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肢肌力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74921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肌力训练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上肢肌力训练装置,包括病床主体、提拉机构、推力训练机构,所述病床主体的一侧前部与后部均安装有所述提拉机构,所述提拉机构的一侧设置有所述推力训练机构,还包括对肌力训练更改重量的配重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该一种上肢肌力训练装置,通过活动槽的设置,可在患者训练时不拘束于单个固定点进行训练,而是能够在槽内移动手把进行训练;利用一号按钮与电磁铁的电性连接,进而使得依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对配重片的数量进行调节,使其更加有效的进行恢复训练;并且在耐磨头的作用下,使得配重片之间在碰撞时不会在安静地环境下发出较大声响,能够为休息换将提供保障。换将提供保障。换将提供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肢肌力训练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肌力训练
,具体是涉及一种上肢肌力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肌力是指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量。在肌肉骨骼系统负荷下,肌肉为维持姿势、启动或控制运动而产生一定张力的能力。上肢肌力训练主要适用于需要拐杖或轮椅转移的患者,重点放在肩带肌、肘伸肌、腕伸肌的肌力训练.肌力训练0级被动运动、传递神经冲动训练1级被动运动2级辅助运动3级主动抗部分重力运动、主动抗重力运动、抗轻微阻力运动4级抗较大阻力运动5级抗最大阻力运动。在患者进行上肢肌力训练时,传统的训练装置无法使得患者在病床上进行训练,并且会在安静地环境中产生许多噪音。
[0003]需要说明的是,公开于本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该一种上肢肌力训练装置,通过活动槽的设置,可在患者训练时不拘束于单个固定点进行训练,而是能够在槽内移动手把进行训练;利用一号按钮与电磁铁的电性连接,进而使得依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对配重片的数量进行调节,使其更加有效的进行恢复训练;并且在耐磨头的作用下,使得配重片之间在碰撞时不会在安静地环境下发出较大声响,能够为休息换将提供保障;由于二号按钮与可调压力阀的设置,可实现在推力训练时,推力液压杆内部的压力可调,进而适用于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推力液压杆内部无压力时,能够在初始弹簧的作用下,对患者进行简单推力训练,使其仍能够保持训练状态。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上肢肌力训练装置,括病床主体、提拉机构、推力训练机构,所述病床主体的一侧前部与后部均安装有所述提拉机构,所述提拉机构的一侧设置有所述推力训练机构,还包括对肌力训练更改重量的配重机构,所述配重机构包括连接盘、限位铁芯、配重片、底片、限制伸缩杆、耐磨头、电磁铁,所述连接盘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提拉机构的一端,所述连接盘的下表面通过螺栓连接有所述限位铁芯,所述限位铁芯的圆周面上安装有所述电磁铁,所述电磁铁的外部吸附有所述配重片,所述配重片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均粘接有所述耐磨头,所述限位铁芯的一端与所述底片滑动连接,所述连接盘的上表面一侧通过螺栓连接有所述限制伸缩杆。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病床主体包括平板主体、靠背主体、边框主体、活动槽,所述平板主体的一侧转动连接有所述靠背主体,所述平板主体的前部与后部均安装有所述边框主体,所述边框主体的一侧开设有所述活动槽。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提拉机构包括提拉手把、滑动挡片、耐磨胶绳、一
号滑轮、二号滑轮、连接臂、一号按钮,所述提拉手把的一端安装有所述滑动挡片,所述滑动挡片的下部安装有所述耐磨胶绳,所述耐磨胶绳绕过所述一号滑轮与所述二号滑轮并与所述配重机构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一号滑轮与所述二号滑轮与所述病床主体通过所述连接臂连接,所述提拉手把的另一端安装有所述一号按钮。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推力训练机构包括覆盖布罩、推力手把、二号按钮、可调压力阀、推力液压杆、初始弹簧,所述推力手把的一端安装有所述二号按钮,所述推力手把的另一端安装有所述可调压力阀,所述可调压力阀的一侧与所述推力液压杆的输出端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推力液压杆的伸缩端安装有所述初始弹簧,所述覆盖布罩覆盖在所述推力液压杆的外部。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边框主体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覆盖布罩轮廓相同的槽,所述边框主体轮廓为“T”形。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提拉手把的手握位置做有防滑凸起,所述一号按钮与所述电磁铁电性连接。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配重片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对称设置有三处所述耐磨头,所述配重片共设置有四片。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推力手把的手握位置做有防滑凸起,所述可调压力阀的输出端与所述推力液压杆的输入端连通。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底片与地面固定,所述限位铁芯共设置有三个且贯穿所述配重片。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覆盖布罩为弹性带制成,所述二号按钮与所述可调压力阀通过电性连接。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一种上肢肌力训练装置,通过活动槽的设置,可在患者训练时不拘束于单个固定点进行训练,而是能够在槽内移动手把进行训练;
