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生产用菌株的种性保持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712864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食用菌生产用菌株的种性保持方法,包括种菇培养与孢子收集、单孢子分离、不同交配型单核菌株鉴定、与原始菌株同交配型单核菌株群体获取、具有原始菌株典型种性特征的生产用菌株获取、生产性能优于原始菌株的生产用菌株筛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充分利用了食用菌有性子代遗传的特点,获取具有原始菌株优势生物与经济性状的子代菌株。采用该方法获得的子代菌株具有原始菌株种性而生产性能优于原始菌株,可有效缩短菌龄、提升发菌与出菇的同步性,从而有效避免生产用菌株由于长时间、大规模使用,所导致菌龄过老,进而出现减产、品质下降,甚至绝产的产业问题。甚至绝产的产业问题。甚至绝产的产业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食用菌生产用菌株的种性保持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食用菌菌种生产领域,具体涉及到生产用菌株菌丝可产生锁状联合的食用菌子代菌株的筛选与种性保持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是世界上的第一大食用菌生产与消费国,食用菌产品的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也是我国仅次于粮、菜、果、油位居第5位的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食用菌因人体必需氨基酸齐全,且功能活性物质含量丰富,已逐步被人们认可与接受,近年来该类菌类食品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
[0003]目前,我国食用菌生产企业多采用菌丝扩繁、子实体分离等无性繁殖手段进行菌种繁育,但由于这类无性繁殖方法无法改变菌龄,经多年或大规模使用,生产用菌株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种性严重退化、菇体产品品质严重下降的问题,而替换新的生产用菌株,则需要进行生产工艺的长时间摸索与培养条件优化,进而导致生产成本升高,若是新菌株与原始菌株差异太大又会涉及菇体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因此,如何维持优良生产用菌株的种性与生产性能,对于食用菌生产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食用菌生产用菌株的种性保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种菇培养与孢子收集在厂区无虫无病的菌包上,选取具有典型种性特征且长势健康的1

3个子实体,并去菇包上的其余子实体,继续培养直至子实体菌膜完全破裂,或菌盖边缘与菌柄完全分离时,采集菌盖,用75%酒精溶液冲洗表面消毒2

3次,放置于孢子收集器中收集孢子;(2)单孢子分离与培养挑选孢子印边缘完整且菌褶痕迹清晰的孢子印,采用事先经火焰灼烧灭菌的接种环,在菌褶痕迹中部,顺着菌褶痕迹线方向刮取孢子至菌环上肉眼可见,在超净工作台中,无菌条件下转接至无菌水中进行梯度稀释分离,直至在正置光学显微镜下,采用40倍目镜每个视野中可见3

5个孢子,取稀释好的孢子液100
µ
L均匀涂布于事先制作的含有无菌母种培养基、直径90mm的培养皿,24℃倒置暗培养7

10天;之后,将培养皿置于在普通正置光学显微镜下,采用10倍目镜,采用事先经火焰灼烧灭菌的特制接种针,挑选单个萌发的单个孢子菌落100

120个,要求尽可能包含所有菌落形态,分别转接于事先制作的无菌母种斜面试管培养基的尖端,依次编号,试管斜面向下,24℃暗培养10

15天;(3)单核菌株交配型鉴定挑取少量培养好的单孢试管菌丝,在正置光学显微镜40倍目镜下进行锁状联合检测,将出现锁状联合的单孢试管剔除,剩余单孢试管菌丝即为单核菌丝,采用常规两两配对杂交,依据配对菌丝间是否出现锁状联合,结合DAPI染色检测细胞核排列的紧密程度,对剩余挑取单孢试管的单核菌丝进行极性测定,经多轮配对后,最终将所有的单孢试管分成可两两配对的2组,且交配类型不同的4个单核菌株群体;(4)与原始菌株同交配型单核菌株群体获取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靖宇常明昌张敏孟俊龙邓冰袁学文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