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榆林学院专利>正文

镁渣余热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80541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1: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镁渣余热利用系统,包括换热仓;第一除尘器,与换热仓的内部连通,能够对换热仓流出的第一气流除尘;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壳体以及处于其内的供助燃空气流通的换热管道,第一除尘器流出的第一气流能够与助燃空气热交换,助燃空气在与第一气流换热后被输送至皮江炉内;引气装置,能够将第一空气驱动进入换热仓内并依次经由换热仓、第一除尘器及换热器后排出至外部环境中。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外部环境中的冷空气被引气装置强制引入换热仓,与换热仓内的高温镁渣接触换热形成高温的第一气流,与换热器的换热管道内的冷的助燃空气换热,被加热的助燃热空气被引入皮江炉实现对炉内燃料的助燃,能够实现节约煤气的目的。能够实现节约煤气的目的。能够实现节约煤气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镁渣余热利用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镁冶炼资源及余热利用
,具体涉及一种镁渣余热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原镁的生产普遍采用皮江法,皮江法属于热还原法,该种工艺具有技术简单、设备成本低的优点,但能耗较高且热利用率低,同时会产生大量的还原镁渣,这种还原镁渣伴随镁还原过程产生,其出炉温度高,一般在1000℃左右,含有大量热能,生产中却很少对镁渣的这部分热量进行回收利用,常将热态镁渣置于空气中自然冷却,让热量白白浪费。现在针对镁渣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源化方面,诸如:应用冷却后的镁渣制作水泥及建筑用砖等;在镁渣余热回收方面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应用余热锅炉生产蒸汽方面,余热利用不够充分。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镁渣余热利用系统,能够克服相关技术中镁渣余热未得到充分利用的不足。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镁渣余热利用系统,包括:
[0005]换热仓,用于承接皮江炉的出渣口排出的镁渣;
[0006]第一除尘器,与所述换热仓的内部连通,能够对所述换热仓流出的第一气流除尘;
[0007]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壳体以及处于其内的供助燃空气流通的换热管道,所述第一除尘器流出的第一气流能够与所述助燃空气热交换,所述助燃空气在与所述第一气流换热后被输送至所述皮江炉内;
[0008]引气装置,能够将所述第一空气驱动进入所述换热仓内并依次经由所述换热仓、第一除尘器及换热器后排出至外部环境中。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10]所述换热仓包括仓体,所述仓体内具有履带输送装置,所述履带输送装置能够将进入所述换热仓的镁渣由所述履带输送装置的第一端输送至第二端,所述镁渣在所述第二端处能够在自重的作用下下落。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12]所述履带输送装置具有两组,两组所述履带输送装置沿所述仓体的高度上下间隔布置,且两组中的一组的所述第二端与另一组的所述第二端沿高度方向形成交错。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14]所述履带输送装置的所述第二端的高度高于其具有的所述第一端。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16]所述仓体的顶部设置有格栅;和/或,所述仓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重力自锁出渣口。
[00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18]所述第一除尘器具有除尘壳体,所述除尘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面与第二内壁面,所述第一内壁面上具有多个沿高度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挡板,多个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一挡板连接杆连接,且可通过第一角度调节器调节所述第一挡板的水平夹角,所述第二内壁面上具有多个沿高度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二挡板,多个所述第二挡板与第二挡板连接杆连接,且可通过第二角度调节器调节所述第二挡板的水平夹角,多个所述第一挡板与多个所述第二挡板在高度方向上交替排列,且所述第一挡板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挡板的自由端形成交叉。
[00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20]所述除尘壳体外部包覆有保温材料;和/或,所述除尘壳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重力自锁出渣口。
[00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22]所述换热器壳体上具有进气口、出气口,所述换热管道具有气流引入口、气流引出口,所述气流引入口与所述出气口对应设置,所述气流引出口与所述进气口对应设置;和/或,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引气装置之间还连接有第二除尘器,所述引气装置能够将所述第一空气驱动进入所述换热仓内并依次经由所述换热仓、第一除尘器、换热器及第二除尘器后排出至外部环境中;和/或,所述换热器壳体的底板沿着所述换热器内的第一气流的流动方向向下倾斜。
[00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24]所述气流引入口与所述气流引出口之间的所述换热管道呈蛇形延伸;和/或,所述第二除尘器为布袋除尘器;和/或,所述换热器壳体的外侧包覆有保温材料。
