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治理用输送喷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77921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8 1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土壤环境治理应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土壤修复治理用输送喷药装置,由卧式支撑组件,及设置在卧式支撑组件一端的搅拌喷药组件,及与卧式支撑组件、搅拌喷药组件相配合使用的螺旋出泥组件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土壤修复治理用输送喷药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相配合使用的卧式支撑组件、搅拌喷药组件和螺旋出泥组件等结构,其设计结构合理,解决当前土壤修复治理时存在的加药混合难题,能快速、安全和稳定的将待修复治理的土壤与治理药物进行充分的混合,提高修复治理效率和效果,同时可节约人工,降低土壤修复治理成本,及解决对人工的造成健康隐患的问题,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土壤修复治理用输送喷药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土壤环境治理应用
,具体涉及土壤修复治理用输送喷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废弃物向土壤系统转移,并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汇集、残留于土壤环境中。污染物质的种类主要有重金属、硝酸盐、农药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核素、病原菌/病毒及异型生物质等。
[0003]按污染物性质,可分为无机污染、有机污染及生物污染等三大类型,根据环境中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可分为单一污染、复合污染及混合污染等;依污染物来源,可分为农业物资(化肥、农药、农膜等)污染型、工企三废(废水、废渣、废气)污染型及城市生活废物(污水、固废、烟/尾气等)污染型;按污染场地(所),又可分为农田、矿区、工业区、老城区及填埋区等污染退化。可见,我国土壤污染退化已表现出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毒害的现代环境污染特征,正从常量污染物转向微量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我国土壤污染退化的总体现状已从局部蔓延到区域,从城市城郊延伸到乡村,从单一污染扩展到复合污染,从有毒有害污染发展至有毒有害污染与N、P营养污染的交叉,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或混合的态势。
[0004]土壤污染防治是防止土壤遭受污染和对已污染土壤进行改良、治理的活动。在土壤修复、治理的过程中存在加药的工序如化学生产污染的土壤(酸洗污泥、农药污泥等),传统的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喷药搅拌,不仅作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而且土壤中混合的有毒成分也会对作业人工的健康造成影响等。
[0005]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土壤修复治理用输送喷药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土壤修复治理用输送喷药装置,相配合使用的卧式支撑组件、搅拌喷药组件和螺旋出泥组件等结构,其设计结构合理,解决当前土壤修复治理时存在的加药混合难题,能快速、安全和稳定的将待修复治理的土壤与治理药物进行充分的混合,提高修复治理效率和效果。
[0007]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土壤修复治理用输送喷药装置,由卧式支撑组件,及设置在卧式支撑组件一端的搅拌喷药组件,及与卧式支撑组件、搅拌喷药组件相配合使用的螺旋出泥组件组成;所述卧式支撑组件,包括横板,及设置在横板一端内的出泥口,及设置在横板底面四角的竖支撑腿;所述搅拌喷药组件,包括设置在横板一端端面的立式箱体,及设置在立式箱体上部的进泥口,及设置在立式箱体下部侧壁的斜集泥板,及对称设置在立式箱体上部外壁的横固定套,及分别贯穿横固定套的带喷淋头导管,及分别与带喷淋头导管连接的第一导液管,及分别与第一导液管连接的泵,及分别与泵连接的第二导液管,及
分别与第二导液管连接的混合药箱,及对称设置在立式箱体两端外壁的圆形定位座,及分别设置在圆形定位座内的轴承固定槽,及分别设置在轴承固定槽内的轴承,及位于立式箱体且两端分别贯穿轴承的转轴,及设置在转轴上的若干个扬泥板,及设置在转轴两端的定位块,及设置在立式箱体一端外壁且位于圆形定位座下方的横支撑板,及设置在横支撑板一端的电机固定座,及设置在电机固定座上的第一电机,及分别与转轴、第一电机连接的第一联轴器;所述螺旋出泥组件,包括设置在立式箱体另一端外壁且位于圆形定位座下方的圆形出泥管,及设置在圆形出泥管一端外壁的辅助圆形定位座,及设置在辅助圆形定位座一面内的辅助轴承固定槽,及设置在辅助轴承固定槽内的辅助轴承,及设置在横板一端且位于辅助圆形定位座一侧的第二电机,及与第二电机连接的第二联轴器,及一端位于立式箱体、圆形出泥管内,另一端贯穿辅助轴承且与第二联轴器连接的辅助转轴,及设置在辅助转轴上的螺旋出泥齿,其中,圆形出泥管与出泥口的连接面设置为敞开式出泥通槽。
