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伟圣专利>正文

彩灯灯串电子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6761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彩灯灯串电子泡由装在灯套44内的电路主体30组成,电路主体30内部包括整流桥单元33、可控硅单元34以及连接在整流桥33输出端口与可控硅单元34之间的控制单元35,所述整流桥33的输入端连接到所述主体引出导线31和32。这种彩灯灯串电子泡可方便地插入任一灯座或直接接到彩灯串中,实现所接灯串的光亮明灭的自动控制,体积小、使用方便。由于电子泡外形设计上比较灵活,适合于各种应用场合的要求。(*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应用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直接串接在彩灯灯串电路中用于控制灯串中彩灯发光闪烁及其变化的微型彩灯灯串电子泡。现有的彩灯串(如圣诞彩灯串)的常规连接方式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即是通过电线10将各灯座(灯头)20串接到电源上,使所有装在灯座20上的多个灯泡21在接通电源时一起发光。为达到灯泡闪烁变化效果,现有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在由电线10串接的灯座20回路中,插装一跳泡22,如图1所示,该跳泡22的外形与普通灯泡21无异。该跳泡22的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内设有两金属灯丝221和222,中间位置设有一平时与其中第一灯丝221相碰接的弹性片223,该弹性片223在温度变化时形状发生变化,当弹性片223与另一灯丝222接触时,电路导通,两灯丝发光(图2);该弹性片223因温度升高膨胀使弹性片与第一灯丝221断开(图3),从而使两灯丝断开,且整个灯串中所有灯泡21均不发光,等到弹性片223恢复原状时,弹性片223与灯丝又接触,使电路上的灯泡21发光,如此周而复始。其缺点是电路回路上的所有灯泡的发光变化单调;此外,当用于户外时,其控制灵敏度和变化速度受环境温度影响;最后,由于该跳泡为机械结构,较怕振动与碰撞,使整个电路故障率高,影响使用寿命。为克服上述以双金属跳泡(指灯丝221、222与弹性片223采用具有两种不同热膨胀系数的金属片制成)所带来的缺点。除了上述跳泡外,现有技术中,还有采用控制盒23来控制串灯明灭的(图4),虽可解决控制单调的问题,但其明显不足是体积较大,安装不便,成本较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彩灯灯串电子泡,这种彩灯灯串电子泡可以直接串接在彩灯电路回路中,以与其它灯泡同样的接口方式实现电路连接,在功能上可方便进行灯光明暗(灭)变化的自动控制,同时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体积大、使用不方便、可靠性差等诸多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可置于彩灯灯串中任一灯座41内的电子泡包括灯套44、插装在灯套44内的电路主体30,所述电路主体30内包括整流桥单元33、可控硅单元34以及连接在整流桥33输出端口与可控硅单元34之间的控制单元35。本技术的彩灯灯串电子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主体30有两个引出导线31和32,在所述灯套44插入所述灯座41时所述引出导线31和32可与灯座41内铜片411和412相接触,所述整流桥33的输入端连接到所述引出导线31和32。本技术的彩灯灯串电子泡,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套44与电路主体30可以是一体化成形的。本技术的彩灯灯串电子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主体30可以有不同的结构以适合直接插入灯座内。本技术的彩灯灯串电子泡,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35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电容器C和控制IC,其中第二电阻R2串接在IC的一输入口与整流桥(D1-D4)的一输入端之间,第一电阻R1一端与整流桥(D1-D4)的另一输出端及可控硅单元SCR的一端,第一电阻R1另一端与电容器C及IC另一输入端连接,电容C的另一端和可控硅元件SCR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可控硅SCR的控制端连接到所述IC的输出端。本技术的彩灯灯串电子泡,其特征在于,所述IC还有一端口与地之间串接有一按钮开关K1,该开关可凸设于所述电子泡外部用于改变灯串控制模式。本技术的彩灯灯串电子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主体30内部设有一可安装电子元件的印刷电路板,所受电路板上安装有所述整流桥单元33、可控硅单元34以及连接在整流桥33输出端口与可控硅单元34之间的控制单元35。实施本技术的彩灯灯串电子泡,可以通过直接插入彩灯串中任一灯座内,实现所接灯串的光亮明灭的自动控制,同时很好地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体积大、使用不方便、可靠性差等诸多缺点。由于电子泡外形设计上比较灵活,适合于各种应用场合的要求。