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及加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71330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1:1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采用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及加固方法,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包括钢筋混凝土梁、碳纤维布以及钢板,钢筋混凝土梁上开设有固定孔,固定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连接套管,连接套管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柱,钢板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套管,连接套管套设于限位套管上,限位套管套设于固定柱上,限位套管中设置用于固定柱的第一限位组件;钢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碳纤维布的固定机构。本申请在钢筋混凝土表面铺设碳纤维布的过程中,先将碳纤维布的端部通过钢板内的固定机构固定于钢板中,接着将钢板上的限位套管穿设于连接套管中,此时在第一限位组件的作用下,将固定柱固定于限位套管中,从而增强安装碳纤维布的施工效率。维布的施工效率。维布的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及加固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建筑工程
,尤其是涉及一种采用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及加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鉴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地震多发区域,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加固以及震后受损结构的修复,都需要先进的补强加固技术,以提高修复效果和效率。另外,现存的大批已有建筑物因荷载增加、自然灾害、环境侵蚀、用途改变、设计标准更新和结构可靠度要求提高等造成原有结构不满足要求,也需要及时对其进行加固。
[0003]相关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103603509A的中国专利技术申请专利,其中公开了一种采用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及加固方法,包括钢筋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梁的底部受拉面设有与之均匀粘贴为一体的碳纤维布,碳纤维布两端与钢板连接,钢板设有钢板连接孔,钢板通过钢板连接孔、螺母及化学螺栓与钢筋混凝土梁的两端连接。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碳纤维布固定于钢筋混凝土上的过程中,需先将碳纤维布缠绕在钢板上,然后通过化学螺栓和螺母的方式,对钢板进行固定,而化学螺栓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初凝时间和固化时间,从而降低了施工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增强安装碳纤维布的施工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采用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及加固方法。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采用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及加固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采用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包括钢筋混凝土梁、碳纤维布以及钢板,所述钢筋混凝土梁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连接套管,所述连接套管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钢板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套管,所述连接套管套设于所述限位套管上,所述限位套管套设于所述固定柱上,所述限位套管中设置用于固定柱的第一限位组件;所述钢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碳纤维布的固定机构。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钢筋混凝土表面铺设碳纤维布的过程中,先将碳纤维布的端部通过钢板内的固定机构固定于钢板中,接着移动两个钢板移动,使得钢板上的限位套管穿设于连接套管中,同时限位套管套设于固定柱上,然后在第一限位组件的作用下,将固定柱固定于限位套管中,从而能够降低固定钢板的难度,同时降低了固定钢板所需的时长,进而增强安装碳纤维布的施工效率。
[0008]优选的,所述限位套管的内周面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固定柱的外周面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块、第一弹簧、移动柱以及第二弹簧,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一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限位槽插接配合;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
块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柱滑动连接于所述限位套管的内壁,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钢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移动柱固定连接。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限位套管穿设于连接套管的过程中,固定柱能够同时穿设于限位套管中,此时固定柱推动移动柱移动;当移动柱上的限位槽移动至对准第一限位块时,第一弹簧推动第一限位块插接于限位槽,从而起到固定限位套管的作用,进而便于将钢板固定于钢筋混凝土梁上;通过设置移动柱,使得限位套管穿设于连接套管之前,能够保持第一限位块位于第一滑槽内,从而降低固定柱穿设于限位套管中的难度;通过设置第二弹簧,一方面便于移动柱复位,另一方面便于降低移动柱脱离限位套管的可能性。
[0010]优选的,所述钢板内开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以及转动腔,所述转动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连通;所述碳纤维布同时穿设于所述钢板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设置,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转动盘、第一转动杆以及第二转动杆,所述转动盘转动连接于转动腔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转动杆固定连接于转动盘上,所述转动盘开设有弧形孔,所述第二转动杆端部与所述弧形孔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所述第二转动杆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碳纤维布穿设于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所述第二转动杆之间的间隙;所述固定机构还包括用于固定第二转动杆的第二限位组件;所述第二安装孔内设置有用于夹紧所述碳纤维布的夹持机构。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碳纤维布的端部固定钢板上的过程中,先通过移动碳纤维布的端部依次穿设于钢板的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以及转动腔,并使得碳纤维布穿设于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之间的间隙,接着通过夹持机构夹持位于第二安装孔的碳纤维布,接下来再移动第二转动杆,使得第二转动杆推动碳纤维布饶设于第一转动杆上,然后通过第二限位组件的作用下固定第二转动杆,从而起到固定碳纤维布的目的。
