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蜂窝仿真型降温元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3042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6:00
一种蜂窝仿真型降温元器件,包括元外筒与元内体,所述元外筒为中空的筒状结构,元外筒的内部设置有同轴的元外柱腔,该元外柱腔内塞入有元内体;所述元内体平展后为一个平面体,该平面体经物理操作后塞入元外筒内以得到元内体;所述平面体包括经线、纬线与编织孔,所述经线、纬线的数量均为多根,所述编织孔由经线、纬线交织而成,且编织孔包括六边形的蜂窝孔。本设计不仅能够多向降温,降温通道的方向较丰富,而且可调性较强,降温效果较强。降温效果较强。降温效果较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蜂窝仿真型降温元器件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烟气降温设计,属于烟制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蜂窝仿真型降温元器件。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烟制品中,无论是卷烟,还是加热非燃烧烟,在其结构的内部都需要设置降温设计,如加热非燃烧烟中的降温段等,应用时,通过降温设计对产生的烟气进行降温,一来能够避免过高温度的烟气灼伤使用者的口腔,二来可以降低有害物质的产生,更加健康环保。
[0003]现有的降温设计多为一种圆筒结构,包括外包裹层及其内部填充的降温结构,常用的降温结构一般为多根并排布置的纤维束,这些降温结构虽然能取得一定的降温效果,但都存在以下缺陷:
[0004]只考虑了轴向的降温,虽然轴向与烟气的行进方向相近,但放弃了其余方向的降温通道,导致降温效果较弱。
[0005]公开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只能轴向降温、降温效果较弱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多向降温、降温效果较强的蜂窝仿真型降温元器件。
[000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蜂窝仿真型降温元器件,包括元外筒与元内体,所述元外筒为中空的筒状结构,元外筒的内部设置有同轴的元外柱腔,该元外柱腔内塞入有元内体;
[0008]所述元内体平展后为一个平面体,该平面体经物理操作后塞入元外筒内以得到元内体;所述平面体包括经线、纬线与编织孔,所述经线、纬线的数量均为多根,所述编织孔由经线、纬线交织而成,且编织孔包括六边形的蜂窝孔。
[0009]所述物理操作是指挤压操作或折叠操作或压缩操作或堆叠操作。
[0010]所述编织孔只包括蜂窝孔,所述蜂窝孔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蜂窝孔之间通过孔侧边相连接,且相邻的蜂窝孔共同一根孔侧边。
[0011]单个蜂窝孔至少与两个其余的蜂窝孔相邻。
[0012]单个蜂窝孔至多与六个其余的蜂窝孔相邻。
[0013]所述编织孔包括蜂窝孔与矩形孔,所述矩形孔所在的区域为矩形孔区,所述蜂窝孔所在的区域为蜂窝孔区,相邻的蜂窝孔区之间设置有矩形孔区;所述矩形孔区包括多个沿纬线方向设置的矩形孔。
[0014]所述蜂窝孔区的种类为两类,分别为蜂窝孔窄区与蜂窝孔宽区;
[0015]所述蜂窝孔窄区在经线方向的最大宽度等于单个蜂窝孔在经线方向的最大宽度;
[0016]所述蜂窝孔宽区在经线方向的最大宽度等于两个相邻的蜂窝孔在经线方向的最大宽度之和。
[0017]所述元内体包括内始部、内中部与内终部,所述内始部的顶边或底边与内中部的一端相连接,内中部的另一端与内终部的顶边或底边相连接。
[0018]所述内中部包括多个依次首尾相连的内中片,该内中片为平面结构、弧面结构或扭曲结构;所述内始部、内终部均为平面结构或弧面结构;
[0019]内中部中位于最左端的内中片的顶边或底边与内始部相连接,内中部中位于最右端的内中片的顶边或底边与内终部相连接。
[0020]所述内中部包括多个依次首尾相连的内中片,相邻的内中片的内端之间夹成的中片内夹角为锐角,相邻的内中片的外端之间夹成的中片外夹角为锐角,所有的中片内夹角沿同一圆周均匀分布;
[0021]所述内始部的底边与一个内中片相连接,内终部的底边与另一个内中片相连接,内始部的顶边与内终部的顶边相连接,内始部、内终部之间夹成的始终夹角为锐角,该始终夹角与所有的中片外夹角沿同一圆周均匀分布。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3]1、本技术一种蜂窝仿真型降温元器件中,包括元外筒及其内部设置的元内体,其中,元内体平展后为一个平面体,该平面体经物理操作后塞入元外筒内以得到元内体;所述平面体包括经线、纬线与编织孔,所述经线、纬线的数量均为多根,所述编织孔由经线、纬线交织而成,且编织孔包括六边形的蜂窝孔,应用时,当烟气通过元外筒时,除了轴向的降温通道之外,还存在多个编织孔所构成的其余方位的降温通道,多方向的降温通道相互协作,不仅能够提升降温效果,还能利于确保烟气流通的顺畅,在此基础之上,加之得到元内体时的物理操作,如挤压操作、折叠操作、压缩操作或堆叠操作,能够进一步增加可调性,丰富降温通道的方向性。因此,本技术不仅能够多向降温,而且降温效果较强。
