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及其负压隔离病房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79870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及其负压隔离病房,所述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包括本体、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本体可佩带在人体上,所述本体内设有静压腔;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本体上,且所述进风口内端与静压腔连通,外端用于与空气源连通;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本体上,以在人体周围喷气形成隔绝污染的风幕。在健康的工作人员临时需要进入所述负压隔离病房内工作时,佩戴上所述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从而使得通风系统换气次数无需太高,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负压隔离病房为防止健康的工作人员感染而增加换气次数,导致负压隔离病房内空调系统能耗较高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能耗更低、安全级别更高的有益效果。安全级别更高的有益效果。安全级别更高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及其负压隔离病房


[0001]本申请涉及医疗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及其负压隔离病房。

技术介绍

[0002]收治传染性疾病病患的负压隔离病房通过室内外压差控制及传染源隔离,隔断以空气为传染媒介的传染性疾病传播和蔓延。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负压隔离病房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负压隔离室A、更衣室B和卫生间C。负压隔离室A为传染病人房间,其室内气压低于室外气压,负压隔离室A利用负压原理隔离病原微生物,防止负压隔离室A室内被污染空气未经过特殊处理流露到室外,负压隔离室A通过通风换气及合理的气流组织,使医护人员处于有利的风向段,保护医护人员安全。更衣室为医护人员由工作通道D进入负压隔离室A的通过间,亦称为前室、气闸室、缓冲间,在清洁区和污染区之间提供一种屏障,防止压差丧失,阻止污染空气随着人员、设备、材料进出而外溢。
[0003]为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只能加大新风量,以将污染物稀释至安全浓度以下。通风空调系统应防止传染性微粒传播和降低传染性微粒的浓度。根据《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1039

2014,负压隔离病房应采用自循环空调系统,换气次数10~12次/h,空气传染的特殊呼吸道患者的病房应采用全新风系统。美国《CDC医疗机构环境感染控制指南》也指出,为了减少传染性微粒的浓度,2001年以后新建空气传染隔离病房的换气次数不应小于12次/h,2001年之前的工程需达到6次/h换气次数。澳大利亚相关指南提出了人均最小通风量的概念,隔离病房通风量的设计取换气次数12次/h和人均通风量145L/ (s
·
人)两者间的较大值。
[0004]高换气次数导致空调能耗大幅增加。隔离病房的面积冷、热指标夏季为334W/

,冬季400W/

,远远高于常规空调。其冷热负荷分别是一般常规病房空调冷负荷的2.5~3倍和3.0~3.5倍。
[0005]因此,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的负压隔离病房为防止健康的工作人员感染而增加换气次数,导致负压隔离病房内空调系统能耗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申请的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及其负压隔离病房,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负压隔离病房为防止健康的工作人员感染而增加换气次数,导致负压隔离病房内空调系统能耗较高的技术问题。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所述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包括:
[0008]本体,可佩带在人体上,且所述本体内设有静压腔;
[0009]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本体上,且所述进风口内端与所述静压腔连通,外端用于与空气源连通;
[0010]出风口,开设在所述本体上,以在人体周围喷气形成隔绝污染的风幕。
[0011]进一步的,所述本体包括内层和外层,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围合形成所述静压腔。
[0012]进一步的,所述本体呈帽状,所述本体包括可佩带在人体头部上的帽腔;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本体的顶部,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底部。
[0013]进一步的,所述本体上至少设有两个所述出风口,且各所述出风口沿着所述本体间隔设置并围成一圈。
[0014]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口的外端通过连接管与空气源连通,且所述的连接管是可以弯折的软管。
[0015]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口上设有开关阀。
[0016]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口上设有逆止风阀。
[0017]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负压隔离病房,所述负压隔离病房包括通风系统和至少一个所述的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所述的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的进风口通过软管与所述通风系统连通。
[0018]进一步的,所述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的外表面上设有挂环,所述负压隔离病房的墙壁上设有挂钩,所述挂环与所述挂钩相配合;
[0019]所述的负压隔离病房还包括用于自动控制所述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开启或关闭的自动控制部。
[0020]进一步的,所述自动控制部包括:
[0021]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挂钩上供挂设所述挂环的配合面上;
[0022]控制器,一端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相连,以接收所述压力传感器输送的压力信号,另一端与所述开关阀相连,以根据所述压力信号控制所述开关阀的启停。
[0023]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0024](1)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分级洁净度控制思路,所述负压隔离病房内的通风系统一直工作,以普通舒适性空调的方式提供患者所需的新风量,保证基本的空气品质,并通过新风量和排风量的匹配,来维持所述负压隔离病房内的负压;通过提供所述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在健康的工作人员临时需要进入所述负压隔离病房内工作时,佩戴上所述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由所述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为健康的工作人员提供不含污染物的局部清洁环境,定点输送新鲜空气,且提供更大的换气次数,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从而使得所述通风系统换气次数无需太高。由于所述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只有在必要时才开启,无需整体提高负压隔离病房的换气次数,耗费能源较少,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负压隔离病房为防止健康的工作人员感染而增加换气次数,导致负压隔离病房内空调系统能耗较高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能耗更低、安全级别更高的有益效果。
[0025](2)本申请实施例设置了静压腔,通风系统的新风进入所述静压腔内存放并稳定,从而使得所述出风口提供的气流均匀稳定。
[0026](3)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本体呈帽状,直接戴在头上,穿脱方便,且不影响双手的操作,另外,出风口靠近呼吸道附近,使得隔绝防护效果更好。
[0027](4)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本体上设有若干个(不少于两个)所述出风口,且各所述出风口沿着所述本体等间隔设置并围成一圈,从而形成密实的风幕,提高了隔绝效果。
[0028](5)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进风口上设有逆止风阀,所述逆止风阀具有防止气体倒灌进所述通风系统内的作用。
[0029](6)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软管的长度大于所述新风接口至所述负压隔离病房内任意一处的距离,所述软管能弯折,以允许使用人员在所述负压隔离病房内自由活动。
[0030](7)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自动控制部自动控制所述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开启或关闭,从而减少手部接触,减少感染,且使用方便,也可防止使用时因忘记开启而导致被感染。
[0031]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现有技术中负压隔离病房布置示意图;
[0033]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一种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的俯视图;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包括:本体,可佩带在人体上,且所述本体内设有静压腔;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本体上,且所述进风口内端与所述静压腔连通,外端用于与空气源连通;出风口,开设在所述本体上,以在人体周围喷气形成隔绝污染的风幕。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内层和外层,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围合形成所述静压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呈帽状,所述本体包括可佩带在人体头部上的帽腔;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本体的顶部,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底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至少设有两个所述出风口,且各所述出风口沿着所述本体间隔设置并围成一圈。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独立送风隔离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的外端通过连接管与空气源连通,且所述的连接管是可以弯折的软管。6.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莉莉涂虬张丽娜邵璟璟武校刚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