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电机中板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7253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电机中板组件,包括设有中心通孔的中板本体,所述中板本体上安装有两组电刷组件、两组跨接电容和两组接地电容,所述电刷组件包括主体支撑件、支脚、端子、弹臂和碳刷,所述主体支撑件的两端弯折设置有支脚,主体支撑件的两侧弯折设置有端子和弹臂,支脚与端子和弹臂的弯折方向相反,所述端子穿插安装在中板本体上,所述弹臂从中板本体的中心通孔穿过,并且在弹臂的端部安装有碳刷,两组电刷组件上的碳刷相对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弹臂与端子在同一方向,方便了电刷组件与转子组件的装配,电机转子组件装入端盖组件时自然的开刷;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内部可跨接多个电子元器件,进而实现较高EMC性能等级要求。求。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电机中板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微型直流有刷电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用和智能家电用直流有刷电机高EMC要求的中板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微型直流有刷电动机中板上的电刷组件结构一般为X方向放置,即弹臂与端子垂直,弹臂处于中板A面的X方向,且在电机内部只安装少量的旁路电容,电磁兼容性能差。随着电子技术的飞快发展,各种智能汽车和智能电器的普及应用,对电机的电磁兼容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微型电机设计很难满足电磁兼容的较高要求,通过此中板组件的设计,可满足高EMC要求的微型直流有刷电机,得到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体积小、工艺性可靠,操作方便,高EMC性能的中板组件。
[0004]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的电机中板组件,包括设有中心通孔的中板本体,所述中板本体上安装有两组电刷组件、两组跨接电容和两组接地电容,所述电刷组件包括主体支撑件、支脚、端子、弹臂和碳刷,所述主体支撑件的两端弯折设置有支脚,主体支撑件的两侧弯折设置有端子和弹臂,支脚与端子和弹臂的弯折方向相反,所述端子穿插安装在中板本体上,所述弹臂从中板本体的中心通孔穿过,并且在弹臂的端部安装有碳刷,两组电刷组件上的碳刷相对设置。
[0005]进一步的,两组电刷组件分别为第一电刷组件和第二电刷组件,第一电刷组件和第二电刷组件围绕中板本体的中心通孔相对安装,在中板本体上设有用于电刷组件的端子穿过的端子槽。
[0006]进一步的,所述的两组电刷组件对称分布在中板本体的左右两侧,两组跨接电容对称的分布在中板的上下两侧,两组接地电容对称的分布在中板本体的内部。
[0007]进一步的,所述跨接电容的引脚从中板本体的B面电容槽内装入,再从A面引出;两组跨接电容分别为第一跨接电容和第二跨接电容,所述第一跨接电容的一只引脚焊接到第一电刷组件的支脚上,另一只引脚焊接到第二电刷组件的支脚上,所述第二跨接电容的一只引脚焊接到第一电刷组件的另一只支脚上,另一只引脚焊接到第二电刷组件的另一只支脚上。
[0008]进一步的,所述接地电容的引脚从中板本体的B面电容槽内装入,再从A面引出;两组接地电容分别为第一接地电容和第二接地电容,所述第一接地电容的一只引脚焊接到第二电刷组件的支脚上,另一只引脚进行折弯接地,所述第二接地电容的一只引脚焊接到第一电刷组件的一只支脚上,另一只引脚进行折弯接地。
[0009]进一步的,所述电刷组件的主体支撑件上开设有铆接孔,两组电刷组件均通过铆钉进行固定。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组件结构实现了弹臂与端子在同一方向,弹臂处于中板A面的Y方向,即弹臂处于垂直于A面的方向,方便了电刷组件与转子组件的装配,电机转子组件装入端盖组件时自然的开刷;同时因电刷组件的独特结构设计,使本技术内部可跨接多个电子元器件,且操作方便,工艺性可靠,进而可实现汽车电机与智能家电电机对不同的EMC等级要求。
[0011]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是本技术的A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的B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技术的电刷组件立体图;
[0016]图4是本技术的电刷组件主视图。
[0017]图中标记为:1

中板本体;2

第一电刷组件;3

第一铆钉;4

第二电刷组件;5

第二铆钉;6

第一跨接电容;7

第一接地电容;8

第二跨接电容;9

第二接地电容;10

端子;11

碳刷;12

弹臂;13

主体支撑件,14

支脚。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新型微型直流有刷电机中的中板组件,包括中间设有通孔的中板本体1、第一电刷组件2、第二电刷组件4、第一跨接电容6、第二跨接电容8、第一接地电容7和第二接地电容9。其中,第一电刷组件2和第二电刷组件4均包括主体支撑件13、支脚14、端子10,弹臂12和碳刷11;所述主体支撑件13的两端弯折设置有支脚14,主体支撑件13的两侧弯折设置有端子10和弹臂12,支脚14与端子10和弹臂12的弯折方向相反,在中板本体1上开有放置电子元器件的槽,端子10通过端子槽穿插安装在中板本体上,弹臂12是从中板本体1的中心通孔穿过,并且在弹臂12的端部安装有碳刷11,两组电刷组件上的碳刷11是相对设置。
[0020]本实施例中,所述中板组件中的第一电刷组件2、第二电刷组件4均带有两个支脚,用于连接电子元器件,电刷组件整体形状为飞鸟形;所述第一电刷组件2、第二电刷组件4对称的分布在中板1两侧,处于Y方向,并且两组电刷组件2的固定方式为铆钉3压入固定。
[002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跨接电容6、第二跨接电容8、对称的分布在中板主体1两侧,第一跨接电容6、第二跨接电容8的引脚从中板主体1的B面电容槽内装入,再从A面引出。其
中,第一跨接电容6的一只引脚焊接到第一电刷组件2的支脚上,另一只引脚焊接到第二电刷组件4的支脚上;第二跨接电容8的一只引脚焊接到第一电刷组件2的支脚上,另一只引脚焊接到第二电刷组件4的支脚上;此方式电容固定牢靠,耐振动。
[002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地电容7和第二接地电容9对称的分布在中板主体1两侧,第一接地电容7和第二接地电容9的引脚从中板主体1的B面电容槽内装入,再从A面引出。其中,第一接地电容7的一只引脚焊接到第二电刷组件4的支脚上,另一只引脚进行折弯接地;第二跨接电容9的一只引脚焊接到第一电刷组件2的支脚上,另一只引脚进行折弯接地;此方式电容固定牢靠,耐振动;
[0023]综上,本技术的组件结构实现了弹臂与端子在同一方向,弹臂处于中板A面的Y方向,方便了电刷组件与转子组件的装配,电机转子组件装入端盖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电机中板组件,包括设有中心通孔的中板本体,所述中板本体上安装有两组电刷组件、两组跨接电容和两组接地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刷组件包括主体支撑件、支脚、端子、弹臂和碳刷,所述主体支撑件的两端弯折设置有支脚,主体支撑件的两侧弯折设置有端子和弹臂,支脚与端子和弹臂的弯折方向相反,所述端子穿插安装在中板本体上,所述弹臂从中板本体的中心通孔穿过,并且在弹臂的端部安装有碳刷,两组电刷组件上的碳刷相对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电机中板组件,其特征在于,两组电刷组件分别为第一电刷组件和第二电刷组件,第一电刷组件和第二电刷组件围绕中板本体的中心通孔相对安装,在中板本体上设有用于电刷组件的端子穿过的端子槽。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电机中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组电刷组件对称分布在中板本体的左右两侧,两组跨接电容对称的分布在中板的上下两侧,两组接地电容对称的分布在中板本体的内部。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张玉海唐亚东张昊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昊升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