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中供热保温供热管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0107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集中供热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集中供热保温供热管道结构,包括:单体管道,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管和外管;内保温层,由填充于内管与外管之间间隙内的保温材料构成;辅热接入与排出连接结构,用于高密封性地衔接相邻的两个单体管道,使相邻的两个单体管道中的内管和外管分别连通,构成辅热源开路,或使相邻的两个单体管道中的内管和外管辅热源通路隔绝,构成辅热源闭路。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前期运行中相对温度较高的辅热源与稳定运行中相对温度较低的主热源进行热交换,以此使主热源在传输过程中始终保持在一定相对温度下,达到降低保温结构热损失的目的,满足供热管网节能运行需求。满足供热管网节能运行需求。满足供热管网节能运行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中供热保温供热管道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集中供热
,具体为一种集中供热保温供热管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集中供热是指由集中热源所产生的蒸汽、热水,通过管网供给一个城市(镇)或部分区域生产、采暖和生活所需的热量的方式。集中供热是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城市公用事业的一项重要设施。集中供热不仅能给城市提供稳定、可靠的高品位热源,改善人民生活,而且能节约能源,减少城市污染,有利于城市美化,有效地利用城市有效空间。所以,集中供热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0003]长期以来,集中供热系统运行效率低、能耗大和供热成本高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集中供热管网热损失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管网热损失是由室外管网漏水热损失和室外管网保温热损失组成,现有的供热管道普遍为单层管道结构,不能与保温层进行有效结合,保温效果有限,热源在运送过程中通过管道和保温层散失的热量较高,导致供热管网热损失普遍较大,不能满足供热管网节能运行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中供热保温供热管道结构,解决了现有的供热管道普遍为单层管道结构,不能与保温层进行有效结合,保温效果有限,热源在运送过程中通过管道和保温层散失的热量较高,导致供热管网热损失普遍较大,不能满足供热管网节能运行需求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本专利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r/>[0008]一种集中供热保温供热管道结构,所述集中供热保温供热管道结构包括:
[0009]单体管道,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内含提供热源的集中供热通道,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内管内壁周向均布有供热方向与集中供热通道供热方向相反的进液孔,所述外管的内壁周向均布有供热方向与集中供热通道供热方向一致的回液孔,所述进液孔与回液孔连通设置;将现有的供热单层管道优化为具有内管与外管的双层管道结构,由于内管温度相对外管较高,通过对间隙内的空气进行预热,有效加强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当在间隙内填充保温材料时,能够进一步提升管道自身的保温性能,从而达到降低保温结构热损失的目的;
[0010]内保温层,由填充于内管与外管之间间隙内的保温材料构成;通过在内管与外管之间设置内保温层,采用间隙填充保温材料的方式使供热管道的保温效果更佳;
[0011]辅热接入与排出连接结构,用于高密封性地衔接相邻的两个单体管道,使相邻的两个单体管道中的内管和外管分别连通,构成辅热源开路,或使相邻的两个单体管道中的内管和外管辅热源通路隔绝,构成辅热源闭路;由于管道的保温结构在运行期间,运行时间
越长,其热损失越大,热损失率越高,因此设计具有进液孔和回液孔的双层管道结构的单体管道,配合管路连接设计的辅热接入与排出连接结构,通过向内管进液孔内通入与集中供热通道供热方向相反的辅热源,利用通入的热源在前期运行时具有的高热性与主供热通道内已处于稳定运行热损失下相对温度较低的热源进行热交换,使处于管路内的主热源始终保持有相对较高的温度,从而降低管网的热损失,为集中供热管网节能运行提供有效保障;
[0012]外保温层,由包裹于单体管道外表面的保温材料构成;外保温层主要起到对单体管道的保温、隔热作用。
[0013]进一步地,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通过支撑块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块将内管和外管之间间隙分割为等尺寸的保温腔;支撑块的设置主要是起到内管与外管加强支撑的作用,保证单体管道结构的强度。
[0014]进一步地,若干单体管道经由辅热接入与排出连接结构依次连接组成长度一定的管道单元,处于管道单元首位的单体管道中内管和外管前端之间闭合,管道单元与辅热供暖系统连接,辅热供暖系统包括与辅热接入与排出连接结构进液端连接的供水管路、串联于供水管路上的换热器以及连接辅热接入与排出连接结构出液端的回液管路;供水管路用于向辅热接入与排出连接结构进液端进行供水,冷水经换热器完成换热升温转换成辅热源后输送至内管的进液孔内,以与集中供热通道供热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高温热水与集中供热通道内的相对温度较低的热水进行热交换,使集中供热通道内的热源温度保持在一定高度,从而达到降低主热源热损失的目的,完成热交换后的辅热源通过回液孔进行回液,可作为一次网回水使用。
