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聚合化合物及光学各向异性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7229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16
公开了一种可聚合化合物,该化合物选自通式(1)的化合物。此外,还公开了由该可聚合化合物形成的光学各向异性体。该可聚合化合物能够高添加浓度加入到母体液晶中,从而使其双折射的波长分散性变小,同时有效提高显示器的视野角;同时改善膜的不均匀性。同时改善膜的不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聚合化合物及光学各向异性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聚合化合物以及由所述可聚合化合物形成的光学各向异性体;属于光学材料


技术介绍

[0002]可聚合(介晶)化合物(RM)作为各种光学各向异性体的制备原料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现有技术通常将可聚合化合物的溶液涂覆到基板上,使其配向,并且加热或辐照活化能量射线而将其固化,从而形成具有均一取向的光学各向异性聚合物膜,又称光学各向异性体。膜的取向可以是沿面的(液晶分子基本平行于层取向)、垂面的(矩形或垂直于层)或倾斜的,也可以是胆甾相取向的。
[0003]根据应用领域不同,光学各向异性体包括,但不限于,光学延迟膜(相位差膜)、光学补偿膜、视觉扩大膜、反射膜、选择反射膜、抗反射膜、增亮膜、液晶取向膜、偏光膜、偏光元件、圆偏光元件、椭圆偏光元件,以及其它各种光学元件。
[0004]可聚合化合物虽然在室温下稳定,但在升高温度时会降解。例如,当加热一段时间后,分散或延迟的光学性能降低,从而导致光学各向异性体的性能随时间降低。根据不同研究报道,这可将其归因于低的聚合度,相应高的聚合物残余自由基含量,聚合物收缩或热氧化降解,等等。
[0005]光学各向异性体需要具有满足所要求的光学特性、聚合速度、溶解性、熔点或玻璃化转变温度、透明度、机械强度、表面硬度、耐热性和耐光性等多种特性。光学各向异性体的特性不仅取决于所使用可聚合化合物的种类,而且取决于可聚合化合物的比例。
[0006]在双折射膜的实例中,需要将可聚合化合物加入到母体液晶中,获得可聚合组合物,从而使其双折射的波长分散性变小,同时有效提高显示器的视野角。这种情形下,高添加浓度的可聚合化合物是有利的。但现有的可聚合化合物在这种情形下不易稳定保存,容易析出。在最大稳定浓度不足的情况下,带来的一个不良后果是膜的不均匀性变差。
[0007]因此,要求开发以下可聚合化合物,该化合物的使用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聚合化合物,该化合物能够实现在母体液晶中的高添加浓度,获得充分的最大稳定浓度。同时,能够实现在母体液晶中的高添加浓度,获得充分的最大稳定浓度,进而改善膜的不均匀性。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进一步提供上下文所述可聚合化合物形成的光学各向异性体。
[0010]为实现上述目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聚合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选自通式(1)的化合物,
[0011][0012]式中,
[0013]P1和P2各自独立地表示可聚合基团;
[0014]L1‑
L4各自独立地表示单键、

O



S



NH



CO



OCO



COO



SCO



COS



OCOO



NHCO



CONH



OCH2‑


CH2O



SCH2‑


CH2S



OCF2‑


CF2O



SCF2‑


CF2S



CH=CHOCO



CH=CHCOO



OCOCH=CH



COOCH=CH



CH2CH2OCO



CH2CH2COO



OCOCH2CH2‑


COOCH2CH2‑


CH2OCO



CH2COO



OCOCH2‑


COOCH2‑


CH=CH



N=CH



CH=N



N=N



CH=CF



CF=CH



N=CF



CF=N



C≡C

或碳数1

30的亚烷基;所述亚烷基中的一个或多个

CH2‑
可经

O



S



NH



CO



OCO



COO



SCO



COS

取代;L1‑
L4存在多个时,可相同或不同;
[0015]Z1和Z2各自独立地表示下列基团:
[0016](a)1,4

亚环己基;其中存在的1个

CH2‑
或非相邻的2个以上

CH2‑
可经

O



S



NH

取代;
[0017](b)1,4

亚苯基;其中存在的1个

CH=或非相邻的2个以上

CH=可经

N=取代;
[0018](c)1,4

亚环己烯基、2,4

环戊二烯

2,5

二基、噻吩

2,5

二基、呋喃

2,5

二基、哌啶

2,5

二基、萘

2,6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聚合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选自通式(1)的化合物,式中,P1和P2各自独立地表示可聚合基团;L1‑
L4各自独立地表示单键、

