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底泥原位钝化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75385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河道底泥原位钝化修复装置,包括设备基件、用以通入物料的入料管道、以及下沿至河道内腔的内伸支柱;内伸支柱为内中空结构,入料管道与内伸支柱相连通,还包括有:延伸管道,安装于内伸支柱的内腔并且可沿着内伸支柱的内腔位移;驱动组件,设置于设备基件上,用以带动内伸支柱运动,从而带动延伸管道呈螺旋式伸出;出料架箱,固定安装于延伸管道末端,与延伸管道的内腔相连通并随延伸管道呈同步运动;扒泥组件,固定安装于出料架箱的出料端并且延伸至河道底泥的内部。本发明专利技术将修复原料输入至底泥的内部区域,保证河道底层淤泥钝化修复处理的效果,避免水流冲走原料的情况发生。避免水流冲走原料的情况发生。避免水流冲走原料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底泥原位钝化修复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污染治理
,具体是一种河道底泥原位钝化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底泥污染治理一般是为了清除河道底泥中的污染物,改善河流水环境。目前底泥污染的治理技术主要分为异位治理和原位修复。异位治理最主要的是底泥清淤,常见的清淤方法包括排干清淤和水下清淤。排干清淤工程量大,通常只能在非汛期进行施工,工期受到一定限制,而且会导致黑臭底泥暴露于空气中,散发异味,施工效率低,会产生负面社会效应。水下清淤方法所需的作业空间较大,适用于泥层厚度大的中、大型河道,在城市中小型河道无法灵活作业。
[0003]现有技术中的河道底泥原位修复装置是利用柔性结构覆盖在河道的底泥上,对上覆水体进行修复时,柔性结构将上覆水体和河床底泥进行有效隔离,防止水中的反应物料进入底泥内部,并方便清理沉淀在柔性结构上的反应产物;但是上述技术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河道底部的淤泥是固定凝结物,实际作业时,反应物料难以有效的渗入之淤泥内部,反而很容易随之水流散开,从而对河道底泥的修复处理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底泥原位钝化修复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河道底泥原位钝化修复装置,包括设备基件、用以通入物料的入料管道、以及下沿至河道内腔的内伸支柱;内伸支柱为内中空结构,所述入料管道与内伸支柱相连通,还包括有:延伸管道,安装于内伸支柱的内腔并且可沿着内伸支柱的内腔位移;驱动组件,设置于设备基件上,用以带动内伸支柱运动,从而带动延伸管道呈螺旋式伸出;出料架箱,固定安装于延伸管道末端,与延伸管道的内腔相连通并随延伸管道呈同步运动;扒泥组件,固定安装于出料架箱的出料端并且延伸至河道底泥的内部。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伸支柱包括内固柱体,所述内固柱体的内腔设置有内传动壁,所述内传动壁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延伸管道的外管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内螺纹相啮合,所述延伸管道的底端设置有固定件,固定件再通过连接筒与出料架箱相连接。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伸支柱的顶端伸入至设备基件的内腔,所述内伸支柱的顶端外壁上设置有传动轮,所述驱动组件设置于设备基件的内腔侧沿并且设置有驱动器,所述驱动器的驱动端安装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轮与传动轮之间通过同步带相连接。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出料架箱的箱体出端设置有装载板,所述装载板上设置有内置盘,所述内置盘为网孔状结构设置有出料区域,所述内置盘上设置有固定盘。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扒泥组件设置在装载板的底平面上,所述扒泥组件包括固定内圈,所述固定内圈安装在固定盘底端,所述固定盘外壁排布有若干外沿片,所述外沿片设置在出料区域的下方区域并且形成若干间隔区间,固定盘的底端设置有定位外箍,所述定位外箍处设置有若干扒泥杆件,所述扒泥杆件设置于间隔区间的下方。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盘的轴线处固定安装有中位杆,所述中位杆的延伸至扒泥杆件的下方并且安装有螺旋叶片,所述中位杆可采用管状结构。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延伸管道与出料架箱的连接处设置有分水组件,所述分水组件包括安装于延伸管道外壁的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外接有侧边延伸片,所述侧边延伸片上安装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处安装有侧边支撑辊,侧边支撑辊的外辊壁上安装有若干分水刀叶。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设计入料管道为修复原料的输入工具,修复原料经入料管道输入再流入至内伸支柱中,经内伸支柱的内腔输入至延伸管道,后续从出料架箱的出料端输入至河道底泥的内部;从而对河道底泥进行钝化修复处理;内伸支柱运动带动延伸管道呈螺旋式伸出,从而推动出料架箱下移,使得出料架箱的出料端贴合于河道底泥表面,出料架箱同步做螺旋运动,配合扒泥组件螺旋钻入至河道底泥的内部,从而便于修复原料输入至底泥的内部区域,保证河道底层淤泥钝化修复处理的效果,避免水流冲走原料的情况发生。
