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产线跨线自动上下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69821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产线跨线自动上下料装置,包括:依次衔接的上料通道和下料通道,上料通道和下料通道形成L形输送通道,L型输送通道的转角处设有第一升降装置,用于从上料通道的出料口转运料箱到下料通道的上料口;上料通道上依次设有上料工位、输送工位,上料工位处设有第二升降装置,输送工位处设有上料输送装置,第二升降装置能够从第一高度上料并上升到第二高度与上料输送装置对接喂料,上料通道的出料口具有第三高度,且第三高度低于所述第二高度;下料通道的上料口具有第四高度,且第四高度低于所述第三高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能够实现跨线物料的转运,提高转运效率,提高产能,又能降低劳动人员的劳动强度。能降低劳动人员的劳动强度。能降低劳动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产线跨线自动上下料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生产自动化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生产线跨线自动上下料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由于发动机装配线为线内作业,通常发动机零件通过料架将零件从线外通过料架重力滑轮输送至线内进行安装,但目前行业内常见的料架方式是,料架大多从发动机输送通道顶部跨过,导致料架过高,后端投放零件和前端拿取零件过高,操作工投放零件及拿取零件手臂过肩,取料不方便,人机工程效果差,劳动强度大;同时随着车型的增加线边料架增多以及生产节拍的提升,以下两个问题凸显严重。
[0003]1、为了实现从线外向线内转运发动机,需要多个料架配合,另外料架不在作业区域需行走取件,跟不上生产节拍,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0004]2、料架过高,投放物料以及拿取物料困难,严重增加劳动人员的劳动强度。
[0005]因此,亟需一种生产线跨线自动上下料装置,既能够实现跨线物料的转运,提高转运效率,提高产能,又能降低劳动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生产线跨线自动上下料装置,既能够实现跨线物料的转运,提高转运效率,提高产能,又能降低劳动人员的劳动强度。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生产线跨线自动上下料装置,包括:依次衔接的上料通道和下料通道,所述上料通道和所述下料通道形成L形输送通道,所述L型输送通道的转角处设有第一升降装置,用于从上料通道的出料口转运料箱到下料通道的上料口;所述上料通道上依次设有上料工位、输送工位,所述上料工位处设有第二升降装置,所述输送工位处设有上料输送装置,所述第二升降装置能够从第一高度上料并上升到第二高度与上料输送装置对接喂料。
[0008]作为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上料通道的出料口具有第三高度,且第三高度低于所述第二高度;所述下料通道的上料口具有第四高度,且第四高度低于所述第三高度。
[0009]作为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下料通道处设有下料装置,所述下料装置设有倾斜的下料台面,用于料箱依靠自重自上而下下滑到取料点。
[0010]作为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下料台面包括但不限于间隔平行设置的流利条。
[0011]作为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包括第一升降驱动和与第一升降驱动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举升平台,所述第一升降装置设置在下料台面最高端的下方,且所述举升平台能够在第一升降驱动的驱动下,从上料通道的出料口转运料箱到下料台面。
[0012]作为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升降驱动包括但不限于气缸或电缸或链条提升等。
[0013]作为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升降装置还包括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间接均匀的设置在举升平台的下表面。
[0014]作为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包括机架、第二升降驱动和与第二升降驱动动力输出端连接的第一上料台面,所述第一上料台面倾斜设置,所述第一上料台面的最低端设有用于挡住或释放料箱的第一挡料机构,所述机架上设有用于打开所述挡料机构的第一触发机构。
[0015]作为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上料输送装置上设有与所述第一上料台面对接的第二上料台面,所述第二上料台面倾斜设置,所述第二上料台面的最低端设有用于挡住或释放料箱的第二挡料机构。
[0016]作为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上料台面和第二上料台面均为包括但不限于间隔平行设置的流利条。
[0017]作为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升降驱动包括但不限于气缸、电缸或链条升降等。
