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联动机构的外科微创抓紧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1972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5: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联动机构的外科微创抓紧钳。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医用抓钳来联动效果不佳的问题。它包括定位手柄,定位手柄一端通过定位销钉转动连接有活动手柄,定位手柄端部设有与定位手柄呈垂直方向延伸的连接杆,且连接杆一端设有活动夹钳组件,连接杆端部通过转动联动装置与活动夹钳组件相连,且转动联动装置一端通过定位拉绳与设置在定位销钉周向外侧的转动定位组件相连,另一端通过联动拉绳与设置在活动手柄端部的固定销钉相连,且活动手柄与定位手柄之间设有手柄复位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联动效果好,稳定性佳。稳定性佳。稳定性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联动机构的外科微创抓紧钳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联动机构的外科微创抓紧钳。

技术介绍

[0002]在直视微创腹腔镜人体手术中,需要对人体腹腔内已坏死的或已病变的组织器官进行抓取,确保不会脱离和脱落,以便手术顺利进行。现有技术是采用普通抓钳进行抓取,其缺陷是普通抓钳靠钳夹齿进行抓取,因为夹齿短小,拉动时会使组织器官脱离和脱落,不能有效的抓取,满足不了理想的手术效果,除此之外,由于夹钳与手柄之间的联动性不佳,导致夹钳在夹持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松垮现象,影响夹持效果。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直视微创大型抓紧钳[CN200920295580.6],它包括定位手柄、活动手柄、支承块、钳杆、拉杆、固定钳夹、活动钳夹、拉杆座、复位弹簧、弹片和齿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钳夹和活动钳夹均呈钩形,并在其上设置有上下配合的夹齿;还设置有冲洗件,该冲洗件固定在所述的支承块上。
[0004]上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医疗用抓钳夹齿短小,拉动时会使组织器官脱离和脱落的问题,但是该方案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在夹持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松垮现象,影响夹持效果,联动性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联动效果好的具有联动机构的外科微创抓紧钳。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具有联动机构的外科微创抓紧钳,包括定位手柄,定位手柄一端通过定位销钉转动连接有活动手柄,定位手柄端部设有与定位手柄呈垂直方向延伸的连接杆,且连接杆一端设有活动夹钳组件,连接杆端部通过转动联动装置与活动夹钳组件相连,且转动联动装置一端通过定位拉绳与设置在定位销钉周向外侧的转动定位组件相连,另一端通过联动拉绳与设置在活动手柄端部的固定销钉相连,且活动手柄与定位手柄之间设有手柄复位结构。通过握持按压活动手柄,利用联动拉绳拉动转动联动装置转动,从而使活动夹钳组件夹紧,而当活动夹钳组件夹紧后,通过定位拉绳和转动定位组件可以对活动夹钳组件进行定位,使活动夹钳组件保持夹紧状态,不仅联动性好,而且稳定性佳。
[0007]在上述的具有联动机构的外科微创抓紧钳中,转动联动装置包括联动套筒,联动套筒两端设有联动套筒限位部,且联动套筒周向内壁设有啮合内齿,的联动套筒周向内侧插接有定位套筒,定位套筒一端周向外壁设有与啮合内齿呈一一错位设置的啮合外齿,联动套筒上的啮合内齿与定位套筒上的啮合外齿相互啮合。利用啮合内齿和啮合外齿相互啮合的方式使联动套筒与定位套筒之间实现同步转动或固定,联动性佳。
[0008]在上述的具有联动机构的外科微创抓紧钳中,定位套筒一端外露于联动套筒形成连接部,定位拉绳一端套设在连接部上,且定位套筒两端设有定位套筒限位部,插接于联动套筒一端的定位套筒限位部与联动套筒限位部相互贴合。位套筒限位部与联动套筒的设置可以使定位套筒始终保持位于联动套筒内,防止转动时产生位移。
[0009]在上述的具有联动机构的外科微创抓紧钳中,联动拉绳一端套设在联动套筒周向外壁。
[0010]在上述的具有联动机构的外科微创抓紧钳中,转动定位组件包括按压套筒,按压套筒一端具有通过按压部封闭,另一端连接有限位套筒,按压套筒插接在限位套筒内,按压套筒周向外壁设有凸起部,限位套筒上设有弧形活动槽,弧形活动槽靠近按压套筒的一侧设有与凸起部呈对应设置的定位槽,凸起部设置在弧形活动槽内。按压套筒和限位套筒的相互配合可以对活动手柄进行限位,而且可以使联动套筒与定位套筒保持静止状态,从而使活动夹钳组件保持夹紧状态。
[0011]在上述的具有联动机构的外科微创抓紧钳中,按压套筒内轴向设有复位拉簧,复位拉簧一端设有连接杆,连接杆一端与限位套筒一端的密封部内壁固定相连。通过复位拉簧和连接杆的设置,利用按压按压部能够使活动手柄快速复位,活动夹钳组件快速松开。
[0012]在上述的具有联动机构的外科微创抓紧钳中,定位拉绳远离活动夹钳组件的一端设置在限位套筒上位于密封部与弧形活动槽之间。
[0013]在上述的具有联动机构的外科微创抓紧钳中,连接杆内腔上侧设有若干等距排列的上拉绳定位柱,且联动拉绳依次穿过上拉绳定位柱与固定销钉连接,连接杆内腔下侧设有若干等距排列的下拉绳定位柱,且定位拉绳依次穿过下拉绳定位柱与限位套筒相连。上拉绳定位柱和下拉绳定位柱使联动拉绳和定位拉绳保持稳定直线运动,具有导向作用。
[0014]在上述的具有联动机构的外科微创抓紧钳中,活动夹钳组件包括上夹钳和下夹钳,上夹钳一端与联动套筒相连,下夹钳与定位套筒相连,且上夹钳和下夹钳相对应的一侧设有相互错位设置的夹齿。利用错位设置的夹齿可以有效增强活动夹钳组件的夹持力。
[0015]在上述的具有联动机构的外科微创抓紧钳中,手柄复位结构包括设置在定位手柄上的弧形定位套管,活动手柄上设有插接于弧形定位套管内的弧形定位柱,弧形定位套管底部设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与弧形定位柱端部抵靠设置。通过手柄复位结构能够好似手柄快速复位,加快活动夹钳组件松开的速度。
[0016]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通过按压活动手柄,利用联动拉绳拉动联动套筒转动,联动套筒带动定位套筒进行同步转动,从而实现活动夹钳组件的夹紧,同时通过转动定位组件和定位拉绳的相互配合能够使活动夹钳组件保持夹紧状态,不仅联动性效果好,而且使用时稳定性佳。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中的转动联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中的转动定位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定位手柄1、定位销钉11、活动手柄2、连接杆3、上拉绳定位柱31、下拉绳定位柱32、活动夹钳组件4、上夹钳41、下夹钳42、夹齿43、转动联动装置5、定位拉绳51、联动拉绳
52、联动套筒53、联动套筒限位部54、啮合内齿55、定位套筒56、啮合外齿57、连接部58、定位套筒限位部59、转动定位组件6、按压套筒61、按压部62、限位套筒63、凸起部64、弧形活动槽65、定位槽66、复位拉簧67、连接杆68、密封部69、手柄复位结构7、弧形定位套管71、弧形定位柱72、复位弹簧73。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2]如图1

