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刺激器治疗靶点定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83128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材领域,尤其是脊髓刺激器治疗靶点定位装置。该靶点定位装置包括信号产生装置、信号采集装置、控制装置、信号切换装置,所述信号产生装置与控制装置相连,控制装置与信号采集装置相连,信号切换装置与控制装置相连。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输出一组具有典型特征的电脉冲信号到人体疼痛区域,电脉冲信号经过人体周围神经和组织传导后,存在一定程度的衰减,通过测量衰减后的电信号特征,可以客观的判断神经传导通路是否存在,以及快速识别到距离神经传导通路最近的触点位置。本装置可以为医生提供客观的数据来验证电极植入的位置是否正确,术中不再需要跟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缩短手术时间。缩短手术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脊髓刺激器治疗靶点定位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材领域,尤其是脊髓刺激器治疗靶点定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脊髓电刺激(SCS)用于改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已有40多年的历史。尽管它有治疗作用,但其治疗机制没有被很好地理解。
[0003]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所有的脊髓电刺激手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0004]一种常见的手术方法是在患者局部麻醉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术中需要不停的跟患者互动,根据患者反馈的信息来判断电极植入的位置是否合适,能否有效覆盖疼痛位置。这种手术方式,患者的主观因素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遇到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手术过程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甚至无法继续进行手术。
[0005]另一种常见的手术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这种手术方式不需要跟患者交流,术中也无法进行测试,只能根据神经解剖学理论基础和医生的手术经验来判断植入的位置是否合适。然而实际情况是,每个人的神经解剖中线多少有些差异,尤其是存在脊柱外伤的患者,这类因素很容易导致电极放置位置不合适,脊髓电刺激效果达不到预期甚至无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克服现有的判断电极植入位置困难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脊髓刺激器治疗靶点定位装置。
[0007]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脊髓刺激器治疗靶点定位装置,包括信号产生装置、信号采集装置、控制装置、信号切换装置,所述信号产生装置与控制装置相连,控制装置与信号采集装置相连,信号切换装置与控制装置相连。
[0008]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信号产生装置由NPN型三极管Q1、电感L1、NPN型三极管Q2、二极管D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容C7、电容C8、运算放大器U4、NPN型三极管Q3组成,NPN型三极管Q1 的集电极连接VBAT,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控制装置,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电感L1一端,电感L1另一端分别连接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1的正极,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控制装置,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二极管D1 的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VP,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控制装置和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8并联在运算放大器U4上,电容C8一端连接VCC,电容C8另一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4的OUT端连接电阻R3一端,运算放大器U4的IN

分别连接NPN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电阻R4的一端,运算放大器U4的IN+连接控制装置,电阻R3的一端连接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连接VN和电阻R5的一端,电阻 R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控制装置和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
[0009]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控制装置由中央处理器U1、电
容 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组成,电容C3一端和电容C4一端并联且分别连接在AVDD 和中央处理器U1的AVDD引脚上,电容C3另一端和电容C4另一端并联且分别连接在 AGND和中央处理器U1的AGND引脚上,电容C1一端和电容C2一端并联且分别连接在 VCC和中央处理器U1的VCC引脚上,电容C1另一端和电容C2另一端并联且分别连接在 AGND和中央处理器U1的GND引脚上,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在中央处理器U1 的GPIO9引脚上,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在中央处理器U1的GPIO10引脚上,中央处理器U1的ADC1引脚分别连接在电阻R1和电阻R2上,中央处理器U1的DAC1引脚连接在运算放大器U4的IN+上,中央处理器U1的ADC2引脚分别连接在电阻R5和电阻R6 上。
[0010]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信号采集装置由模拟量采集芯片 U5、电容C5、电容C6组成,电容C5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模拟量采集芯片U5的17 引脚、模拟量采集芯片U5的18引脚、模拟量采集芯片U5的19引脚、模拟量采集芯片U5 的20引脚并联后连接AVDD,电容C5的另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模拟量采集芯片U5 的21引脚、模拟量采集芯片U5的22引脚、模拟量采集芯片U5的23引脚、模拟量采集芯片U5的24引脚并联后连接AGND,模拟量采集芯片U5的SPI_CS引脚连接中央处理器 U1的SPI_CS引脚,模拟量采集芯片U5的SPI_CLK引脚连接中央处理器U1的SPI_CLK 引脚,模拟量采集芯片U5的SPI_MISO引脚连接中央处理器U1的SPI_MOSI引脚,模拟量采集芯片U5的SPI_MOSI引脚连接中央处理器U1的SPI_MISO引脚,模拟量采集芯片 U5与2#电极接口相连。
[0011]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信号切换装置由模拟开关U2和模拟开关U3组成,模拟开关U3连接1#电极接口,模拟开关U3的S1引脚、模拟开关U3的 S2引脚、模拟开关U3的S3引脚、模拟开关U3的S4引脚并联后连接VP,模拟开关U3 的V