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特点,附图中图1是现有技术彩灯灯串及跳泡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跳泡在电路导通时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跳泡在电路断开时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现有技术采用控制盒来代替跳泡时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彩灯灯串电子泡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彩灯灯串电子泡的内部电路的方框图。图7是本技术的彩灯灯串电子泡的内部电路的原理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彩灯灯串电子泡一种实施例与彩灯连接使用的立体示意图。图9是将本技术的彩灯灯串电子泡另一实施例用于彩灯控制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技术的彩灯灯串电子泡包括可置于彩灯灯串中任一灯座41内的灯套44、插接在灯套44内的电路主体30,所述电路主体30有两个引出导线31和32,在所述灯套44插入所述灯座41时所述引出导线31和32可与灯座41内铜片411和412相接触,铜片411和412接到灯控电路中,电路主体30对应的逻辑图如图6所示。其中有整流桥单元33、可控硅单元34以及连接在整流桥33输出端口与可控硅单元34之间的控制单元35,所述整流桥33的输入端连接到所述引出导线31和32。如图7所示,在本技术的彩灯灯串电子泡的内部电路中,包括整流桥单元33(D1-D4)、可控硅单元34(SCR)以及连接在整流桥33(D1-D4)输出端口与可控硅单元(SCR)34之间的控制单元35,所述整流桥33的输入端连接到所述引出导线31和32。其中,控制单元35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电容器C和控制IC,其中第二电阻R2串接在IC的一输入口与整流桥的一输入端之间,第一电阻R1一端与整流桥的另一输出端及可控硅单元SCR的一端,第一电阻R1另一端与电容器C及IC另一输入端连接,整流桥的另一输出端、电容器C的另一端和可控硅元件SCR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可控硅SCR的控制端连接到所述IC的输出端。在IC一端口与地之间还串接有一按钮开关K1,该开关K1可凸设于所述电子泡外部。其中,IC可提供以下发光模式的功能1)自动变化在以下2-7状态中进行循环工作;2)波浪利用SCR作为开关来切换回路电流(压)频率的速度,使回路中灯串产生波浪般亮灭的变化;3)闪减;利用SCR作为开关来切换回路电流(压)频率的速度,使回路中灯串产生一亮一灭变化效果;4)单灯渐明到渐暗;利用SCR作为开关来切换回路电流(压)频率的速度,使回路中灯串产生有序地亮,有序地暗的变化效果;5)乱跳;即利用SCR作为开关来切换回路电流(压)频率的速度,使回路中灯串产生不规则的亮灭变化;6)渐明到渐暗;利用SCR作为开关来切换回路电流(压)频率的速度,使回路中灯串产生渐明到渐暗的变化效果;7)闪跳;利用SCR作为开关来切换回路电流(压)频率的速度,使回路中灯串产生时快时慢的亮灭变化;8)全亮。实际上,该控制IC还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方便地设计出其它灯控效果。图8是本技术的彩灯灯串电子泡一种实施例与彩灯连接使用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电子泡体积较小,形状与普通灯泡无异,电路主体内省略了图7中的按钮开关K1,使其发光控制是按一种模式循环进行而不可调控。即自动地在以下几种发光模式下循环变化1)波浪;2)闪减;3)单灯渐明到渐暗;4)乱跳,即不规则闪亮;5)渐明到渐暗;6)闪跳。图9是将本技术的彩灯灯串电子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置于彩灯灯串中任一灯座(41)内的彩灯灯串电子泡,其特征在于由灯套(44)与电路主体(30)组成,所述电路主体(30)插装在所述灯套(44)内,所述电路主体(30)内包括整流桥单元(33)、可控硅单元(34)和控制单元(35),所述控制单元(35)连接在所述整流桥(33)输出端口与所述可控硅单元(34)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置于彩灯灯串中任一灯座(41)内的彩灯灯串电子泡,其特征在于由灯套(44)与电路主体(30)组成,所述电路主体(30)插装在所述灯套(44)内,所述电路主体(30)内包括整流桥单元(33)、可控硅单元(34)和控制单元(35),所述控制单元(35)连接在所述整流桥(33)输出端口与所述可控硅单元(34)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灯灯串电子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主体(30)有两个引出导线(31和(32),在所述灯套(44)插入所述灯座(41)时所述引出导线(31)和(32)可与灯座(41)内铜片(411)和(412)相接触,所述整流桥(33)的输入端连接到所述引出导线(31)和(3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灯灯串电子泡,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套(44)与电路主体(30)可以是一体化成形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灯灯串电子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主体(30)可以有不同结构以适合直接插入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圣
申请(专利权)人:陈伟圣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