[0018]作为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挡料机构包括支撑杆和L型挡料架,所述L型挡料架的中部与所述支撑杆转动连接构成杠杆结构,自然状态下,L型挡料架的拐臂端下沉阻挡料箱;所述第一触发机构为设置在机架顶部的横杆,所述L型挡料架的直臂端顶触横杆以使拐臂端上升释放料箱。
[0019]作为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挡料机构包括阻挡板和伸缩驱动装置,所述伸缩驱动装置与阻挡板驱动连接以驱动阻挡板可操作地阻挡或释放料箱。
[0020]作为上述方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上料通道上至少在上料口和出料口分别设有料箱检测装置,所述第一升降装置也设有料箱检测装置。
[002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生产线跨线自动上下料装置的控制方法,其步骤包括:
[0022]S1:启动生产线跨线物料转运系统,各设备进行自检;
[0023]S2:第二升降装置下降到便于上料的高度,第一升降装置上升到与上料通道的出料口对接的高度;
[0024]S3:第一上料台面上的第一料箱检测装置检测到上料完成,给第二升降驱动发送上升信号,第二升降驱动携带第一上料台面及其料箱上升到对于第二上料台面对接的高度,同时机架上的第一触发机构触发第一挡料机构,第一挡料机构释放料箱;料箱在自重的作用下滑落到上料通道的出料口,第二上料台面上最低端的料箱被第二挡料机构阻挡,且第二上料台面上的第二料箱检测装置检测到料箱;
[0025]S4:控制装置判断第一升降装置上升到位,控制装置控制第二挡料机构释放料箱,料箱滑落到第一升降装置的举升平台上;
[0026]S5:第一升降装置上的第三料箱检测装置检测到料箱,第一升降驱动携带料箱下降直到料箱完全落到下料台面的最高端,料箱在自重的作用下滑落到取料点,依次循环。
[0027]由于本技术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本申请具备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8]1、本技术的一种生产线跨线自动上下料装置,包括:依次衔接的上料通道和下料通道,所述上料通道和所述下料通道形成L形输送通道,所述L型输送通道的转角处设有第一升降装置,用于从上料通道的出料口转运料箱到下料通道的上料口;所述上料通道上依次设有上料工位、输送工位,所述上料工位处设有第二升降装置,所述输送工位处设有
上料输送装置,所述第二升降装置能够从第一高度上料并上升到第二高度与上料输送装置对接喂料。本技术中的上料通道和所述下料通道形成L形输送通道,L型的输送通道便于实现跨线转运,能够直接将物料转运到取料点,操作人员无需再走动取料,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本技术还在L型输送通道的转角处设有第一升降装置,第一升降装置的设置一方面使得取料点的高度满足人机工程,减少工作人员取料弯腰的次数,另一方面能够弥补由于上料通道需要跨过生产线而抬高的高度,可以避免料箱直接从上料通道的出料口直接滑落到下料通道上对物料本身造成伤害;另外上料通道上依次设有上料工位、输送工位,上料工位处设有第二升降装置,输送工位处设有上料输送装置,所述第二升降装置能够从第一高度上料并上升到第二高度与上料输送装置对接喂料,上料通道分段式的设置,一方面满足了为了从生产线上跨过而抬高高度的需求,另一方面便于在上料工位设置第二升降装置,第二升降装置能够将上料台面降低到满足人机工程的高度,降低上料难度。
[0029]2、本技术的一种生产线跨线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产线跨线自动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衔接的上料通道和下料通道,所述上料通道和所述下料通道形成L形输送通道,所述L型输送通道的转角处设有第一升降装置,用于从上料通道的出料口转运料箱到下料通道的上料口;所述上料通道上依次设有上料工位、输送工位,所述上料工位处设有第二升降装置,所述输送工位处设有上料输送装置,所述第二升降装置能够从第一高度上料并上升到第二高度与上料输送装置对接喂料;所述上料通道的出料口具有第三高度,且第三高度低于所述第二高度;所述下料通道的上料口具有第四高度,且第四高度低于所述第三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产线跨线自动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通道处设有下料装置,所述下料装置设有倾斜的下料台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产线跨线自动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台面包括但不限于间隔平行设置的流利条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生产线跨线自动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包括第一升降驱动和与第一升降驱动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举升平台,所述第一升降装置设置在下料台面最高端的正下方,且所述举升平台能够在第一升降驱动的驱动下,从上料通道的出料口转运料箱到下料台面。5.根据权利要求1

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生产线跨线自动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包括机架、第二升降驱动和与第二升降驱动动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良恒袁玉东徐学友丁杰潘安定
申请(专利权)人: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