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晶薄膜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78069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0:30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覆晶薄膜和显示装置,从扇出区中间到两侧的方向,扇出走线的阻值逐渐增大;所述覆晶薄膜的输出通道包括第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和电阻,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所述扇出走线连接,所述第二信号线与所述驱动芯片连接,所述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信号线连接;从所述覆晶薄膜中间朝两侧的方向,所述电阻的阻值逐渐减小,且每一条所述输出通道的阻值与对应扇出走线的阻值之和都相等。通过上述设计,避免从驱动电路输出的数据信号电压产生不同程度的信号衰减,导致显示面板画面显示不均的问题;另外还能使得电路中多余电流被消耗,进而极大程度地降低了驱动芯片的载电流,改善驱动芯片容易发热的问题。发热的问题。发热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覆晶薄膜和显示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覆晶薄膜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移动电子产品和大屏幕显示器的普及,推动了低成本、高密度与海量化电子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尺寸电子产品如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中小尺寸电子产品如手机、数码相机等都是以轻薄短小为发展趋势的,这就要求必须有高密度、小体积,能自由安装的新一代封装技术来满足以上需求。COF(Chip On Film,覆晶薄膜)封装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是将芯片固定于柔性线路板上的晶粒软膜构装技术。
[0003]现有显示面板设计从覆晶薄膜到显示区域之间的走线形成了一个扇形区域(fanout区)。在扇形区域内,由于中间区域的走线比较短,两侧区域走线比较长,所以两侧阻抗比中间阻抗大,造成信号经由扇形区域走线传输的过程中会在扇形区域两侧走线处衰减严重,最终使得显示面板画面显示不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覆晶薄膜和显示装置,在解决从驱动电路输出的数据信号电压产生不同程度的信号衰减问题的同时,还改善覆晶薄膜的发热问题。
[0005]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覆晶薄膜,用于显示面板,所述覆晶薄膜包括驱动芯片和多条输出通道,多条所述输出通道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显示面板中扇出区的扇出走线一一对应连接,且从扇出区中间到两侧的方向,所述扇出走线的阻值逐渐增大;所述输出通道包括第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和电阻,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所述扇出走线连接,所述第二信号线与所述驱动芯片连接,所述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信号线连接;从所述覆晶薄膜中间朝两侧的方向,所述电阻的阻值逐渐减小,且每一条所述输出通道的阻值与对应扇出走线的阻值之和都相等。
[0006]可选的,相邻所述输出通道中的电阻错位设置。
[0007]可选的,所述驱动芯片包括第一引脚区、第二引脚区和第三引脚区,所述第一引脚区和第三引脚区分别位于所述驱动芯片的两侧,所述第二引脚区位于所述驱动芯片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引脚区和第三引脚区中的多个引脚,通过多条输出通道与对应扇出区两侧的扇出走线一一连接;所述第二引脚区中的多个引脚,通过多条输出通道与对应扇出区中间区域的扇出走线一一连接。
[0008]可选的,所述电阻为绕线电阻。
[0009]可选的,所述绕线电阻与所述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通过同一制程形成。
[0010]可选的,不同输出通道中的所述绕线电阻的宽度相同,从所述覆晶薄膜中间朝两侧的方向,所述绕线电阻的长度逐渐减小。
[0011]可选的,所述电阻为贴片电阻。
[0012]可选的,所述覆晶薄膜上的多个所述贴片电阻划分为第一贴片组和第二贴片组,
所述第一贴片组和第二贴片组都包括多个贴片电阻;所述覆晶薄膜包括柔性衬底,所述柔性衬底包括相对设置的衬底正面和衬底背面,所述第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所述第一贴片组和所述驱动芯片设置在所述衬底正面,所述第二贴片组设置在所述衬底背面;所述第二贴片组中的任意一个贴片电阻的一端通过金属线贯穿所述柔性衬底,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信号线连接,另一端通过金属线贯穿所述柔性衬底,与对应的所述第二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一贴片组中的任意一个贴片电阻位于所述第二贴片组中的相邻两个贴片电阻之间。
[0013]可选的,每条所述输出通道中的贴片电阻都由至少两个子电阻串联而成。
