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嵌入式设备后备电源的无缝切换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33443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嵌入式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嵌入式设备后备电源的无缝切换电路,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对应连接的第一电源输入端口、第二电源输入端口、负载接线端口、电压检测芯片、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三PMOS管、第四PMOS管、第五PMOS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肖特基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嵌入式设备后备电源的无缝切换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嵌入式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嵌入式设备后备电源的无缝切换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嵌入式设备一般指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是能够独立进行运作的器件。其软件内容只包括软件运行环境及其操作系统。硬件内容包括信号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模块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内容。相比于一般的计算机处理系统而言,嵌入式系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它不能实现大容量的存储功能,因为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大容量介质,大部分采用的存储介质有E

PROM、EEPROMDENG等,软件部分以API编程接口作为开发平台的核心。
[0003]嵌入式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当主供电源突然撤离时,就容易导致参数损失、FLASH擦写错误、无法保存现场、网络通讯中无法优雅退出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嵌入式设备后备电源的无缝切换电路,在有两个电源同时接入的情况下,当一个电源作为主电源供电时突然撤离,能够无缝切换到另一个电源。
[0005]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嵌入式设备后备电源的无缝切换电路,包括对应连接的第一电源输入端口、第二电源输入端口、负载接线端口、电压检测芯片、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三PMOS管、第四PMOS管、第五PMOS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肖特基二极管、发光二极管。
>[0006]所述第一电源输入端口的第一端与第一PMOS管的S极连接,第一PMOS管的D极与第二PMOS管的D极对应连接,第一PMOS管的G极、第二PMOS管的G极以及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二PMOS管的S极、第四PMOS管的S极以及负载接线端口的第一端连接;
[0007]第四电阻的第二端、第五电阻的第一端、第六电阻的第一端、电压检测芯片的LBO#端连接;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五PMOS管的G极连接;第五PMOS管的S极与肖特基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五PMOS管的D极和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且接入有第一电压,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第八电阻的第一端、电压检测芯片LBO端连接,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肖特基二极管的负极、第三PMOS管的G极、第四PMOS管的G极连接;第三PMOS管的D极与第四PMOS管的D极对应连接,第三PMOS管的S极、第九电阻的第一端、第二电容的第一端、第二电源输入端口的第一端连接且接入VCC;
[0008]电压检测芯片的FTH端、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电压检测芯片的RTH端、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电压检测芯片的VCC端和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接入VCC;
[0009]第三电阻的第二端、第一电容的第二端、电压检测芯片的GND端连接且接入GND,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和第九电阻的第二端连接且接GND,第五电阻的第二端、第一电源输入端口的第二端、第二电源输入端口的第二端以及负载接线端口的第二端分别接GND。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三PMOS管、第四PMOS管、第五PMOS管的型号均为AO4447A。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电压检测芯片的型号为CN302。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第五PMOS管的型号为AO3401。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肖特基二极管的型号为B5819WS、发光二极管的型号为ORH

G36G。
[0014]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只有第一电源输入时,通过两个背靠背设置的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输出到后级供电,此时第二电源的输出路径中两个背靠背的第三PMOS管和第四PMOS管处于关闭状态,不参与负载电源的供给;当第一电源工作情况下,再有第二电源输入时,在相应元器件的响应下,就会自动切换到第二电源工作,同时关闭第一电源的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的通道,当第二电源撤除后,负载电源能够无缝切换到第一电源工作。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
[0016]图中:J1、第一电源输入端口;J2、第二电源输入端口;J3、负载接线端口;U1、电压检测芯片;Q1、第一PMOS管;Q2、第二PMOS管;Q3、第三PMOS管;Q4、第四PMOS管;Q5、第五PMOS管;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D1、肖特基二极管;LED1、发光二极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8]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嵌入式设备后备电源的无缝切换电路,包括对应连接的第一电源输入端口J1、第二电源输入端口J2、负载接线端口J3、电压检测芯片U1、第一PMOS管Q1、第二PMOS管Q2、第三PMOS管Q3、第四PMOS管Q4、第五PMOS管Q5、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肖特基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LED1。具体的连接如图1所示。
[0019]第一电源输入端口J1的第一端与第一PMOS管Q1的S极连接,第一PMOS管Q1的D极与第二PMOS管Q2的D极对应连接,第一PMOS管Q1的G极、第二PMOS管Q2的G极以及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第二PMOS管Q2的S极、第四PMOS管Q4的S极以及负载接线端口J3的第一端连接;
[0020]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电压检测芯片U1的LBO#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第五PMOS管Q5的G极连接;第五PMOS管Q5的S极与肖特基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第五PMOS管Q5的D极和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且接入有第一电压,其中第一电压对应图1中的+5v标识,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
极连接,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电压检测芯片U1LBO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肖特基二极管D1的负极、第三PMOS管Q3的G极、第四PMOS管Q4的G极连接;第三PMOS管Q3的D极与第四PMOS管Q4的D极对应连接,第三PMOS管Q3的S极、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二电源输入端口J2的第一端连接且接入VCC;
[0021]电压检测芯片U1的FTH端、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电压检测芯片U1的RTH端、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第三电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嵌入式设备后备电源的无缝切换电路,其特征是:包括对应连接的第一电源输入端口(J1)、第二电源输入端口(J2)、负载接线端口(J3)、电压检测芯片(U1)、第一PMOS管(Q1)、第二PMOS管(Q2)、第三PMOS管(Q3)、第四PMOS管(Q4)、第五PMOS管(Q5)、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肖特基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LED1);所述第一电源输入端口(J1)的第一端与第一PMOS管(Q1)的S极连接,第一PMOS管(Q1)的D极与第二PMOS管(Q2)的D极对应连接,第一PMOS管(Q1)的G极、第二PMOS管(Q2)的G极以及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第二PMOS管(Q2)的S极、第四PMOS管(Q4)的S极以及负载接线端口(J3)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电压检测芯片(U1)的LBO#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第五PMOS管(Q5)的G极连接;第五PMOS管(Q5)的S极与肖特基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第五PMOS管(Q5)的D极和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且接入有第一电压,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电压检测芯片(U1)LBO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肖特基二极管(D1)的负极、第三PMOS管(Q3)的G极、第四PMOS管(Q4)的G极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天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冷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