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储泥池的污泥浓缩效果提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9357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储泥池的污泥浓缩效果提升结构,包括抗扰箱,抗扰箱固定的罩住储泥池上设置的进泥管的输出口;抗扰箱的外形整体呈立方体状结构,且抗扰箱的顶面为封闭面,底面整体为开口面;抗扰箱上具有正对进泥管的输出口的正对消能用箱面;抗扰箱上位于正对消能用箱面的左右两侧具有相对的一对包围用箱面;其特征是:在抗扰箱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导流消能板,导流消能板整体呈横向延伸的条形结构且两端与一对包围用箱面固定连接;导流消能板的上侧与抗扰箱的内顶面隔离开并形成可供水流通过的上侧通道;导流消能板的断面整体呈倾斜状且由上往下逐渐靠近进泥管的输出口;导流消能板在顺进泥管的轴向上的投影能够覆盖进泥管的输出口。覆盖进泥管的输出口。覆盖进泥管的输出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储泥池的污泥浓缩效果提升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储泥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储泥池的污泥浓缩效果提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储泥池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和浓缩污泥,提高后续污泥的脱水效率。
[0003]现有技术中公告号为CN209721899U公开了“一种储泥池”,包括消能结构和浮泥拦截结构;其中,消能结构为全包围的框型结构,消能结构上具有出泥口,进泥管出口设置在消能结构内;消能结构固定在储泥池本体内。
[0004]参见其说明书中“具体实施例”中的三种消能结构(参见说明书附图4至图6所示),上述“一种储泥池”通过消能结构减少进泥时对储泥池底部沉淀污泥的搅动,污泥沉淀效果更好。
[0005]但是,上述储泥池中的消能结构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0006]第一种消能结构为整个下端开口形成出泥口,进泥管喷出的泥水撞击消能结构侧壁消去一定动能后,泥水会直接经下端开口流出,对下端开口正下方的储泥池底板沉积的污泥还是会造成一定的扰动干扰,使得浓缩污泥效果不够理想。
[0007]第二种消能结构上的出泥口设置在消能用框型结构的底部靠近池壁的内侧。这样进泥管喷出的泥水中的污泥容易在消能用框型结构的底部堆积(严重时引起堵塞),进而降低储泥池中的进泥量,影响污泥浓缩效率。
[0008]第三种消能结构上的出泥口设置在消能用框型结构上正对进泥管输出口的侧壁的顶部设置。这样一来,不仅使得污泥容易在消能用框型结构内部堆积,降低储泥池中的污泥的输入速率;还因为出泥口设置的位置,使得经此流出的污泥与水混合物处在整个储泥池的中上段,这样,污泥掉落至池体底部的距离更远(沉积浓缩效率降低),并且也使得池体内中上部的水更为浑浊。
[0009]基于此,申请人考虑设计一种消能效果好,污泥浓缩效果更优的用于储泥池的污泥浓缩效果提升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10]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消能效果好,污泥浓缩效果更优的用于储泥池的污泥浓缩效果提升结构。
[001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12]用于储泥池的污泥浓缩效果提升结构,包括抗扰箱,所述抗扰箱固定的罩住储泥池上设置的进泥管的输出口,且进泥管的输出口位于储泥池高度方向的中部位置;
[0013]所述抗扰箱的外形整体呈立方体状结构,且所述抗扰箱的顶面为封闭面,底面整体为开口面;所述抗扰箱上具有正对进泥管的输出口的正对消能用箱面;所述抗扰箱上位
于所述正对消能用箱面的左右两侧具有相对的一对包围用箱面;
[0014]在所述抗扰箱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导流消能板,所述导流消能板整体呈横向延伸的条形结构且两端与所述一对包围用箱面固定连接;所述导流消能板的上侧与所述抗扰箱的内顶面隔离开并形成可供水流通过的上侧通道;所述导流消能板的断面整体呈倾斜状且由上往下逐渐靠近进泥管的输出口;所述导流消能板在顺进泥管的轴向上的投影能够覆盖所述进泥管的输出口。
[0015]同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用于储泥池的污泥浓缩效果提升结构具有的优点是:
[0016]1、消能效果更好
[0017]污泥泵输送的泥水混合物从进泥管的输出口排出后,泥水混合物会射向导流消能板并实现第一次消能;随后,与导流消能板撞击的泥水混合物被导向与抗扰箱顶面撞击并实现第二次消能;再接着,二次消能后的泥水经“上传通道”流出后又会与正对消能用箱面撞击并实现第三次消能。
[0018]经以上三次消能后的泥水的经底部开口输出时的下降速度与采用现有的消能结构相比较,至少下降了二分之一的动能和扰动,从而能够更好的避免对储泥池的底部沉淀污泥的干扰,提升储泥池内污泥浓缩的效果。
[0019]2、提升整个抗扰箱体上部的结构强度