引脚接地,模拟开关U3的GND引脚接地,模拟开关U3的IN1引脚连接中央处理器 U1的GPIO1引脚,模拟开关U3的IN2引脚连接中央处理器U1的GPIO2引脚,模拟开关 U3的IN3引脚连接中央处理器U1的GPIO3引脚,模拟开关U3的IN4引脚连接中央处理器U1的GPIO4引脚,模拟开关U2的S1引脚、模拟开关U2的S2引脚、模拟开关U2的 S3引脚、模拟开关U2的S4引脚并联后连接VN,模拟开关U2的V

引脚接地,模拟开关 U2的GND引脚接地,模拟开关U2的IN1引脚连接中央处理器U1的GPIO5引脚,模拟开关U2的IN2引脚连接中央处理器U1的GPIO6引脚,模拟开关U2的IN3引脚连接中央处理器U1的GPIO7引脚,模拟开关U2的IN4引脚连接中央处理器U1的GPIO8引脚。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技术通过输出一组具有典型特征的电脉冲信号到人体疼痛区域,电脉冲信号经过人体周围神经和组织传导后,存在一定程度的衰减,通过测量衰减后的电信号特征,可以客观的判断神经传导通路是否存在,以及快速识别到距离神经传导通路最近的触点位置。本装置可以为医生提供客观的数据来验证电极植入的位置是否正确,术中不再需要跟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图。一种脊髓刺激器治疗靶点定位装置,包括信号产生装置、信号采集装置、控制装置、信号切换装置,所述信号产生装置与控制装置相连,控制装置与信号采集装置相连,信号切换装置与控制装置相连。
[0016]如附图1所示,信号产生装置由NPN型三极管Q1、电感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脊髓刺激器治疗靶点定位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信号产生装置、信号采集装置、控制装置、信号切换装置,所述信号产生装置与控制装置相连,控制装置与信号采集装置相连,信号切换装置与控制装置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髓刺激器治疗靶点定位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信号产生装置由NPN型三极管Q1、电感L1、NPN型三极管Q2、二极管D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容C7、电容C8、运算放大器U4、NPN型三极管Q3组成,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VBAT,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控制装置,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电感L1一端,电感L1另一端分别连接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1的正极,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控制装置,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VP,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控制装置和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8并联在运算放大器U4上,电容C8一端连接VCC,电容C8另一端接地,运算放大器U4的OUT端连接电阻R3一端,运算放大器U4的IN

分别连接NPN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电阻R4的一端,运算放大器U4的IN+连接控制装置,电阻R3的一端连接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连接VN和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控制装置和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脊髓刺激器治疗靶点定位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控制装置由中央处理器U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组成,电容C3一端和电容C4一端并联且分别连接在AVDD和中央处理器U1的AVDD引脚上,电容C3另一端和电容C4另一端并联且分别连接在AGND和中央处理器U1的AGND引脚上,电容C1一端和电容C2一端并联且分别连接在VCC和中央处理器U1的VCC引脚上,电容C1另一端和电容C2另一端并联且分别连接在AGND和中央处理器U1的GND引脚上,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在中央处理器U1的GPIO9引脚上,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在中央处理器U1的GPIO10引脚上,中央处理器U1的ADC1引脚分别连接在电阻R1和电阻R2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文文张新国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瑞神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