O



S



NH



CO



OCO



COO



SCO



COS



OCOO



NHCO



CONH



OCH2‑


CH2O



SCH2‑


CH2S



OCF2‑


CF2O



SCF2‑


CF2S



CH=CHOCO



CH=CHCOO



OCOCH=CH



COOCH=CH



CH2CH2OCO



CH2CH2COO



OCOCH2CH2‑


COOCH2CH2‑


CH2OCO



CH2COO



OCOCH2‑


COOCH2‑


CH=CH



N=CH



CH=N



N=N



CH=CF



CF=CH



N=CF



CF=N



C≡C

或碳数1

30的亚烷基;所述亚烷基中的一个或多个

CH2‑
可经

O



S



NH



CO



OCO



COO



SCO



COS

取代;L1‑
L4存在多个时,可相同或不同;Z1和Z2各自独立地表示下列基团:(a)1,4

亚环己基;其中存在的1个

CH2‑
或非相邻的2个以上

CH2‑
可经

O



S



NH

取代;(b)1,4

亚苯基;其中存在的1个

CH=或非相邻的2个以上

CH=可经

N=取代;(c)1,4

亚环己烯基、2,4

环戊二烯

2,5

二基、噻吩

2,5

二基、呋喃

2,5

二基、哌啶

2,5

二基、萘

2,6

二基、萘

1,4

二基、萘

1,5

二基、1,2,3,4

四氢化萘

2,6

二基以及十氢化萘

2,6

二基;上述基团(a)、基团(b)或基团(c)各自独立地可经卤素、氰基、碳数1

30的烷基、碳数1

30的卤代烷基、碳数1

30的烷氧基、碳数1

30的卤代烷氧基、碳数2

30的烯基、碳数2

30的卤代烯基、碳数2

30的烯氧基、碳数2

30的卤代烯氧基、碳数1

30的烷氧基羰基、碳数1

30的卤代烷氧基羰基、碳数1

30的烷基羰基、碳数1

30的卤代烷基羰基、碳数1

30的烷基酰氧基或碳数1

30的卤代烷基酰氧基取代;Z1和Z2存在多个时,可相同或不同;环A表示与噻唑环稠合的任选取代的芳香环或非芳香环;R1表示碳数1

30的烷基、碳数1

30的卤代烷基、碳数1

30的烷氧基、碳数1

30的卤代烷氧基、碳数2

30的烯基、碳数2

30的卤代烯基、碳数2

30的烯氧基、碳数2

30的卤代烯氧基、碳数1

30的烷氧基羰基、碳数1

30的卤代烷氧基羰基、碳数1

30的烷基羰基、碳数1

30的卤代烷基羰基、碳数1

30的烷基酰氧基或碳数1

30的卤代烷基酰氧基;所述烷基、烷氧基、烯基、烯氧基中的一个或多个

CH2‑
可经

O



S



NH



CO



OCO



COO



SCO



COS

取代;任选地,所述烷基、烷氧基、烯基、烯氧基中的一个或多个H原子可经卤素、氰基、碳数1

30的烷基、碳数1

30的卤代烷基、碳数1

30的烷氧基、碳数1

30的卤代烷氧基、碳数1

30的烷基酰氧基、碳数1

30的卤代烷基酰氧基或可聚合基团取代;R2表示氢原子、卤素、氰基、碳数1

30的烷基、碳数1

30的卤代烷基、碳数1

30的烷氧基、碳数1

30的卤代烷氧基、碳数2

30的烯基、碳数2

30的卤代烯基、碳数2

30的烯氧基、碳数2

30的卤代烯氧基、碳数1

30的烷氧基羰基、碳数1

30的卤代烷氧基羰基、碳数1

30的烷基羰基、碳数1

30的卤代烷基羰基、碳数1

30的烷基酰氧基或碳数1

30的卤代烷基酰氧基;m1和m2各自独立地表示1

4的整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聚合化合物,其中,可聚合基团选自下列基团:式中,R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氰基、碳数1

30的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飞翔殷勇谭玉东靳灿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创拓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