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5549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坑支护结构,用于支撑楼板,所述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穿设于楼板;第一托板,所述第一托板设置在所述支撑立柱上并与楼板的上端面贴合;第二托板,所述第二托板设置在所述支撑立柱上并与楼板的下端面贴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支撑立柱与楼板结合在一起,避免了需要在楼板上先预留洞口,待后期支撑立柱拆除完成后再修补洞口的情形,保持了楼板的完整性,减少了后期修补洞口的工序,使得提高了后续的施工效率,同时避免了后期支撑立柱拆除后修补洞口而额外产生的成本。额外产生的成本。额外产生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由于基坑支护结构中的临时支撑钢管立柱一般均在地下室楼板施工完成后才进行拆除,因此在楼板施工过程中需要在临时支撑钢管立柱对应的楼板部位提前预留洞口,待后期临时支撑钢管立柱拆除完成后再修补楼板上的预留洞口。由于楼板上预留洞口较多,后期修补难度也较大,工期较长,不仅影响地下室后续的施工效率,同时也增加了施工成本。
[0003]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以解决现有基坑支护结构中的临时支撑钢管立柱拆除后留下的预留洞口所导致的影响后续施工效率以及增加施工成功成本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基坑支护结构,用于支撑楼板,所述基坑支护结构包括:
[0007]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穿设于楼板;
[0008]第一托板,所述第一托板设置在所述支撑立柱上并与楼板的上端面贴合;
[0009]第二托板,所述第二托板设置在所述支撑立柱上并与楼板的下端面贴合。
[0010]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基坑支护结构还包括:
[0011]加劲板,所述加劲板设置在所述支撑立柱上并嵌入楼板中。
[0012]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加劲板为环形钢板,所述加劲板沿所述支撑立柱周向设置。
[0013]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加劲板设置有若干个,并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撑立柱上。
[0014]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加劲板与所述支撑立柱焊接在一起。
[0015]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支撑立柱为钢管柱。
[0016]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托板为钢板,所述第一托板通过膨胀螺栓与楼板连接。
[0017]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托板为钢板,所述第二托板通过膨胀螺栓与楼板连接。
[0018]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用于支撑楼板,所述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穿设于楼板;第一托板,所述第一托板设置在所述支撑立柱上并与楼板的上端面贴合;第二托板,所述第二托板设置在所述支撑立柱上并与楼板的下端面贴合。本技术通过将支撑立柱与楼板结合在一起,避免了需要在楼板上先预留洞口,待后
期支撑立柱拆除完成后再修补洞口的情形,保持了楼板的完整性,减少了后期修补洞口的工序,使得提高了后续的施工效率,同时避免了后期支撑立柱拆除后修补洞口而额外产生的成本。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是本技术中基坑支护结构与楼板的连接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中加劲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中各标记:1、支撑立柱;2、第一托板;3、第二托板;4、加劲板;5、楼板;6、主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本技术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用于地下工程施工
,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4]在实施方式和申请专利范围中,除非文中对于冠词有特别限定,否则“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0025]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0026]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0027]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8]经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基坑支护结构中的临时支撑钢管立柱一般均在地下室楼板施工完成后才进行拆除,因此在楼板施工过程中需要在临时支撑钢管立柱对应楼板部位提前
预留洞口,等后期临时支撑钢管立柱拆除完成后再修补楼板上的预留洞口。由于楼板上预留洞口较多,后期修补难度也较大,工期较长,不仅影响地下室后续施工内容的施工,同时也给项目带来额外的施工成本。
[0029]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将与楼板交接部位的临时支撑钢管立柱与楼板结合在一起,后期拆除临时支撑钢管立柱时直接贴着楼板顶面和楼板底面切除,从而避免在楼板上预留洞口,减小后期修补洞口的工序,保证地下室后续施工内容能尽早插入,同时为能够节省较多的施工成本。
[0030]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结构的较佳实施例。
[0031]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用于支撑楼板5,其中,所述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支撑立柱1,所述支撑立柱1穿设于楼板5;第一托板2,所述第一托板2设置在所述支撑立柱1上并与楼板5的上端面贴合;第二托板3,所述第二托板3设置在所述支撑立柱1上并与楼板5的下端面贴合。
[0032]具体地,所述楼板5为钢筋混凝土楼板,其中楼板5中设置纵横交错的主筋6,该主筋6为热轧钢筋。所述支撑立柱1为钢管柱。楼板5的主筋6与所述支撑立柱1焊接在一起,所述支撑立柱1与主筋6以混凝体浇筑的方式嵌入至楼板5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立柱1可以是管径为609mm,壁厚为16mm的内灌混凝土钢管柱。所述第一托板2与所述第二托板3用于承托楼板5,后期拆除时,仅需要将所述支撑立柱1直接贴着楼板5顶面和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支护结构,用于支撑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穿设于楼板;第一托板,所述第一托板设置在所述支撑立柱上并与楼板的上端面贴合;第二托板,所述第二托板设置在所述支撑立柱上并与楼板的下端面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支护结构还包括:加劲板,所述加劲板设置在所述支撑立柱上并嵌入楼板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劲板为环形钢板,所述加劲板沿所述支撑立柱周向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文张善硕王雁普王倩妮骆俊竹李斐斐廖裕海张凡黄国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