[0020]导流消能板固定连接在一对包围用箱面之间,这样也能够起到增强连接以及提升结构稳定性的作用,从而可帮助提升整个抗扰箱体上部的结构强度,更好确保抗扰箱长久使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采用本技术用于储泥池的污泥浓缩效果提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用于储泥池的污泥浓缩效果提升结构中抗扰箱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用于储泥池的污泥浓缩效果提升结构中抗扰箱的正视图。
[0024]图4为图3中A

A的剖视图(第一种实施例)。
[0025]图5为图3中A

A的剖视图(第二种实施例)。
[0026]图中标记为:
[0027]1 储泥池
[0028]2 抗扰箱:
[0029]21 顶面
[0030]22 正对消能用箱面
[0031]23 包围用箱面
[0032]24 导流消能板
[0033]25 上侧通道
[0034]26 消能凸条
[0035]27 横向条形角钢
[0036]28 竖向条形角钢(281固定安装边)
[0037]3 进泥管
[0038]4 浮渣清除管
[0039]5 滗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41]第一种实施例,图1至图4所示:
[0042]用于储泥池的污泥浓缩效果提升结构,包括抗扰箱2,所述抗扰箱2固定的罩住储泥池上设置的进泥管3的输出口,且进泥管3的输出口位于储泥池高度方向的中部位置;
[0043]所述抗扰箱2的外形整体呈立方体状结构,且所述抗扰箱2的顶面21为封闭面,底面整体为开口面;所述抗扰箱2上具有正对进泥管3的输出口的正对消能用箱面22;所述抗扰箱2上位于所述正对消能用箱面22的左右两侧具有相对的一对包围用箱面23;
[0044]在所述抗扰箱2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导流消能板24,所述导流消能板24整体呈横向延伸的条形结构且两端与所述一对包围用箱面23固定连接;所述导流消能板24的上侧与所述抗扰箱2的内顶面21隔离开并形成可供水流通过的上侧通道25;所述导流消能板24的断面整体呈倾斜状且由上往下逐渐靠近进泥管3的输出口;所述导流消能板24在顺进泥管3的轴向上的投影能够覆盖所述进泥管3的输出口。
[0045]其中,所述上侧通道25的高度为15至40厘米。
[0046]上述尺寸的上侧通道25,不仅可帮助提升抗扰箱2结构的紧凑性;还能够避免上侧通道25高度过小容易引起的射流,也能够避免高度过大致使导流的泥水与抗扰箱2顶面21的撞击消能效果降低。故以上尺寸的上侧通道25为更优选择。
[0047]其中,所述抗扰箱2通过固定支撑机构固定安装在储泥池的内侧侧壁上,所述固定支撑机构包括一对横向条形角钢27和一对竖向条形角钢28;
[0048]在一对包围用箱面23的下边缘顺长度固定连接有所述一对横向条形角钢27,在一对包围用箱面23远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储泥池的污泥浓缩效果提升结构,包括抗扰箱,所述抗扰箱固定的罩住储泥池上设置的进泥管的输出口,且进泥管的输出口位于储泥池高度方向的中部位置;所述抗扰箱的外形整体呈立方体状结构,且所述抗扰箱的顶面为封闭面,底面整体为开口面;所述抗扰箱上具有正对进泥管的输出口的正对消能用箱面;所述抗扰箱上位于所述正对消能用箱面的左右两侧具有相对的一对包围用箱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抗扰箱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导流消能板,所述导流消能板整体呈横向延伸的条形结构且两端与所述一对包围用箱面固定连接;所述导流消能板的上侧与所述抗扰箱的内顶面隔离开并形成可供水流通过的上侧通道;所述导流消能板的断面整体呈倾斜状且由上往下逐渐靠近进泥管的输出口;所述导流消能板在顺进泥管的轴向上的投影能够覆盖所述进泥管的输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储泥池的污泥浓缩效果提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通道的高度为15至40厘米。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储泥池的污泥浓缩效果提升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抗扰箱的内部固定设置有消能凸条,所述消能凸条固定在所述正对消能用箱面上且低于所述进泥管的输出口的位置;所述消能凸条顺长度方向的一侧边缘与所述正对消能用箱面之间密封固定连接,所述消能凸条在长度方向两端与所述一对包围用箱面固定连接;所述消能凸条的上表面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45度小于90度;所述消能凸条的凸出于所述正对消能用箱面的高度小于正对消能用箱面与所述进泥管的输出口之间间距的二分之一。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远黄河徐晓彬管楚权李庆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开州区排水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