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磁共振模式的中小功率无线能量超距传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70391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1: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是一种基于磁共振模式的中小功率无线能量超距传输系统,其结构包括无线供电发射装置和无线供电接收装置;所述无线供电发射装置包括AC转DC模块、驱动信号电路、E类逆变电路、第一LC谐振电路、锁频电路,AC转DC模块的输出端与驱动信号电路的输入端连接,驱动信号电路的输出端与E类逆变电路的输入端连接,E类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LC谐振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一LC谐振电路的输入输出端与锁频电路的输出输入端对接;所述无线供电接收装置中的第二LC谐振电路的输出端与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稳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一LC谐振电路中包含有发射线圈,第二LC谐振电路中包含有接收线圈。第二LC谐振电路中包含有接收线圈。第二LC谐振电路中包含有接收线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磁共振模式的中小功率无线能量超距传输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磁共振模式的中小功率无线能量超距传输系统,属于无线能量传输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中小功率家电和消费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常规的供电和充电方式仍然需要充电线、插座或电池等,占据了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量的活动空间;不仅如此,大量的电源线存在标准不统一、易磨损、便携性差和一系列安全性问题,在日益紧张的环境资源和人们对更为便捷的供电模式的需求下,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成为了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0003]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主要分为三种:电磁波辐射式,电磁感应式和磁共振式;电磁波辐射技术将电能转化为电磁波向空间发射,并在接收端收集转化为电流的形式,此方案的传播距离远,传输效率低,损耗大,且若采用激光传输的方式,需保持光路通畅,通常应用于空间太阳能电站等军事领域中;电磁感应技术利用磁场中线圈的互感来进行能量的传输,此技术相对成熟,传输功率大,传输效率高,已经被三星、苹果等厂商大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磁共振模式的中小功率无线能量超距传输系统,其特征是包括无线供电发射装置和无线供电接收装置;所述无线供电发射装置包括AC转DC模块、驱动信号电路、E类逆变电路、第一LC谐振电路、锁频电路,AC转DC模块的输出端与驱动信号电路的输入端连接,驱动信号电路的输出端与E类逆变电路的输入端连接,E类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LC谐振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一LC谐振电路的输入输出端与锁频电路的输出输入端对接;所述无线供电接收装置包括第二LC谐振电路、整流电路、稳压电路,第二LC谐振电路的输出端与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稳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一LC谐振电路中包含有发射线圈,第二LC谐振电路中包含有接收线圈,无线供电发射装置中的发射线圈与无线供电接收装置中的接收线圈无线对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磁共振模式的中小功率无线能量超距传输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无线供电发射装置与无线供电接收装置的数量比为1:N,N≥1;所述无线供电接收装置还包括AI控流电路,稳压电路的输出端与AI控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磁共振模式的中小功率无线能量超距传输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驱动信号电路包括多谐振荡器和驱动电路;所述多谐振荡器包括定时器、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所述多谐振荡器的工作波形为周期性矩形脉冲,充电时间,放电时间, 周期性矩形脉冲的周期,输出占空比为:,R1

为第一电阻R1的阻值、R3

为第三电阻R3的阻值,R2

为第二电阻R2的阻值,C1

为第一电容的电容值;通过调节第二电阻R2的阻值能够连续的调节周期性矩形脉冲的周期和频率;通过控制第二电阻R2和第一电阻R1的比值调整驱动信号电路所输出矩形脉冲的占空比,多谐振荡器的输出信号一分为二作为源信号输入驱动电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磁共振模式的中小功率无线能量超距传输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驱动电路包括反相驱动器和同相驱动器;所述驱动电路将两路同相源信号转换为两路反相输出信号。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磁共振模式的中小功率无线能量超距传输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均为定值电阻,所述第二电阻R2为阻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晶魏慎金张腾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复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