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车的控制杆及平衡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9990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平衡车的控制杆及平衡车,其中,平衡车的控制杆包括:杆主体,所述杆主体上具有第一连接部;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位置上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以将所述供电单元安装于所述杆主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将供电单元设置在控制杆上,将控制杆的空间利用更加合理、更优化,同时,可释放车体安装供电单元的空间,使得车体的重量变轻,使得车体的轻量化程度更高。度更高。度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衡车的控制杆及平衡车


[0001]本技术涉及平衡车
,尤其涉及一种平衡车的控制杆及平衡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使用的代步工具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例如,电动平衡车即为一种常见的代步工具,电动平衡车具有结构简单、驾驶简便等特点,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
[0003]但是,目前所使用的电动平衡车的车体的重量较重,影响用户的驾驶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平衡车的控制杆及平衡车,用另一种新的方式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000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平衡车的控制杆,包括:
[0006]杆主体,所述杆主体上具有第一连接部;
[0007]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位置上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以将所述供电单元安装于所述杆主体上。
[0008]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杆主体的周向侧面。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至少为两个;
[0010]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杆主体的轴向方向间隔布置;和/或
[0011]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杆主体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
[0012]可选地,所述供电单元朝向所述杆主体的一侧设有安装凹槽;
[0013]所述杆主体至少部分嵌入所述安装凹槽内。
[0014]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安装凹槽内;和/或
[0015]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安装凹槽外。
[0016]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中,一个为第一连接孔,另一个为与所述第一连接孔配合的连接柱或第二连接孔。
[0017]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沿径向方向贯穿所述控制杆的所述连接孔;
[0018]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所述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至少部分嵌入所述连接孔内,并通过紧固件与所述连接孔实现固定连接。
[0019]可选地,所述连接孔远离所述供电单元的端设有安装壁,所述安装壁上具安装孔;
[0020]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连接柱连接。
[0021]可选地,所述杆主体内具有两端贯通的过线通道,所述过线通道内可穿设用于连接所述供电单元与用电单元的输电线缆。
[0022]可选地,所述过线通道的一端开口位于所述杆主体的周向侧面并朝向所述供电单元;所述过线通道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杆主体的轴向方向的端面上。
[0023]可选地,所述过线通道朝向所述供电单元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供电单元的电极
端连接的电连部,所述电连部与所述输电线缆连接。
[0024]可选地,所述杆主体的一端设有控制部;
[0025]所述控制部包括腿靠部、把手、座椅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0026]相应地,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平衡车,包括:
[0027]车体,所述车体上设有转向机构及用电单元;以及
[0028]上述中所述的控制杆;
[0029]所述控制杆中的杆主体与所述转向机构连接,供电单元与所述用电单元电连接。
[003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将供电单元设置在控制杆上,将控制杆的空间利用更加合理、更优化,同时,可释放车体安装供电单元的空间,使得车体的重量变轻,使得车体的轻量化程度更高。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杆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杆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3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6]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7]图6为图4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004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004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杆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及图2中所示。
[004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平衡车的控制杆,包括:杆主体10及供
电单元20。
[0043]其中,杆主体10上具有第一连接部11。供电单元20对应第一连接部11的位置上具有第二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1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以将供电单元20安装于杆主体10上。
[004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将供电单元20设置在控制杆上,可实现将控制杆的空间利用更加合理、更优化,同时,可释放车体40安装供电单元20的空间,使得车体40的重量变轻,使得车体40的轻量化、体积小型化程度更高。另外,可使得供电单元20无需与车体40内的用电单元共同安装在一个空间内,减少了两者运行产生的热量对彼此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了车辆的运行效率。
[0045]本技术实施例中,控制杆可应用于平衡车的控制结构中,当然,也可应用于其他车辆的控制结构中,其中,车辆包括电动车及燃料车,电动车包括但不限于为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踏板车、电动滑板车、电动平衡车等。参见图1及图2,以控制杆应用在平衡车为例,控制杆包括但不限于为腿控杆、手控杆、座椅杆等。平衡车包括车体40及控制杆,车体40上设有转向机构41及用电单元(图中未示出)。控制杆通过杆主体10与转向机构41连接,用户可通过控制杆操纵转向结构转向,从而带动车辆转向。用电单元包括但不限于车辆的控制系统、驱动系统、车灯等,供电单元20与用电单元连接并为其提供运行时需要的电能。
[0046]本技术实施例中,供电单元20可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衡车的控制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杆主体,所述杆主体上具有第一连接部;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位置上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以将所述供电单元安装于所述杆主体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杆主体的周向侧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杆主体的轴向方向间隔布置;和/或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杆主体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单元朝向所述杆主体的一侧设有安装凹槽;所述杆主体至少部分嵌入所述安装凹槽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安装凹槽内;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安装凹槽外。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中,一个为第一连接孔,另一个为与所述第一连接孔配合的连接柱或第二连接孔。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沿径向方向贯穿所述控制杆的所述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所述连接柱,所述连接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利锁乔万阳
申请(专利权)人:纳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