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焦化脱硫塔后管道式捕雾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9853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59
一种焦化脱硫塔后管道式捕雾器,属于焦炉煤气捕雾净化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壳体(1)、积液斗(2)、气体出口(3)、气体进入管(4)、固定件(5)、排液管(6)、人孔(7);气体进入管(4)下部与壳体(1)之间采用固定件(5)将气体进入管(4)与壳体(1)焊接;排液管(6)通过壳体(1)插入焦化脱硫塔内,积液斗(2)与排液管(6)连接,壳体(1)上部侧面开有气体出口(3),壳体(1)下部侧面开有人孔(7)。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安全稳定、性能优良、维护简单、制造成本和制造难度低的装置,可以有效节约设备的制造、操作、维护等相关费用。用。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焦化脱硫塔后管道式捕雾器


[0001]本技术属于焦炉煤气捕雾净化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焦化脱硫塔后管道式捕雾器。

技术介绍

[0002]在焦化行业脱硫塔捕雾器在脱硫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捕雾器运行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脱硫塔的阻力,而且直接影响脱硫的效率。捕雾器有折流板型、丝网型、迷宫型、旋风型等型式;目前脱硫塔的捕雾器主要有折流板捕雾器以及旋流板捕雾器,主要的原理是通过改变煤气流向或离心分离的方式对从脱硫塔出来的煤气进行气液分离,减少进入硫铵工序煤气脱硫液的夹带,避免硫铵母液变色。这类捕雾器阻力高,容易堵塞,增加系统阻力;为了保证捕雾器的效率,降低脱硫塔的阻力,目前国内的焦化厂多采用工业水或脱硫液对捕雾器进行冲洗,但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制造工艺相对复杂,成本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焦化脱硫塔后管道式捕雾器,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气流阻力大、设备复杂等问题。
[0004]本技术包括壳体1、积液斗2、气体出口3、气体进入管4、固定件5、排液管6、人孔7;气体进入管4下部与壳体1之间采用固定件5将气体进入管4与壳体1焊接;排液管6通过壳体1插入焦化脱硫塔内,积液斗2与排液管6连接,壳体1上部侧面开有气体出口3,壳体1下部侧面开有人孔7。
[0005]气体进入管4与脱硫塔后的煤气管道连接,从而将煤气引入本捕雾器,在本捕雾器中完成气液分离,煤气从气体出口3排出;冷凝液收集在积液斗2中,通过排液管6排出。其中,与外界连接的气体进口管4、气体出口3、排液管6采用法兰连接,积液斗2与排液管(6)采用法兰连接;其它部件均采用焊接方式连接。
[0006]为保证气体进入管4的稳定,在气体进入管4下部与壳体1之间采用固定件5将气体进入管4与壳体1焊接。
[0007]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安全稳定、性能优良、维护简单、制造成本和制造难度低,可以有效节约设备的制造、操作、维护等相关费用。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09]图2为本技术俯视图。
[0010]图1中:壳体(1)、积液斗(2)、气体出口(3)、气体进入管(4)、固定件(5)、排液管(6)、人孔(7)。
具体实施方式
[0011]本技术包括壳体1、积液斗2、气体出口3、气体进入管4、固定件5、排液管6、人孔7;气体进入管4下部与壳体1之间采用固定件5将气体进入管4与壳体1焊接;排液管6通过壳体1插入焦化脱硫塔内,积液斗2与排液管6连接,壳体1上部侧面开有气体出口3,壳体1下部侧面开有人孔7。
[0012]脱硫塔后的煤气管道与气体进入管4连接,从而将煤气引入本捕雾器,在本捕雾器中完成气液分离,煤气从气体出口3排出;冷凝液收集在积液斗2中,通过排液管6排出。
[0013]在图1所示管道式捕雾器结构示意图中,可以根据气体出口3与外界连接的高度调整壳体1的高度。
[0014]本技术,已通过实例进行了描述,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本实施例及现有技术获得启发,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得到其它实例。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根据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来确定。
[0015]本技术是一种结构简单、安全稳定、性能优良、维护简单、制造成本和制造难度低的装置,可以有效节约设备的制造、操作、维护等相关费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焦化脱硫塔后管道式捕雾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积液斗(2)、气体出口(3)、气体进入管(4)、固定件(5)、排液管(6)、人孔(7);气体进入管(4)下部与壳体(1)之间采用固定件(5)将气体进入管(4)与壳体(1)焊接;排液管(6)通过壳体(1)插入焦化脱硫塔内,积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加民朱灿朋穆传斌李义超朱庆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