[0013]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0014]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以示出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同时,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河道底泥原位钝化修复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延伸管道的安装示意图。
[0017]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内伸支柱的驱动示意图。
[0018]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出料架箱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扒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分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1、设备基件;12、入料管道;13、驱动组件;14、内伸支柱;15、延伸管道;16、出料架箱;17、扒泥组件;18、分水组件;21、内固柱体;22、内传动壁;23、内螺纹;24、外螺纹;25、固定件;26、连接筒;31、传动轮;32、驱动轮;33、同步带;34、驱动器;41、装载板;42、内置盘;43、出料区域;44、固定盘;45、中位杆;46、螺旋叶片;47、固定内圈;48、外沿片;49、定位外箍;40、扒泥杆件;51、固定套;52、侧边延伸片;53、固定支架;54、侧边支撑辊;55、分水刀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同种要素。
[0023]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0025]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提供了一种河道底泥原位钝化修复装置,包括设备基件11、用以通入物料的入料管道12、以及下沿至河道内腔的内伸支柱14;内伸支柱14为内中空结构,所述入料管道12与内伸支柱14相连通,还包括有:延伸管道15,安装于内伸支柱14的内腔并且可沿着内伸支柱14的内腔位移;驱动组件13,设置于设备基件11上,用以带动内伸支柱14运动,从而带动延伸管道15呈螺旋式伸出;出料架箱16,固定安装于延伸管道15末端,与延伸管道15的内腔相连通并随延伸管道15呈同步运动;扒泥组件17,固定安装于出料架箱16的出料端并且延伸至河道底泥的内部。
[0026]本实施例中,入料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底泥原位钝化修复装置,包括设备基件、用以通入物料的入料管道、以及下沿至河道内腔的内伸支柱;内伸支柱为内中空结构,所述入料管道与内伸支柱相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延伸管道,安装于内伸支柱的内腔并且可沿着内伸支柱的内腔位移;驱动组件,设置于设备基件上,用以带动内伸支柱运动,从而带动延伸管道呈螺旋式伸出;出料架箱,固定安装于延伸管道末端,与延伸管道的内腔相连通并随延伸管道呈同步运动;扒泥组件,固定安装于出料架箱的出料端并且延伸至河道底泥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底泥原位钝化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伸支柱包括内固柱体,所述内固柱体的内腔设置有内传动壁,所述内传动壁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延伸管道的外管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内螺纹相啮合,所述延伸管道的底端设置有固定件,固定件再通过连接筒与出料架箱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底泥原位钝化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伸支柱的顶端伸入至设备基件的内腔,所述内伸支柱的顶端外壁上设置有传动轮,所述驱动组件设置于设备基件的内腔侧沿并且设置有驱动器,所述驱动器的驱动端安装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轮与传动轮之间通过同步带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绪寅徐红梅王明秀吴百才郑才波何起利施猛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问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