[0024]2、本技术一种蜂窝仿真型降温元器件中,编织孔既可以只包括蜂窝孔这一种孔,也可以包括蜂窝孔与矩形孔这两种孔,尤其当为后者时,蜂窝孔区与矩形孔区相协作,能够调整平面体上孔隙分布的密度,从而丰富降温通道的方向性,在此基础之上,再与物理操作带来的方位变化相配合,能够进一步的提升降温通道的方向性变化,尤其当蜂窝孔区包括蜂窝孔窄区与蜂窝孔宽区时,效果更佳。因此,本技术的可调性较强,降温通道的方向较丰富。
[0025]3、本技术一种蜂窝仿真型降温元器件中,元内体包括内始部、内中部与内终部,其中,内中部包括多个依次首尾相连的内中片,内中片为平面结构、弧面结构或扭曲结构,内始部、内终部均为平面结构或弧面结构,所述内始部的顶边或底边与内中部的一端相连接,内中部的另一端与内终部的顶边或底边相连接,应用时,内始部、内中部、内终部之间,以及内中部的内部,即每个内中片上,以及相邻的内中片之间,都能提供多方向的降温通道,更加丰富了非轴向的降温通道,大大提升了降温效果,此外,依次首尾相连接的内中片还能提升元内体对元外筒的支撑效果,确保使用中本装置的稳定性。因此,本技术不仅降温效果较好,而且稳定性较强。
[0026]4、本技术一种蜂窝仿真型降温元器件中,内中部包括多个依次首尾相连的内
中片,相邻的内中片的内端之间夹成的中片内夹角为锐角,相邻的内中片的外端之间夹成的中片外夹角为锐角,所有的中片内夹角沿同一圆周均匀分布,同时,内始部的底边与一个内中片相连接,内终部的底边与另一个内中片相连接,内始部的顶边与内终部的顶边相连接,内始部、内终部之间夹成的始终夹角为锐角,该始终夹角与所有的中片外夹角沿同一圆周均匀分布,该设计使得元内体在元外筒中展现为一种内外多尖端的构造,即向外围多尖端,向内也为多尖端,不仅能够对元外筒提供较佳的支撑效果,而且提升了内中片上编织孔与元外柱腔之间的接触面积,提升了其余方位的降温通道(编织孔构成)的降温效果,从而提升整体设计的降温效果。因此,本技术不仅降温效果较好,而且支撑强度较大。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技术中平面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本技术中蜂窝孔区与矩形孔区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9]图3是本技术中元内体与元外筒相结合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0]图4是本技术中元内体与元外筒相结合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1]图5是本技术中元内体与元外筒相结合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蜂窝仿真型降温元器件,包括元外筒(1)与元内体(2),所述元外筒(1)为中空的筒状结构,元外筒(1)的内部设置有同轴的元外柱腔(11),该元外柱腔(11)内塞入有元内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元内体(2)平展后为一个平面体(3),该平面体(3)经物理操作后塞入元外筒(1)内以得到元内体(2);所述平面体(3)包括经线(31)、纬线(32)与编织孔(33),所述经线(31)、纬线(32)的数量均为多根,所述编织孔(33)由经线(31)、纬线(32)交织而成,且编织孔(33)包括六边形的蜂窝孔(3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蜂窝仿真型降温元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操作是指挤压操作或折叠操作或压缩操作或堆叠操作。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蜂窝仿真型降温元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孔(33)只包括蜂窝孔(34),所述蜂窝孔(34)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蜂窝孔(34)之间通过孔侧边(341)相连接,且相邻的蜂窝孔(34)共同一根孔侧边(34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蜂窝仿真型降温元器件,其特征在于:单个蜂窝孔(34)至少与两个其余的蜂窝孔(34)相邻。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蜂窝仿真型降温元器件,其特征在于:单个蜂窝孔(34)至多与六个其余的蜂窝孔(34)相邻。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蜂窝仿真型降温元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孔(33)包括蜂窝孔(34)与矩形孔(35),所述矩形孔(35)所在的区域为矩形孔区(36),所述蜂窝孔(34)所在的区域为蜂窝孔区(37),相邻的蜂窝孔区(37)之间设置有矩形孔区(36);所述矩形孔区(36)包括多个沿纬线(32)方向设置的矩形孔(35)。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蜂窝仿真型降温元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孔区(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蕾胡睿青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红金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