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叉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0868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1: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交通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道路交叉口,包括设置于地面的机动车通行结构、设置于机动车通行结构处正下方的非机动车互通地道及设置于机动车通行结构处正上方的行人互通天桥结构,所述机动车通行结构、非机动车互通地道、行人互通天桥结构实现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的分层导流;所述机动车通行结构的右转路口设置右转匝道;所述行人互通天桥结构包括架空设置、且首尾相接围拢成一周的互通天桥,所述互通天桥设有梯道,梯道上端与互通天桥相连接,梯道下端与相对应的人行道相连通。该交叉口在基本不增加建设用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交叉口地下和空中的空间资源,使得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能实现有效分层分流。非机动车及行人能实现有效分层分流。非机动车及行人能实现有效分层分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道路交叉口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交通
,涉及一种道路交叉口。

技术介绍

[0002]城市道路按照形态及交通流特征,可以分为路段和交叉口。城市道路的交通参与者,主要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
[0003]在路段上不同的交通参与者实行分道通行,即机动车在机动车道上通行,非机动车在非机动车道上通行,行人在人行道上通行。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在路段上,实行物理空间分离即各行其道,不但有利于交通安全,而且有利于提高通行效率。交叉口的交通流特征与路段有明显的不同。
[0004]有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通过设置不同相位、以时间换空间,部分实现了分道通行,由于交叉口内无法实施分隔栏,致使不同的交通参与者存在过近和交织的情况:

在直行、右转时,由于没有分隔设施,导致同向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距离过近;

在左转时,由于没有分隔设施,导致同向及对向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距离过近;

某些道路交叉口,右转的机动车不受信号灯控制,导致右转的机动车与直行的非机动车及行人形成了交织点。无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交通参与者存在过近和交织的情况,远多于有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不再赘述。
[0005]不同交通参与者在通行时过近和交织,既容易诱发交通事故,又影响道路通行效率,是交叉口相较于路段,更易发生交通事故以及拥堵的重要原因。
[0006]以上不足,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道路交叉口,该交叉口在基本不增加建设用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交叉口地下和空中的空间资源,使得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能实现有效分层分流。
[0008]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道路交叉口,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地面的机动车通行结构、设置于机动车通行结构处正下方的非机动车互通地道及设置于机动车通行结构处正上方的行人互通天桥结构,所述机动车通行结构、非机动车互通地道、行人互通天桥结构实现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的分层导流;所述机动车通行结构的右转路口设置右转匝道;所述行人互通天桥结构包括架空设置、且首尾相接围拢成一周的互通天桥,所述互通天桥设有梯道,梯道上端与互通天桥相连接,梯道下端与相对应的人行道相连通;所述非机动车互通地道包括设置于地下的环形状的互通地道,所述互通地道通过坡道与地面非机动车道相连通。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动车通行结构为十字交叉口或丁字交叉口。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动车通行结构的右转路口对应于右转匝道的内
侧设置导流岛。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行人互通天桥结构还通过电梯与人行道所在平面相连接。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坡道的顶端与地面非机动车道相连通,坡道的下端与互通地道相连通。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坡道上方设置顶棚。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互通天桥构造为矩形状。
[001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工程结构合理巧妙,针对现有交通路口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改进,在正常的机动车通行结构的上方架设行人互通天桥结构,同时在机动车通行结构的地下设置非机动车互通地道,能够有效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分层分流,确保高效顺畅的通行效率。
[0016]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非机动车与其它交通参与者(机动车、行人)分离,提高了交通安全;非机动车不必等红灯,通过互通地道就能实现非机动车快速通过交叉口,提高了交通效率;互通地道与地面非机动车道连接,完善了城市的慢行系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0017]本专利技术还能够实现机动车与其它交通参与者(非机动车、行人)分离,提高了交通安全;右转车不必等红灯,直接通过右转匝道,实现右转车快速通过交叉口,提高了交通效率;缩短了直行及左转车停止线与道路中心的距离,同一周期内可以通行更多的车辆,提高了交通效率;四个绿化导流岛,增加了交叉口范围的绿化面积,美化了环境。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的非机动车通行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1的行人通行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图1的机动车通行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8为图7的非机动通行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9为图7的行人通行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0为图7的机动车通行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0031]图1~12中,包括机动车通行结构10、导流岛11、右转匝道12、非机动车互通地道20、坡道21、互通地道22、地面非机动车道23、行人互通天桥结构30、梯道31、电梯32、互通天桥33等。
[0032]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是一种道路交叉口,包括设置于地面的机动车通行结构10、
设置于机动车通行结构10处正下方的非机动车互通地道20及设置于机动车通行结构10处正上方的行人互通天桥结构30,所述机动车通行结构10、非机动车互通地道20、行人互通天桥结构30实现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的分层导流;机动车通行结构10的右转路口设置右转匝道12;右转匝道12能够确保所有右转车辆不间断通行。
[0033]对于地面的机动车通行结构10为了确保车辆右转的安全,机动车通行结构10的右转路口对应于右转匝道12的内侧设置导流岛11。导流岛11缩短了直行及左转车辆停止线与道路中心的距离。对于设置导流岛11的机动车通行结构10,路面的停止线设置于沿车辆行驶方向,略低于导流岛11的外侧面。导流岛11采用绿化导流岛。
[0034]如图3所示,行人互通天桥结构30包括架空设置、且首尾相接围拢成一周的互通天桥33,所述互通天桥33设有梯道31,梯道31上端与互通天桥33相连接,梯道31下端与相对应的人行道相连通;互通天桥33的形状可以根据具体使用场景需要进行灵活设置,本专利技术中将互通天桥33构造为矩形方框状。
[0035]非机动车互通地道20包括设置于地下的环形状的互通地道22,所述互通地道22通过坡道21与地面非机动车道23相连通。环形的互通地道22设有八条出入口,八条出入口分别与相应的坡道21相连接,位于地下的互通地道22应为净空结构,应满足非机动车的通行要求,为了方便非机动车的通行,互通地道22设置必要的照明、排水及交通等设施。
[0036]机动车通行结构10为十字交叉口。当本专利技术应用于十字交叉口时,沿十字交叉方向的两侧共设置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交叉口,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地面的机动车通行结构(10)、设置于机动车通行结构(10)处正下方的非机动车互通地道(20)及设置于机动车通行结构(10)处正上方的行人互通天桥结构(30),所述机动车通行结构(10)、非机动车互通地道(20)、行人互通天桥结构(30)实现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的分层导流;所述机动车通行结构(10)的右转路口设置右转匝道(12);所述行人互通天桥结构(30)包括架空设置、且首尾相接围拢成一周的互通天桥(33),所述互通天桥(33)设有梯道(31),梯道(31)上端与互通天桥(33)相连接,梯道(31)下端与相对应的人行道相连通;所述非机动车互通地道(20)包括设置于地下的环形状的互通地道(22),所述互通地道(22)通过坡道(21)与地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忠桥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