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圈、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2375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5: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包括一物侧面、一像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物侧面和所述像侧面的一内侧壁,所述物侧面和所述像侧面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连通所述内侧壁,所述凹槽具有底面,所述底面上设置有第一定位结构。所述凹槽和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用于安置定位遮光片,所述隔圈与遮光片的配合尺寸可以达到合适状态,避免遮光片相对所述隔圈具有较大错位或偏差,可以减少散射光线,从而减弱杂散光的强度,达到比较彻底地解决隔圈反射杂散光的目的。地解决隔圈反射杂散光的目的。地解决隔圈反射杂散光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圈、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光学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隔圈及应用该隔圈的镜头、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己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光学镜头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光学镜头的成像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
[0003]相关技术中的镜头模组通常包括镜筒、多个镜片、隔圈、压环以及遮光片,该镜片包括用于成像的主体部和由主体部延伸的周边部。由于镜头模组中除了镜片的主体部为成像区外,其他结构均为非成像区,且非成像区结构单一,光散射特性较差,外界光线在该非成像区反射后生成杂散光,影响了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
[0004]而镜头模组中隔圈反射的杂散光更为明显且严重,而目前在隔圈与透镜间贴附夹设遮光片的设计,导致隔圈与遮光片的配合尺寸较难达到合适状态,遮光片相对隔圈具有较大错位或偏差,造成隔圈部件累计公差较大,对品质调试不利,从而难以达到散射光线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圈,及应用该隔圈的镜头、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能减少隔圈反射产生的杂散光。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隔圈,所述隔圈包括一物侧面、一像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物侧面和所述像侧面的一内侧壁,所述物侧面和所述像侧面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贯通所述内侧壁,所述凹槽具有底面,所述底面上设置有第一定位结构。
[0007]通过在所述隔圈上设置所述凹槽和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当将所述隔圈应用于镜头中时,利用所述凹槽可用于实现对遮光片的初始定位,同时,利用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底面上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可用于实现对遮光片的进一步定位,可以减少所述隔圈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与遮光片贴附装配时的配合误差和累计公差,从而提高所述隔圈的厚度公差精度。此外,相比将遮光片采用硬性卡扣式装配于所述凹槽,采用所述第一定位结构,所述隔圈与遮光片的配合尺寸可以达到合适状态,避免遮光片相对所述隔圈具有较大错位或偏差,从而可有效遮挡所述隔圈反射的杂散光。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定位柱或定位孔。如此,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可实现对遮光片的进一步精确限位,相比将遮光片采用硬性卡扣式装配于所述凹槽,采用定位柱或定位孔,所述隔圈与遮光片配合尺寸可以达到合适状态,避免出现遮光片与所述隔圈不适配,进而避免遮光片相对所述隔圈具有较大错位或偏差,从而可有效遮挡所述隔圈反射的杂散光。
[0008]进一步地,所述隔圈为圆环状,所述隔圈还具有一外侧壁,所述凹槽满足以下关系
式:0.1H≤H2≤0.8H,0.1D≤W2≤0.5D;其中,H2为所述凹槽的深度,W2为所述凹槽沿所述隔圈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H为所述隔圈沿其中心轴方向的整体厚度,D为所述隔圈的外直径。
[0009]所述凹槽的深度H2依据所述隔圈沿其中心轴方向的整体厚度H调整,可使所述凹槽适应不同镜头模组中所述隔圈的厚度需要,且所述凹槽的深度H2小于0.1H时,不便于在所述凹槽处设置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以安置并定位遮光片,而所述凹槽的深度H2大于0.8H时,会导致所述隔圈在所述凹槽处的强度不足。所述凹槽的宽度W2依据所述隔圈的外直径D调整,可使所述凹槽适应不同镜头模组中所述隔圈的外径大小要求,且所述凹槽的宽度W2小于0.1D时,同样不便于在所述凹槽处设置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以安置并定位遮光片,而所述凹槽的深度W2大于0.5D时,也会导致所述隔圈在所述凹槽处的强度不足。
[0010]进一步地,所述隔圈为圆环状,所述隔圈还具有一外侧壁,所述第一定位结构满足以下关系式:0.1H≤H3≤0.8H,0.1D≤D2≤0.2D;当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为定位柱时,H3为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高度,D2为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直径,H为所述隔圈沿其中心轴方向的整体厚度,D为所述隔圈的外直径。