[0014]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覆晶薄膜,以及显示面板和控制电路板;所述覆晶薄膜的一端与所述控制电路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显示面板中扇出区的扇出走线连接,所述覆晶薄膜中的驱动芯片通过输入通道接收所述控制电路板中的电压信号,将所述电压信号转化为驱动信号,并通过输出通道将所述驱动信号输入到显示面板中,以驱动所述显示面板。
[0015]相对于目前通过将扇出区中原先较短的扇出走线采用弯曲或蛇形走线的手法,保持每一根扇出走线长度一致,来解决从驱动电路输出的数据信号电压产生不同程度的信号衰减这一技术问题的方案来说。本申请不对扇出走线进行改动,保留原来扇出走线都为直线且长度不等的状态,通过在覆晶薄膜中输出通道中接入电阻,对长度较短的扇出走线进行电阻补偿,使得每一条所述输出通道的阻值与对应扇出走线的阻值之和都相等,从而避免从驱动电路输出的数据信号电压产生不同程度的信号衰减,最终使得显示面板画面显示不均。而且由于不改变扇出走线,扇出走线仍为直线形,不会出现由于扇出走线为弯曲或者蛇形走线而占用大量的非显示区域面积,导致显示器下边框过宽的问题,也不会出现扇出走线为弯曲或者蛇形走线导致增大对信号的阻挡效果、降低显示效果的问题;另外由于本申请是从增大输出通道的电阻这一角度来解决扇出走线阻抗不一致的问题,因此还能使得电路中多余电流被消耗,进而极大程度地降低了驱动芯片的载电流,改善驱动芯片容易发热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6]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0017]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覆晶薄膜的平面示意图;
[0019]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覆晶薄膜的平面示意图;
[0020]图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覆晶薄膜的平面示意图;
[0021]图5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覆晶薄膜的平面示意图;
[0022]图6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覆晶薄膜的平面示意图;
[0023]图7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覆晶薄膜的截面示意图;
[0024]图8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覆晶薄膜的平面示意图。
[0025]其中,100、显示装置;200、覆晶薄膜;210、柔性衬底;211、衬底正面;212、衬底背
面;220、驱动芯片;221、第一引脚区;222、第二引脚区;223、第三引脚区;230、输入通道;240、输出通道;241、第一信号线;242、第二信号线;250、电阻;251、绕线电阻;252、贴片电阻;253、子电阻;260、第一贴片组;270、第二贴片组;300、显示面板;310、扇出走线;400、控制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0027]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覆晶薄膜,用于显示面板,所述覆晶薄膜包括驱动芯片和多条输出通道,多条所述输出通道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显示面板中扇出区的扇出走线一一对应连接,且从扇出区中间到两侧的方向,所述扇出走线的阻值逐渐增大,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通道包括第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和电阻,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所述扇出走线连接,所述第二信号线与所述驱动芯片连接,所述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信号线连接;从所述覆晶薄膜中间朝两侧的方向,所述电阻的阻值逐渐减小,且每一条所述输出通道的阻值与对应扇出走线的阻值之和都相等。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晶薄膜,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输出通道中的电阻错位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晶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芯片包括第一引脚区、第二引脚区和第三引脚区,所述第一引脚区和第三引脚区分别位于所述驱动芯片的两侧,所述第二引脚区位于所述驱动芯片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引脚区和第三引脚区中的多个引脚,通过多条输出通道与对应扇出区两侧的扇出走线一一连接;所述第二引脚区中的多个引脚,通过多条输出通道与对应扇出区中间区域的扇出走线一一连接。4.如权利要求1

3任意一项所述的覆晶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为绕线电阻。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覆晶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电阻与所述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通过同一制程形成。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覆晶薄膜,其特征在于,不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常富袁海江
申请(专利权)人: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