3所示,本具有联动机构的外科微创抓紧钳,包括定位手柄1,定位手柄1一端通过定位销钉11转动连接有活动手柄2,定位手柄1端部设有与定位手柄1呈垂直方向延伸的连接杆3,且连接杆3一端设有活动夹钳组件4,连接杆3端部通过转动联动装置5与活动夹钳组件4相连,且转动联动装置5一端通过定位拉绳51与设置在定位销钉11周向外侧的转动定位组件6相连,另一端通过联动拉绳52与设置在活动手柄2端部的固定销钉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联动机构的外科微创抓紧钳,包括定位手柄(1),所述的定位手柄(1)一端通过定位销钉(11)转动连接有活动手柄(2),所述的定位手柄(1)端部设有与定位手柄(1)呈垂直方向延伸的连接杆(3),且连接杆(3)一端设有活动夹钳组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杆(3)端部通过转动联动装置(5)与活动夹钳组件(4)相连,且转动联动装置(5)一端通过定位拉绳(51)与设置在定位销钉(11)周向外侧的转动定位组件(6)相连,另一端通过联动拉绳(52)与设置在活动手柄(2)端部的固定销钉(21)相连,且所述的活动手柄(2)与定位手柄(1)之间设有手柄复位结构(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联动机构的外科微创抓紧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联动装置(5)包括联动套筒(53),所述的联动套筒(53)两端设有联动套筒限位部(54),且联动套筒(53)周向内壁设有啮合内齿(55),所述的的联动套筒(53)周向内侧插接有定位套筒(56),所述的定位套筒(56)一端周向外壁设有与啮合内齿(55)呈一一错位设置的啮合外齿(57),所述的联动套筒(53)上的啮合内齿(55)与定位套筒(56)上的啮合外齿(57)相互啮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联动机构的外科微创抓紧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套筒(56)一端外露于联动套筒(53)形成连接部(58),所述的定位拉绳(51)一端套设在连接部(58)上,且定位套筒(56)两端设有定位套筒限位部(59),插接于联动套筒(53)一端的定位套筒限位部(59)与联动套筒限位部(54)相互贴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联动机构的外科微创抓紧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联动拉绳(52)一端套设在联动套筒(53)周向外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联动机构的外科微创抓紧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定位组件(6)包括按压套筒(61),所述的按压套筒(61)一端具有通过按压部(62)封闭,另一端连接有限位套筒(63),所述的按压套筒(6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万海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