[0011]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高度H3依据所述隔圈沿其中心轴方向的整体厚度H调整,可使所述第一定位结构适应不同镜头模组中所述隔圈的厚度需要,且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高度H3小于0.1H时,不便于设置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以安置并定位遮光片,而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高度H3大于0.8H时,会导致所述第一定位结构超出所述隔圈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不便于透镜组的安装。当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为定位柱时,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直径D2依据所述隔圈的所述外直径D调整,可使所述第一定位结构适应不同镜头模组中所述隔圈的外径大小要求,且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直径D2小于0.1D时,同样不便于设置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以安置并定位遮光片,而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直径D2大于0.2D时,会使得遮光片需设置较大直径的定位孔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相匹配,导致遮光片在开孔处的强度不足。
[0012]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个数大于或等于两个,并在以所述隔圈中心为圆心的圆周方向上按等角度均匀分布。所述凹槽设置多个,可使遮光片在所述隔圈中的定位更精确,且所述凹槽按等角度均匀分布,以平均分摊所述隔圈的承载强度。
[0013]进一步地,所述隔圈的所述物侧面、所述像侧面和所述内侧壁中的至少一个面设置有消光结构。如此当所述隔圈安装于其他部件中,例如安装于镜头中时,可吸收镜头中所述隔圈或遮光片或镜头内其他元件所散射的光线,进一步减弱杂散光的强度,从而比较彻底地解决杂散光。
[0014]一种镜头,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隔圈,还包括:透镜组,所述隔圈设置在所述透镜组中相邻的两个透镜之间;遮光片,所述遮光片设置在所述隔圈和所述透镜之间;镜筒,所述透镜组、所述隔圈及所述遮光片安装在所述镜筒内;所述遮光片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的外环面,所述外环面设置有与所述隔圈的所述凹槽相适配的突出结构,所述遮光片通过所述突出结构卡设在所述凹槽中,所述突出结构上设置有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定位于所述隔圈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上。所述隔圈可用于调节所述透镜组相邻两个透镜之间的间距,所述遮光片可用于遮挡杂散光;所述镜头减少了隔圈与遮光片装配时的配合误差和累计公差,从而提高了所述隔圈的厚度公差精度;同时,所述镜头中的所述隔圈与遮光片的配合尺寸可以达到合适状态,避免遮光片相对所述隔圈具有较大错位或偏差,从而可以减少散射光线,减弱杂散光的强度,
进而可以有效地解决所述隔圈反射杂散光。
[0015]通过在所述遮光片的外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隔圈的凹槽相匹配的突出结构,所述遮光片通过所述突出结构卡设在所述凹槽中,实现了遮光片在所述隔圈上的初步卡设定位;同时,所述突出结构上设置设置有所述设置有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定位于所述隔圈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上,可以进一步将遮光片进行定位。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为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为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结构的定位孔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定位柱相适配;或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为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为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结构的定位柱与所述第一定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包括一物侧面、一像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物侧面和所述像侧面的一内侧壁,所述物侧面和所述像侧面的至少一个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贯通所述内侧壁,所述凹槽具有底面,所述底面上设有第一定位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定位柱和/或定位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为圆环状,所述隔圈还具有一外侧壁,所述第一定位结构满足以下关系式:0.1H≤H3≤0.8H;0.1D≤D2≤0.2D;当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为定位柱时,H3为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高度,D2为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直径,H为所述隔圈沿其中心轴方向的整体厚度,D为所述隔圈的外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为圆环状,所述隔圈还具有一外侧壁,所述凹槽满足以下关系式:0.1H≤H2≤0.8H;0.1D≤W2≤0.5D;其中,H2为所述凹槽的深度,W2为所述凹槽沿所述隔圈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H为所述隔圈沿其中心轴方向的整体厚度,D为所述隔圈的外直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个数大于或等于两个,并在以所述隔圈中心为圆心的圆周方向上按等角度均匀分布。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