[0017]利用一号按钮与电磁铁的电性连接,进而使得依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对配重片的数量进行调节,使其更加有效的进行恢复训练;
[0018]并且在耐磨头的作用下,使得配重片之间在碰撞时不会在安静地环境下发出较大声响,能够为休息换将提供保障;
[0019]由于二号按钮与可调压力阀的设置,可实现在推力训练时,推力液压杆内部的压力可调,进而适用于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
[0020]在推力液压杆内部无压力时,能够在初始弹簧的作用下,对患者进行简单推力训练,使其仍能够保持训练状态。
[0021]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技术特征及其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内容中阐述地更加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践可以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2]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上肢肌力训练装置的轴测图;
[0024]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上肢肌力训练装置的正视图;
[0025]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上肢肌力训练装置的俯视图;
[0026]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上肢肌力训练装置配重机构的内部示意图;
[0027]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上肢肌力训练装置推力训练机构的轴测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9]1、病床主体;101、平板主体;102、靠背主体;103、边框主体;104、活动槽;2、提拉机构;201、提拉手把;202、滑动挡片;203、耐磨胶绳;204、一号滑轮;205、二号滑轮;206、连接臂;207、一号按钮;3、配重机构;301、连接盘;302、限位铁芯;303、配重片;304、底片;305、限制伸缩杆;306、耐磨头;307、电磁铁;4、推力训练机构;401、覆盖布罩;402、推力手把;403、二号按钮;404、可调压力阀;405、推力液压杆;406、初始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1]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肢肌力训练装置,包括病床主体(1)、提拉机构(2)、推力训练机构(4),所述病床主体(1)的一侧前部与后部均安装有所述提拉机构(2),所述提拉机构(2)的一侧设置有所述推力训练机构(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肌力训练更改重量的配重机构(3),所述配重机构(3)包括连接盘(301)、限位铁芯(302)、配重片(303)、底片(304)、限制伸缩杆(305)、耐磨头(306)、电磁铁(307),所述连接盘(301)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提拉机构(2)的一端,所述连接盘(301)的下表面通过螺栓连接有所述限位铁芯(302),所述限位铁芯(302)的圆周面上安装有所述电磁铁(307),所述电磁铁(307)的外部吸附有所述配重片(303),所述配重片(303)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均粘接有所述耐磨头(306),所述限位铁芯(302)的一端与所述底片(304)滑动连接,所述连接盘(301)的上表面一侧通过螺栓连接有所述限制伸缩杆(30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肢肌力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病床主体(1)包括平板主体(101)、靠背主体(102)、边框主体(103)、活动槽(104),所述平板主体(101)的一侧转动连接有所述靠背主体(102),所述平板主体(101)的前部与后部均安装有所述边框主体(103),所述边框主体(103)的一侧开设有所述活动槽(10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上肢肌力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机构(2)包括提拉手把(201)、滑动挡片(202)、耐磨胶绳(203)、一号滑轮(204)、二号滑轮(205)、连接臂(206)、一号按钮(207),所述提拉手把(201)的一端安装有所述滑动挡片(202),所述滑动挡片(202)的下部安装有所述耐磨胶绳(203),所述耐磨胶绳(203)绕过所述一号滑轮(204)与所述二号滑轮(205)并与所述配重机构(3)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一号滑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冬莹陈志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