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可周转的后浇带独立支撑单元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67242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可周转的后浇带独立支撑单元的施工方法,S1:在后浇带沿长度方向的两侧搭设后浇带模架体系、在后浇带模架体系两侧搭设顶板模架体系;S2:在后浇带施工位置两侧设置有若干个独立支撑单元;S3:搭设主龙骨和次龙骨;S4:安装模板;S5:顶板钢筋绑扎并设置后浇带止水钢板;S6:在位于两排分别由若干个独立支撑单元组成的两条后浇带支撑带上方的顶板钢筋处分别进一步加设两条加强筋;S7:顶板混凝土浇筑;S8:顶板强度达到要求后拆除体系;S9:主体结构封顶,搭设体系;S10:浇筑后浇带;S11:后浇带达强度后,拆除体系,降低并拆除独立支撑单元,解决了现有后浇带模架体系无法系统性地解决长度很长的后浇带施工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可周转的后浇带独立支撑单元的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后浇带施工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可周转的后浇带独立支撑单元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混凝土带。
[0003]其中,沉降后浇带是解决沉降不均匀的问题,主要是在两栋大楼之间或主裙楼之间或者高差比较大的建筑之间设置。而当在两栋大楼下方或主裙楼下方或高度差比较大的建筑下方进一步设置地下室时,往往需要在地下室的顶板和底板之间搭设后浇带的独立支撑单元。
[0004]而现有的支撑体系会应用到桥梁施工中的沙箱配合管体来代替传统的大量支撑脚手架,如中国专利CN210032584U一种后浇带快拆支架和中国专利CN106567556A一种支撑体系,但这些现有技术均只揭示了该支撑体系的结构和单独支撑体系的施工方法,针对需要使用多个独立支撑单元来支撑长度很长的后浇带的常见情况和该情况可能会出现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均未给出相关技术问题的揭示以及具体的系统性施工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可周转的后浇带独立支撑单元的施工方法,旨在改善现有后浇带模架体系无法系统性地解决长度很长的后浇带施工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基于可周转的后浇带独立支撑单元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S1:在后浇带施工位置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搭设后浇带模架体系、在后浇带模架体系两侧分别搭设顶板模架体系;
[0009]S2:在后浇带施工位置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呈排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独立支撑单元,每个所述独立支撑单元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支撑座和高度可调主体;
[0010]S3:搭设主龙骨和次龙骨;
[0011]S4:安装后浇带区域模板和顶板区域模板;
[0012]S5:顶板钢筋绑扎并设置后浇带止水钢板;
[0013]S6:在位于两排分别由若干个独立支撑单元组成的两条后浇带支撑带上方的顶板钢筋处分别进一步加设两条加强筋;
[0014]S7:顶板混凝土浇筑;
[0015]S8:顶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后浇带模架体系和顶板模架体系;
[0016]S9:主体结构封顶,重新搭设后浇带模架体系;
[0017]S10:浇筑后浇带混凝土;
[0018]S11:后浇带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后,拆除后浇带模架体系,同时降低所述高度可调主体的高度并拆除独立支撑单元,完成整体施工,清理归库待下次使用。
[0019]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座沿轴心开设有限位通孔,所述高度可调主体包括上支撑体和下支撑体,所述下支撑体底端插入所述限位通孔设置。
[0020]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支撑体包括上支撑片、上支撑管和预紧柱,所述预紧柱同轴固定于所述上支撑片下方,所述上支撑管同轴固定于所述上支撑片下方且包围所述预紧柱设置;所述下支撑体包括下支撑柱和可拆卸同轴设置于所述下支撑柱下方的下垫板,所述下支撑柱沿轴心开设有一与所述预紧柱相适配的高度调节孔,所述下支撑柱外壁与所述上支撑管内壁相贴合;所述下支撑柱由外壁向内开设有一与所述高度调节孔相连通的卸料口;在步骤S2中,每个独立支撑单元在设置时,首先将放倒在地面的独立支撑单元的下垫板打开并将卸料口关闭,将填充颗粒料倒入高度调节孔中,将下垫板装回下支撑管下方避免填充颗粒料流出,将独立支撑单元竖直放置,将支撑座固定于地面。
[0021]作为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11中,降低所述高度可调主体的高度的步骤具体为先打开卸料口使填充颗粒料流出,填充颗粒料的上料面下降进而使得预紧柱下降,实现上支撑体的高度下降,下降至需要高度后,关闭卸料口。
[0022]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卸料口倾斜向下设置即由内向外的高度逐渐降低;定义所述卸料口到所述下支撑柱底端的距离占所述下支撑柱长度的比例为r,其中r的范围为0.1~0.2。
[0023]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支撑管内壁沿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组第一导向件,所述下支撑柱外壁沿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组一一与所述第一导向件相适配的第二导向件。