[00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26]所述底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B,B=10
°
;和/或,所述底板的最低位置设置有第三重力自锁出渣口。
[002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镁渣余热利用系统,外部环境中的冷空气被所述引气装置强制引入所述换热仓,与所述换热仓内的高温镁渣接触换热形成高温的第一气流,含有大量粉尘的所述第一气流经过所述第一除尘器进行一次除尘后,与所述换热器的换热管道内的冷的助燃空气换热,被加热的助燃热空气被引入所述皮江炉实现对炉内燃料的助燃,能够实现节约煤气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镁渣余热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图1中的第一除尘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0]图3为图1中的第一除尘器水平剖面示意图;
[0031]图4为图3中的的第一角度调节器或者第二角度调节器的结构示意图(正视图);
[0032]图5为图4的左视图;
[0033]图6为图4的俯视图;
[0034]图7为图1中的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5]图8为图5的水平剖面示意图。
[0036]附图标记表示为:
[0037]1、换热仓;11、仓体;12、履带输送装置;13、格栅;14、第一重力自锁出渣口;2、皮江炉;21、出渣口;3、第一除尘器;31、除尘壳体;32、第一挡板;33、第二挡板;34、第二重力自锁出渣口;4、换热器;41、换热器壳体;42、进气口;43、出气口;44、第三重力自锁出渣口;45、换热管道;451、气流引入口;452、气流引出口;5、引气装置;6、第二除尘器;7、保温材料;81、第一角度调节器;82、第一挡板连接杆;83、第二角度调节器;84、第二挡板连接杆;85、滑杆;9、调节螺杆;10、滑动调节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8]结合参见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镁渣余热利用系统,包括:换热仓1,用于承接皮江炉2的出渣口21排出的镁渣;第一除尘器3,与所述换热仓1的内部连通,能够对所述换热仓1流出的第一气流除尘;换热器4,包括换热器壳体41以及处于其内的供助燃空气流通的换热管道45,所述第一除尘器3流出的第一气流能够与所述助燃空气热交换,所述助燃空气在与所述第一气流换热后被输送至所述皮江炉2内;引气装置5(具体例如采用常用的引气机),能够将所述第一空气驱动进入所述换热仓1内并依次经由所述换热仓1、第一除尘器3及换热器4后排出至外部环境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气流与所述助燃空气在成分上可以完全一样,当然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不一样,该技术方案中,将其区别命名的目的在于便于能够清楚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流以及所述助燃空气皆来自于外部环境中的空气,而所述助燃空气则在于所述第一气流换热升温后被引入到皮江炉2内帮助其内燃料的燃烧。该技术方案中,外部环境中的冷空气被所述引气装置5强制引入所述换热仓1,与所述换热仓1内的高温镁渣接触换热形成高温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镁渣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仓(1),用于承接皮江炉(2)的出渣口(21)排出的镁渣;第一除尘器(3),与所述换热仓(1)的内部连通,能够对所述换热仓(1)流出的第一气流除尘;换热器(4),包括换热器壳体(41)以及处于其内的供助燃空气流通的换热管道(45),所述第一除尘器(3)流出的第一气流能够与所述助燃空气热交换,所述助燃空气在与所述第一气流换热后被输送至所述皮江炉(2)内;引气装置(5),能够将所述第一空气驱动进入所述换热仓(1)内并依次经由所述换热仓(1)、第一除尘器(3)及换热器(4)后排出至外部环境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镁渣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仓(1)包括仓体(11),所述仓体(11)内具有履带输送装置(12),所述履带输送装置(12)能够将进入所述换热仓(1)的镁渣由所述履带输送装置(12)的第一端输送至第二端,所述镁渣在所述第二端处能够在自重的作用下下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镁渣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输送装置(12)具有两组,两组所述履带输送装置(12)沿所述仓体(11)的高度上下间隔布置,且两组中的一组的所述第二端与另一组的所述第二端沿高度方向形成交错。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镁渣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输送装置(12)的所述第二端的高度高于其具有的所述第一端。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镁渣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仓体(11)的顶部设置有格栅(13);和/或,所述仓体(1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重力自锁出渣口(14)。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镁渣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除尘器(3)具有除尘壳体(31),所述除尘壳体(3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面与第二内壁面,所述第一内壁面上具有多个沿高度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挡板(32),多个所述第一挡板(32)与第一挡板连接杆(82)连接,且可通过第一角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广涛何馥安李国杰周丹丹王宁贺林宝张恒
申请(专利权)人:榆林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