[0012]优选的,所述弧形孔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第二限位块和第三弹簧,所述第二限位块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所述第三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滑槽的内侧壁,所述第三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块上;所述第二限位块远离所述第三弹簧的一侧设有斜面,所述第二限位块的斜面从靠近所述第三弹簧的一侧到远离所述第三弹簧的一侧倾斜向上设置。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移动第二转动杆的过程中,第二转动杆与第二限位块的斜面先相接触,此时在第二限位块的斜面作用下,使得第二转动杆能够推动第二限位块移动至第二滑槽内,接着当第二转动杆不再推动第二限位块时,第三弹簧推动第二限位块复位,此时第二限位块的顶侧与第二转动杆的外周面相抵接,第二转动杆的外周面还与弧形孔的内侧壁相抵接,从而达到固定第二转动杆的目的。
[0014]优选的,所述弧形孔的远离所述第二限位组件一端的内周面上固定连接有凸起弧形块。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凸起弧形块,能够降低还未固定碳纤维布之前,第二转动杆发生晃动的可能性,同时还能够降低碳纤维布穿设于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之间的间隙的难度。
[0016]优选的,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夹持槽,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板、第二夹持板以及推动杆,所述第一夹持板固定连接于第二安装孔的内侧壁,所述第二夹持板与所述夹持槽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所述推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板固定连接;所
述推动杆的贯穿所述钢板设置,且所述推动杆与所述钢板滑动连接;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夹持板的第三限位组件。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夹持位于第二安装孔中的碳纤维布,先通过推动推动杆移动,推动杆移动带动第二夹持板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夹持板和第一夹持板之间均抵紧碳纤维布,然后在通过第三限位组件的作用下,起到固定第二夹持板的目的,从而在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的相互作用下,起到夹持碳纤维布的目的。
[0018]优选的,所述夹持槽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限位组件包括第三限位块和第四弹簧,所述第三限位块与所述第三滑槽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第四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滑槽的槽底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限位块固定连接。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推动杆推动第二夹持板移动的过程中,当第二夹持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包括钢筋混凝土梁(1)、碳纤维布(2)以及钢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1)上开设有固定孔(12),所述固定孔(12)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连接套管(4),所述连接套管(4)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柱(41),所述钢板(3)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套管(34),所述连接套管(4)套设于所述限位套管(34)上,所述限位套管(34)套设于所述固定柱(41)上,所述限位套管(34)中设置用于固定柱(41)的第一限位组件(5);所述钢板(3)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碳纤维布(2)的固定机构(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套管(34)的内周面上开设有第一滑槽(341),所述固定柱(41)的外周面上开设有限位槽(411),所述第一限位组件(5)包括第一限位块(51)、第一弹簧(52)、移动柱(53)以及第二弹簧(54),所述第一限位块(51)与所述第一滑槽(341)的内壁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限位块(51)与所述限位槽(411)插接配合;所述第一弹簧(5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槽(34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5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块(51)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柱(53)滑动连接于所述限位套管(34)的内壁,所述第二弹簧(54)的一端与所述钢板(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54)的另一端与所述移动柱(53)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采用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3)内开设有第一安装孔(31)、第二安装孔(32)以及转动腔(33),所述转动腔(33)与所述第一安装孔(31)相连通;所述碳纤维布(2)同时穿设于所述钢板(3)的第一安装孔(31)和第二安装孔(32)设置,所述固定机构(6)包括转动盘(61)、第一转动杆(62)以及第二转动杆(63),所述转动盘(61)转动连接于转动腔(33)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转动杆(62)固定连接于转动盘(61)上,所述转动盘(61)开设有弧形孔(611),所述第二转动杆(63)端部与所述弧形孔(611)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62)和所述第二转动杆(63)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碳纤维布(2)穿设于所述第一转动杆(62)和所述第二转动杆(63)之间的间隙;所述固定机构(6)还包括用于固定第二转动杆(63)的第二限位组件(64);所述第二安装孔(32)内设置有用于夹紧所述碳纤维布(2)的夹持机构(7)。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采用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孔(611)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二滑槽(612),所述第二限位组件(64)包括第二限位块(641)和第三弹簧(642),所述第二限位块(641)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612),所述第三弹簧(64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滑槽(612)的内侧壁,所述第三弹簧(64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块(641)上;所述第二限位块(641)远离所述第三弹簧(642)的一侧设有斜面,所述第二限位块(641)的斜面从靠近所述第三弹簧(642)的一侧到远离所述第三弹簧(642)的一侧倾斜向上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采用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孔(611)的远离所述第二限位组件(64)一端的内周面上固定连接有凸起弧形块(65)。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采用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孔(32)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完群永王琳马乐佳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双诺建筑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