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建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75381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太阳能建筑系统,包括采光与发电生热机构以及集雨槽;集雨槽环绕设置在电加热圈的外侧,并通过第一输水管连接至地下热力管网的入口端;采光与发电生热机构包括光伏太阳能板,光伏太阳能板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将电能传输至电加热圈用于加热集雨槽。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利用太阳能来替代传统地暖中的煤炭资源进行供热的效果,从而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减轻环境污染。减轻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太阳能建筑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尤其是涉及一种太阳能建筑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其对生命系统已形成威胁。
[0003]在生活中,无论是住宅还是商业性建筑,都需要使用到供暖系统来保障室内温度,然而,原始的地暖系统需要的煤炭资源属于高污染又不可再生的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其不仅能源消耗大,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而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建筑系统,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地暖系统能源消耗大、污染大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于:
[0006]一种太阳能建筑系统,包括:采光与发电生热机构以及集雨槽;
[0007]所述集雨槽、环绕设置在电加热圈的外侧,并通过第一输水管连接至地下热力管网的入口端;
[0008]所述采光与发电生热机构包括光伏太阳能板,所述光伏太阳能板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将电能传输至用于加热集雨槽的加热设备。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集雨槽和所述地下热力管网的出口端之间连接有第二输水管,第二输水管用于传输从地下热力管网流向集雨槽的待二次加热的雨水。
[0010]更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输水管上的水泵,所述水泵与所述光伏太阳能板电连接。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采光与发电生热机构还包括采光玻璃,所述采光玻璃设置于所述光伏太阳能板的上方。
[0012]更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机构;
[0013]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立柱以及水平放置的型钢环,所述型钢环通过钢缆绳机构连接于所述立柱上,所述型钢环用于固定所述电加热圈和所述采光与发电生热机构。
[0014]更进一步地,所述型钢环上设置有光伏太阳能板缆绳和采光缆绳;
[0015]所述光伏太阳能板缆绳向下连接至所述电加热圈,用于固定电加热圈和铺设光伏太阳能板;
[0016]所述采光缆绳向上连接至立柱,用于铺设采光玻璃。
[0017]更进一步地,所述钢缆绳机构包括上钢缆绳和下钢缆绳;
[0018]所述型钢环通过上钢缆绳与所述立柱顶部固定连接,通过下钢缆绳与所述立柱底部固定连接。
[0019]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地锚机构,所述地锚机构包括墩桩和地下锚柱;
[0020]所述墩桩连接于所述立柱底部,所述地下锚柱穿过所述墩桩并伸入地下以固定所述墩桩;
[0021]所述墩桩和所述立柱的连接处开设有用于锚固所述下钢缆绳的脚部锚孔。
[0022]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顶部球锚,所述顶部球锚设置于所述立柱顶部,所述顶部球锚上开设有用于锚固所述上钢缆绳的顶部锚孔。
[0023]更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电加热圈的三叉腿支撑机构,所述三叉腿支撑机构包括三叉立柱;
[0024]所述三叉立柱的三个分叉端分别设置有半球铰,所述半球形铰与所述电加热圈铰接;
[0025]所述三叉立柱的聚合端设置有球形铰,所述球形铰与设置在地下的预埋钢筋混凝土基础相连。
[0026]综合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能实现的技术效果分析如下:
[002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太阳能建筑系统,包括采光与发电生热机构以及集雨槽;
[0028]集雨槽环绕设置在电加热圈的外侧,并通过第一输水管连接至地下热力管网的入口端;
[0029]采光与发电生热机构包括光伏太阳能板,光伏太阳能板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将电能传输至用于加热集雨槽的加热设备。
[0030]使用时,集雨槽内收集有雨水,光伏太阳能板负责收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传输至加热设备,以通过加热设备对集雨槽内的雨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热水通过第一输水管输送至地下热力管网,为其提供主要热力来源。由此,实现了利用太阳能来替代传统地暖中的煤炭资源进行供热的效果,从而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本专利技术使用时的俯视图;
[0034]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电加热圈和集雨槽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4为图3中A

A截面的示意图;
[0036]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地下热力管网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支撑结构与光伏太阳能板缆绳和采光缆绳的连接示意图;
[0038]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结构俯视图;
[0039]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支撑结构的俯视图;
[0041]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型钢环和缆绳锚环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11为图10中B

B截面的示意图;
[0043]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地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4]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地锚机构的俯视图;
[0045]图14为本专利技术的顶部球锚的结构示意图;
[0046]图15为本专利技术的电加热圈和三叉立柱的连接示意图;
[0047]图16为本专利技术的电加热圈和三叉立柱连接的俯视图;
[0048]图17为本专利技术的三叉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0049]图标:1

集雨槽;2

电加热圈;3

第一输水管;4

地下热力管网;5

光伏太阳能板;6

第二输水管;7

水泵;8

立柱;9

型钢环;10

钢缆绳机构; 11

光伏太阳能板缆绳;12

采光缆绳;13

地锚机构;14

脚部锚孔;15

顶部球锚;16

顶部锚孔;17

三叉立柱;18

半球铰;19

球形铰;20

预埋钢筋混凝土基础;21

抗失稳加劲支撑结构;22

缆绳锚环;23

采光玻璃;24

太阳能板钢丝网;25

采光钢丝网;26

玻璃钢卡环;27

玻璃幕墙;101

上钢缆绳; 102

下钢缆绳;
[0050]131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采光与发电生热机构以及集雨槽(1);所述集雨槽(1)环绕设置在电加热圈(2)的外侧,并通过第一输水管(3)连接至地下热力管网(4)的入口端;所述采光与发电生热机构包括光伏太阳能板(5),所述光伏太阳能板(5)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将电能传输至所述电加热圈(2)以加热所述集雨槽(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雨槽(1)和所述地下热力管网(4)的出口端之间连接有第二输水管(6),第二输水管(6)用于传输从地下热力管网(4)流向集雨槽(1)的待二次加热的雨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输水管(6)上的水泵(7),所述水泵(7)与所述光伏太阳能板(5)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采光与发电生热机构还包括采光玻璃(23),所述采光玻璃(23)设置于所述光伏太阳能板(5)的上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能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立柱(8)以及水平放置的型钢环(9),所述型钢环(9)通过钢缆绳机构(10)连接于所述立柱(8)上,所述型钢环(9)用于固定所述电加热圈(2)和所述采光与发电生热机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环(9)上设置有光伏太阳能板缆绳(11)和采光缆绳(12);所述光伏太阳能板缆绳(11)向下连接至所述电加热圈(2),用于固定电加热圈(2)和铺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多新曲艺豪王清云侯荣彬石艳柯余阳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