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71701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1:24
本公开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该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以及沉淀池,沉淀池还与厌氧池连通,好氧池内设置有第一曝气装置,第一曝气装置的曝气口靠近好氧池的深度的中线处设置,且曝气口的曝气方向与好氧池的底部相背离,以至少在第一曝气装置的上方形成好氧区,在第一曝气装置的下方形成缺氧区,以使好氧池内的污泥积存在缺氧区,用于形成碳源;好氧区在好氧池内占用的空间大于缺氧区在好氧池内占用的空间,基于此,本公开提供的污水处理装置,可以自生碳源,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外加碳源的缺陷,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污水处理效果好。污水处理效果好。污水处理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0001]本公开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污水处理装置一般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以及沉淀池。好氧池内设置有曝气装置,该曝气装置通常设置在好氧池的池底,用于向好氧区内曝气,以提高好氧区的氧气传质效率。
[0003]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污水处理装置中的碳氮比较低,污水处理效果差,为了保证污水处理效率,通常需要外加碳源提高碳氮比才能进行有效脱氮,但外加碳源的费用非常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以及沉淀池,所述沉淀池还与所述厌氧池连通,所述好氧池内设置有第一曝气装置,所述第一曝气装置的曝气口靠近所述好氧池的深度的中线处设置,且所述曝气口的曝气方向与所述好氧池的池底相背离,以至少在所述第一曝气装置的上方形成好氧区,在所述第一曝气装置的下方形成缺氧区,以使所述好氧池内的污泥积存在所述缺氧区,用于形成碳源;所述好氧区在所述好氧池内占用的空间大于所述缺氧区在所述好氧池内占用的空间。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曝气装置的曝气口所在的高度为所述好氧池深度的1/4至1/2处。
[0007]进一步地,所述缺氧区在所述好氧池内占用的空间与所述好氧区在所述好氧池内占用的空间之比为1:5至1:3。
[0008]进一步地,所述好氧区包括第一好氧区以及第二好氧区;所述第一曝气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好氧区内,所述缺氧区位于所述第一好氧区的正下方,所述第二好氧区的最高液位与所述第一好氧区的最高液位平齐,所述第二好氧区的最低液位与所述缺氧区的最低液位平齐。
[0009]进一步地,所述好氧池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第一好氧区靠近所述入口设置,所述第二好氧区靠近所述出口设置。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好氧区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曝气装置,所述第二曝气装置用于提升积存在所述第二好氧区内的污泥。
[0011]进一步地,所述缺氧区的底部设置有第三曝气装置,所述第三曝气装置用于提升积存在所述缺氧区内的污泥。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曝气装置位于所述缺氧区底部的几何中心处。
[0013]进一步地,所述好氧池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好氧池依次连通;沿水流方向,至少两个所述好氧池中的第一个与所述缺氧池连通,至少两个所述好氧池中的最后一个与所述沉淀池连通。
[0014]本公开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上述的污水处理装置。
[001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16]本公开提供的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通过设置依次连通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以及沉淀池,沉淀池还与厌氧池连通,其中,好氧池内具有第一曝气装置,第一曝气装置的曝气口靠近好氧池的深度的中线处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曝气装置大致位于好氧池的深度的一半处,且曝气口的曝气方向与好氧池的池底相背离,即,第一曝气装置的曝气口不会朝向好氧池的底壁曝气,以至少在第一曝气装置的上方形成好氧区,在第一曝气装置的下方形成缺氧区,即,在好氧池内形成好氧区在上、缺氧区在下的垂直A/O系统,以使好氧池内的污泥积存在缺氧区即池底,用于形成碳源;其中好氧区在好氧池内占用的空间大于缺氧区在好氧池内占用的空间。基于此,本公开提供的污水处理装置,能够在好氧池内形成好氧在上、缺氧在下的垂直A/O系统,好氧池的池底不再曝气从而形成厌氧状态,进而使得污泥也积存在好氧池的池底,污泥在好氧池的池底积存久了会水解生成挥发酸,即可以再生优质的碳源,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外加碳源的缺陷,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污水处理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17]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污水处理装置的好氧池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所述污水处理装置的好氧池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污水处理装置的好氧池内的污泥运行示意图。
[0023]其中,1、厌氧池;2、缺氧池;3、好氧池;31、缺氧区;32、好氧区;321、第一好氧区;322、第二好氧区;33、入口;34、出口;4、沉淀池;5、第三曝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5]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6]实施例一
[0027]参考图1至图4中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池1、缺氧池2、好氧池3以及沉淀池4,沉淀池4还与厌氧池1连通,好氧池3内设置有第一曝气装置,第一曝气装置的曝气口靠近好氧池3的深度的中线处设置,且曝气口的曝气方向与好氧池3的底部相背离,以至少在第一曝气装置的上方形成好氧区32,在第一曝气装置的下方形成缺氧区31,以使好氧池3内的污泥积存在缺氧区31,用于形成碳源;好氧区32在好氧池3内占用的空间大于缺氧区31在好氧池3内占用的空间。
[002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曝气装置靠近好氧池3的深度的中线处,且曝气口的曝气方向与好氧池3的底部相背离,也就是说,曝气装置朝向好氧池3的上部曝气,在好氧池3的池底不再曝气,从而在好氧池3内形成好氧在上、缺氧在下的垂直A/O系统,从而在厌氧

缺氧

好氧(Anaerobic

Anoxic

Oxic,简称AAO)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缺氧反应段,即形成厌氧

缺氧

好氧

缺氧四个生化反应段,其中好氧

缺氧反应段同时位于好氧池3内,并在好氧池3内形成好氧在上、缺氧在下的垂直A/O系统。
[0029]可以理解的是,污水首先进入厌氧池1进行厌氧反应,然后进入缺氧池2进行缺氧反应,再进入好氧池3进行好氧反应和缺氧反应,最后进入沉淀池4进行沉淀处理。其中,污水会在好氧池3内的缺氧区31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池(1)、缺氧池(2)、好氧池(3)以及沉淀池(4),所述沉淀池(4)还与所述厌氧池(1)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3)内设置有第一曝气装置,所述第一曝气装置的曝气口靠近所述好氧池(3)的深度的中线处设置,且所述曝气口的曝气方向与所述好氧池(3)的池底相背离,以至少在所述第一曝气装置的上方形成好氧区(32),在所述第一曝气装置的下方形成缺氧区(31),以使所述好氧池(3)内的污泥积存在所述缺氧区(31),用于形成碳源;所述好氧区(32)在所述好氧池(3)内占用的空间大于所述缺氧区(31)在所述好氧池(3)内占用的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曝气装置的曝气口所在的高度为所述好氧池(3)深度的1/4至1/2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区(31)在所述好氧池(3)内占用的空间与所述好氧区(32)在所述好氧池(3)内占用的空间之比为1:5至1: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区(32)包括第一好氧区(321)以及第二好氧区(322);所述第一曝气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好氧区(321)内,所述缺氧区(31)位于所述第一好氧区(321)的正下方,所述第二好氧区(322)的最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卫军董盈升胡伟许娜李鑫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新泓水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