[0008]本技术方案的,所述土壤修复治理用输送喷药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立式箱体内壁且位于斜集泥板、若干个扬泥板之间的U形集泥槽,及设置在U形集泥槽底面内的U形集泥槽出泥口。
[0009]本技术方案的,所述土壤修复治理用输送喷药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横支撑板、电机固定座连接面的若干个加强固定板,其中,横支撑板设置为横L形结构。
[0010]本技术方案的,所述螺旋出泥齿的直径尺寸由一端向另一端逐渐递增。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土壤修复治理用输送喷药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相配合使用的卧式支撑组件、搅拌喷药组件和螺旋出泥组件等结构,其设计结构合理,解决当前土壤修复治理时存在的加药混合难题,能快速、安全和稳定的将待修复治理的土壤与治理药物进行充分的混合,提高修复治理效率和效果,同时可节约人工,降低土壤修复治理成本,及解决对人工的造成健康隐患的问题,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的土壤修复治理用输送喷药装置的主视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技术的土壤修复治理用输送喷药装置的侧视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技术。
[0015]实施例一
[0016]如图1和图2所示的土壤修复治理用输送喷药装置,由卧式支撑组件,及设置在卧式支撑组件一端的搅拌喷药组件,及与卧式支撑组件、搅拌喷药组件相配合使用的螺旋出泥组件组成;所述卧式支撑组件,包括横板1,及设置在横板1一端内的出泥口3,及设置在横板1底面四角的竖支撑腿2;所述搅拌喷药组件,包括设置在横板1一端端面的立式箱体4,及设置在立式箱体4上部的进泥口18,及设置在立式箱体4下部侧壁的斜集泥板11,及对称设置在立式箱体4上部外壁的横固定套19,及分别贯穿横固定套19的带喷淋头导管28,及分别与带喷淋头导管28连接的第一导液管32,及分别与第一导液管32连接的泵31,及分别与泵31连接的第二导液管30,及分别与第二导液管30连接的混合药箱29,及对称设置在立式箱体4两端外壁的圆形定位座5,及分别设置在圆形定位座5内的轴承固定槽6,及分别设置在
轴承固定槽6内的轴承7,及位于立式箱体4且两端分别贯穿轴承7的转轴8,及设置在转轴8上的若干个扬泥板17,及设置在转轴8两端的定位块9,及设置在立式箱体4一端外壁且位于圆形定位座5下方的横支撑板10,及设置在横支撑板10一端的电机固定座13,及设置在电机固定座13上的第一电机15,及分别与转轴8、第一电机15连接的第一联轴器16;所述螺旋出泥组件,包括设置在立式箱体4另一端外壁且位于圆形定位座5下方的圆形出泥管22,及设置在圆形出泥管22一端外壁的辅助圆形定位座23,及设置在辅助圆形定位座23一面内的辅助轴承固定槽24,及设置在辅助轴承固定槽24内的辅助轴承25,及设置在横板1一端且位于辅助圆形定位座23一侧的第二电机27,及与第二电机27连接的第二联轴器26,及一端位于立式箱体4、圆形出泥管22内,另一端贯穿辅助轴承25且与第二联轴器26连接的辅助转轴33,及设置在辅助转轴33上的螺旋出泥齿12,其中,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土壤修复治理用输送喷药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卧式支撑组件,及设置在卧式支撑组件一端的搅拌喷药组件,及与卧式支撑组件、搅拌喷药组件相配合使用的螺旋出泥组件组成;所述卧式支撑组件,包括横板(1),及设置在横板(1)一端内的出泥口(3),及设置在横板(1)底面四角的竖支撑腿(2);所述搅拌喷药组件,包括设置在横板(1)一端端面的立式箱体(4),及设置在立式箱体(4)上部的进泥口(18),及设置在立式箱体(4)下部侧壁的斜集泥板(11),及对称设置在立式箱体(4)上部外壁的横固定套(19),及分别贯穿横固定套(19)的带喷淋头导管(28),及分别与带喷淋头导管(28)连接的第一导液管(32),及分别与第一导液管(32)连接的泵(31),及分别与泵(31)连接的第二导液管(30),及分别与第二导液管(30)连接的混合药箱(29),及对称设置在立式箱体(4)两端外壁的圆形定位座(5),及分别设置在圆形定位座(5)内的轴承固定槽(6),及分别设置在轴承固定槽(6)内的轴承(7),及位于立式箱体(4)且两端分别贯穿轴承(7)的转轴(8),及设置在转轴(8)上的若干个扬泥板(17),及设置在转轴(8)两端的定位块(9),及设置在立式箱体(4)一端外壁且位于圆形定位座(5)下方的横支撑板(10),及设置在横支撑板(10)一端的电机固定座(13),及设置在电机固定座(13)上的第一电机(15),及分别与转轴(8)、第一电机(15)连接的第一联轴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权邹长春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明拓宏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