[0015]进一步地,处于末位前置位的各辅热接入与排出连接结构与处于末位的辅热接入与排出连接结构均包括环形座,前置位的各辅热接入与排出连接结构中,所述环形座内设有分别连接相邻单体管道内进液孔和回液孔的进液通道和回液通道,所述进液通道和回液通道用于将相邻的两个单体管道中的内管和外管分别连通,构成辅热源开路,末位的辅热接入与排出连接结构中,所述环形座上设有进水接口和回液端口,所述环形座内部由内而外依次设有布液腔和排液腔,所述进水接口通过布液腔与进液孔连通,所述回液端口通过排液腔与回液孔连通,所述布液腔和排液腔的外腔壁将相邻的两个单体管道中的内管和外管通路隔绝,构成辅热源闭路,所述环形座的内圈壁上连接有环形底板,所述环形座的外圈壁上连接有环形顶板,所述内管内壁上设有与环形底板相适配的第一环形槽,所述环形顶板的内圈壁与外管的外圈壁表面抵接,所述内管与外管卡接于环形底板与环形顶板之间;辅热接入与排出连接结构包括两种结构形态,处于管道单元的前置位中的辅热接入与排出连接结构主要起到衔接管道的作用,使相邻管道内的进液孔和回液孔进行连通,处于管道单元末位的辅热接入与排出连接结构主要起到改变辅热回液方向,使相邻单体管道的内管和外管辅热通路隔绝的作用。
[0016]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底板与内管之间以及环形顶板与外管之间分别通过第一密封圈密封;为防止内管漏水造成管网漏水热损失,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圈提高环形底板与内管之间以及环形顶板与外管之间的密闭性。
[0017]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座侧壁上分别设有与进液孔和回液孔孔壁卡接配合的连接端头,所述连接端头的外壁与进液孔和回液孔的孔壁之间通过第二密封圈密封;连接端头的设置是为了使环形座与单体管道之间结合更为紧密,便于进液通道与进液孔之间以及回液
通道与回液孔之间连接定位,通过在连接端头与进液孔和回液孔的孔壁之间设置第二密封圈,能够提高连接端的密闭性,防水性更佳。
[0018]进一步地,所述环形顶板与外管之间采用焊接连接方式;采用焊接的方式能够使环形顶板与外管之间连接更为牢固耐久,接头强度和严密性高,不易造成连接端渗透,且焊接成本低。
[0019](三)有益效果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中供热保温供热管道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1]1、本专利技术,将现有的单层供热管道结构优化为具有中隔层的双层供热管道结构,并在中隔层内填充保温材料构成内保温层,能够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一个稳定的温度场,加强了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有效降低保温结构热损失。
[0022]2、本专利技术,将现有的单层供热管道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中供热保温供热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供热保温供热管道结构包括:单体管道(1),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管(101)和外管(102),所述内管(101)内含提供热源的集中供热通道,所述内管(101)和外管(102)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内管(101)内壁周向均布有供热方向与集中供热通道供热方向相反的进液孔(103),所述外管(102)的内壁周向均布有供热方向与集中供热通道供热方向一致的回液孔(104),所述进液孔(103)与回液孔(104)连通设置;内保温层(2),由填充于内管(101)与外管(102)之间间隙内的保温材料构成;辅热接入与排出连接结构(3),用于高密封性地衔接相邻的两个单体管道(1),使相邻的两个单体管道(1)中的内管(101)和外管(102)分别连通,构成辅热源开路,或使相邻的两个单体管道(1)中的内管(101)和外管(102)辅热源通路隔绝,构成辅热源闭路;外保温层(4),由包裹于单体管道(1)外表面的保温材料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中供热保温供热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101)和外管(102)之间通过支撑块(105)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块(105)将内管(101)和外管(102)之间间隙分割为等尺寸的保温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中供热保温供热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单体管道(1)经由辅热接入与排出连接结构(3)依次连接组成长度一定的管道单元,处于管道单元首位的单体管道(1)中内管(101)和外管(102)前端之间闭合,管道单元与辅热供暖系统连接,辅热供暖系统包括与辅热接入与排出连接结构(3)进液端连接的供水管路、串联于供水管路上的换热器以及连接辅热接入与排出连接结构(3)出液端的回液管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集中供热保温供热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处于末位前置位的各辅热接入与排出连接结构(3)与处于末位的辅热接入与排出连接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秦生吴坚尚海军李恭斌白旭孙玉成李万军尹军波杜攀杜志君张雨丽乔磊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甘肃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