电极材料的充放电库伦效率。同时锂电池在长循环过程中也会不断消耗锂离子和电解液,从而降低电池的循环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能够提高电池的制备效率并优化电池自身的电连接结构。本专利技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电池,包括电池壳及封装于电池壳内的电芯和电解液,所述电池壳上设置有正极外接部和负极外接部,正极外接部和负极外接部彼此绝缘并分别与所述电芯的正极片、负极片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外接部通过第一导电海绵与所述正极片电连接,和/或
[0006]所述负极外接部通过第二导电海绵与所述负极片电连接。
[0007]具体地,所述电池壳包括彼此扣合且彼此绝缘的壳体和壳盖,所述壳体整体作为所述正极外接部,所述壳盖整体作为所述负极外接部。
[0008]具体地,所述电池壳包括彼此扣合且彼此绝缘的壳体和壳盖,所述正极外接部和负极外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和壳盖上。
[0009]具体地,所述电池壳包括彼此扣合且彼此绝缘的壳体和壳盖;所述壳体的边缘设置有第一嵌合部;所述壳盖的边缘设置有第二嵌合部;所述第一嵌合部和第二嵌合部之间设置绝缘胶层。
[0010]具体地,所述第一导电海绵以接触的方式分别与所述正极外接部及所述正极片电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导电海绵以接触的方式分别与所述负极外接部及所述负极片电连接。
[0011]具体地,所述电芯包括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正极耳和负极耳布设于电芯相对的两侧,分别与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连接;
[0012]所述正极耳通过第一导电海绵与所述正极外接部电连接,和/或
[0013]所述负极耳通过第二导电海绵与所述负极外接部电连接。
[0014]具体地,所述第一导电海绵以接触的方式分别与所述正极外接部及所述正极耳电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导电海绵以接触的方式分别与所述负极外接部及所述负极耳电连接。
[0015]具体地,所述第一导电海绵和/或第二导电海绵各自的吸纳空间与所述电池壳内部空间连通。
[0016]具体地,所述第一导电海绵和第二导电海绵采用以下材质中的一种制成或几种混合制成:石墨烯纤维,碳纳米管纤维,金属或合金纤维,导电橡胶纤维,导电塑料纤维,导电纤维织物。
[0017]具体地,所述第一导电海绵和第二导电海绵内设置有若干锂棒。
[0018]具体地,所述第一导电海绵和第二导电海绵上横向开设有若干容置孔,所述若干锂棒相应插设于所述容置孔内。
[0019]具体地,所述第一导电海绵和第二导电海绵的厚度为1

10mm,孔隙率为50

85%,所述锂棒的直径为0.1

1mm。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将导电海绵相应设置于电池电芯的正极片与电池壳的正极外接部和/或电池电芯的负极片与负极外接部连接处,起到电导通作用,避免了传统技术正极片和负极片通过正负极耳同电池壳的正极外接部和负极外接部的焊接工序,提高电池的制备效率,优化电池制造流程;同时,通过导电海绵以接触方式分别将正极外接部与正极片以及负极外接部与负极片进行相应的电连接,利用导电海绵的抵接力,从而确保相应的电连接结构的稳定可靠性;而且导电海绵的接触面还可以灵活调整,增大导电海绵的接触面,可以有效提升电池的导电效率及散热效率。此外,导电海绵具有吸收电解液的作用,可以补偿电池长循环过程中电解液的消耗,提升电池的循环性能。再者,导电海绵内可以设置锂棒,锂棒作为锂源,补偿电池在首次充放电形成SEI膜过程中和循环过程中锂离子的消耗,可极大的改善提升电池整体性能,同时降低电池的使用成本,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为了便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中结合附图对方位进行定义,这些方位的定义仅仅为了便于清楚地描述相对的位置关系,并不用于对产品或装置在生产、使用、销售等过程中实际方位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0023]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括电池壳及封装于电池壳内的电芯和电解液,电芯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电池壳上设置有正极外接部和负极外接部,正极外接部和负极外接部作为电池使用过程中充放电的正负极,正极外接部和负极外接部彼此绝缘并分别与电芯的正极片、负极片电连接。
[0024]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结合图1所示,电池壳包括彼此扣合且彼此绝缘的壳体11和壳盖12,本实施例中,壳体11为金属材质且整体作为所述正极外接部,壳盖12为金属材质且整体作为所述负极外接部。壳体11的边缘设置有第一嵌合部,壳盖12的边缘设置有第二嵌合
部,第一嵌合部和第二嵌合部之间设置绝缘胶层20,胶层20一方面起到连接密封的作用,另一方面将壳体11和壳盖12进行绝缘隔离,也相当于将所述正极外接部和负极外接部绝缘隔离。
[0025]继续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还包括设置于电池壳内的第一导电海绵31和第二导电海绵32,所述正极外接部通过第一导电海绵与电芯40的正极片电连接,所述负极外接部通过第二导电海绵32与电芯40的负极片电连接。在上述壳体11整体作为正极外接部以及壳盖整体作为负极外接部的示例中,电芯的正极片通过第一导电海绵31与壳体11电连接,电芯的负极片通过第二导电海绵32与壳盖12电连接。这种方式下,第一导电海绵31与壳体11的接触面、第二导电海绵32与壳盖12接触面较大,这样可以有效提升电池的导电效率及散热效率。
[0026]在另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正极外接部和负极外接部可以是分别设置于壳体11和壳盖12上的导电触片。电芯的正极片通过第一导电海绵31与壳体11上的导电触片电连接,电芯的负极片通过第二导电海绵32与壳盖12上的导电触片电连接。此种情形时,可扩大壳体11和壳盖12的结构和材质的选择范围,从而降低电池的制作成本。
[0027]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芯40包括分别与电芯40的正极片和负极片连接的正极耳41和负极耳42,正极耳41和负极耳42布置于电芯上下两侧,旨在分别靠近壳体11和壳盖12主体部,所述正极外接部通过第一导电海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包括电池壳及封装于电池壳内的电芯和电解液;所述电芯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所述电池壳上设置有正极外接部和负极外接部,正极外接部和负极外接部彼此绝缘;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外接部通过第一导电海绵与所述正极片电连接,和/或所述负极外接部通过第二导电海绵与所述负极片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壳包括彼此扣合且彼此绝缘的壳体和壳盖,所述壳体整体作为所述正极外接部,所述壳盖整体作为所述负极外接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壳包括彼此扣合且彼此绝缘的壳体和壳盖,所述正极外接部和负极外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和壳盖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壳包括彼此扣合且彼此绝缘的壳体和壳盖;所述壳体的边缘设置有第一嵌合部;所述壳盖的边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对应设置的第二嵌合部;所述第一嵌合部和第二嵌合部之间设置绝缘胶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包括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正极耳和负极耳布设于电芯相对的两侧,所述正极耳和负极耳分别与所述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奎邹浒何志佳王清辉朱威肖良曹昊楠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