[0024]作为进一步改进,定义所述上支撑管的管体厚度为a,其中a的范围为1cm~2.5cm,定义所述上支撑管的外径范围为b,其中b的范围为15cm~25cm;定义所述预紧柱的直径为c,其中c与b的比值范围为0.3~0.4。
[0025]作为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6中,定义同一侧的两个所述加强筋之间的距离为20cm~30cm,定义靠近后浇带的所述加强筋与后浇带边缘之间的距离为20cm~30cm,每条所述加强筋的直径为15mm~20mm。
[0026]作为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2中,所述高度可调主体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钢管和沙箱,所述支撑座沿轴心开设有限位通孔,所述钢管底端插入所述限位通孔设置。
[00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8]1、该施工方法整体采用在后浇带两侧呈排均匀设置若干个独立支撑单元形成两条后浇带支撑带,在此基础上在每一后浇带支撑带上方的顶板钢筋中加设两条加强筋,该加强筋组可以有效配合包括多点分布的独立支撑单元的后浇带支撑带形成线与线的相互稳定支撑作用,从而配合地下室四边下方的竖直支撑梁形成两个稳定的四边形支撑结构。
[0029]2、本案采用的上支撑体与下支撑体配合的结构,融合了液压缸和沙箱的思路,并结合建筑施工辅助道具普遍用量多体积大的实际情况,利用简单且易于产业化加工的管、柱、片等形状进行组合设计,一方面通过下支撑柱外壁与上支撑管内壁、以及预紧柱与高度调节孔的配合来保证上支撑体下降时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可实现工人在底面通过控制卸料口的开闭来实现对下降高度的简易快速操作以及通过下垫板的设置来实现在独立支撑单元放倒时从下支撑柱底部装料,除此之外,通过预紧柱和高度调节孔的配合方式可以实现
上支撑体和下支撑体的嵌合收纳,在使用后尽可能减少占用空间,十分便于转运和移动。
[0030]3、本案中的卸料口倾斜向下设置即由内向外的高度逐渐降低以实现通过重力作用方便卸料;除此之外,所述卸料口的设置还可以在独立支撑单元放倒时配合下垫板巧妙地实现直接通过卸料口进行填料,该情况一般可用在当需要填充的填充颗粒料用量不多即独立支撑单元所需的高度不用太高时,可减少需要拆装下垫板进行填料所带来的工时损耗。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32]图1是本专利技术展示后浇带支撑带和支撑梁配合时的俯视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可周转的后浇带独立支撑单元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后浇带施工位置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搭设后浇带模架体系(20)、在后浇带模架体系(20)两侧分别搭设顶板模架体系(30);S2:在后浇带施工位置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呈排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独立支撑单元(10),每个所述独立支撑单元(10)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支撑座(11)和高度可调主体(12);S3:搭设主龙骨和次龙骨;S4:安装后浇带区域模板和顶板区域模板;S5:顶板钢筋绑扎并设置后浇带止水钢板;S6:在位于两排分别由若干个独立支撑单元(10)组成的两条后浇带支撑带上方的顶板钢筋处分别进一步加设两条加强筋;S7:顶板混凝土浇筑;S8:顶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后浇带模架体系(20)和顶板模架体系(30);S9:主体结构封顶,重新搭设后浇带模架体系(20);S10:浇筑后浇带混凝土;S11:后浇带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后,拆除后浇带模架体系(20),同时降低所述高度可调主体(12)的高度并拆除独立支撑单元(10),完成整体施工,清理归库待下次使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可周转的后浇带独立支撑单元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11)沿轴心开设有限位通孔,所述高度可调主体(12)包括上支撑体(121)和下支撑体(122),所述下支撑体(122)底端插入所述限位通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可周转的后浇带独立支撑单元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体(121)包括上支撑片(1211)、上支撑管(1212)和预紧柱(1213),所述预紧柱(1213)同轴固定于所述上支撑片(1211)下方,所述上支撑管(1212)同轴固定于所述上支撑片(1211)下方且包围所述预紧柱(1213)设置;所述下支撑体(122)包括下支撑柱(1221)和可拆卸同轴设置于所述下支撑柱(1221)下方的下垫板(1222),所述下支撑柱(1221)沿轴心开设有一与所述预紧柱(1213)相适配的高度调节孔(12211),所述下支撑柱(1221)外壁与所述上支撑管(1212)内壁相贴合;所述下支撑柱(1221)由外壁向内开设有一与所述高度调节孔(12211)相连通的卸料口(12212);在步骤S2中,每个独立支撑单元(10)在设置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新强阙晓红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雅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