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导流板的贴壁送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64552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9: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通风空调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双导流板的贴壁送风装置,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连接的风管、静压装置、送风板、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柱体;在送风板的中部开有圆形风口,在圆形风口的周向开有环形条缝风口,圆形风口内装有挡风板,挡风板处于水平状态时,圆形风口关闭;挡风板处于倾斜状态时,圆形风口开启;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均为弧形板,在第一导流板的中心开有第一圆孔,在第二导流板的中心开有第二圆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柱壁贴附射流送风,送风气流贴附于柱体向下流动,撞击到地面后沿地面扩散开来,形成空气湖,室内热源产生的热羽流卷吸气流或上部排风口抽吸气流使得气流缓慢上升,达到类似置换通风的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导流板的贴壁送风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通风空调
,特别涉及一种双导流板的贴壁送风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室内通风技术中,公共建筑环境中常见的气流组织主要有混合通风和置换通风两种形式:
[0003]混合通风由机械力驱动空气流动,送风与室内空气强烈掺混,可以达到全室温湿度均匀分布,同时送风系统常布置在房间上部,不占用下部空间,但混合通风以消除室内全部负荷为目标,在送风过程中卷吸大量室内空气,通风效率较低;
[0004]置换通风则主要以消除部分负荷即工作区的冷热负荷为目的,保障工作区服务对象的舒适或生产要求,较少发生室内的强烈掺混,通风效率较高。但置换通风造价高且存在占用下部有效空间(安装静压装置及管道系统)的弊端,且负担相同的冷负荷,系统风量较大,末端能耗高。
[0005]现有应用于机场、地铁站等建筑空间中的通风柱送风方式多为混合通风,送风口高度超过3m,送风气流送及至工作区内,送风均匀性较差,通风效率较低;同时当冬季送风时,室内热空气受热浮升力影响将向上流动,人员易出现“头暖脚凉”现象。基于此,申请人在专利CN101988733R中提出了一种矩形柱面贴附射流的送风方法,贴附射流送风可以有效节省建筑下部空间,同时送风气流依靠康达效应沿壁面向下流动,撞击地面后沿地面蔓延开来,形成低风速、小温差的空气湖,减少了气流输送过程中与室内空气的掺混,降低了输送热量的损耗和动能的衰减,因此可以降低通风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
[0006]然而,该方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发现以下不足之处:
[0007]对于现有建筑中柱体作为承重柱已提前确定安装位置,环形静压装置安装在柱体上部,在不破坏现有柱体结构时,安装方式较为困难,若工程前期在承重柱附近未预留安装静压装置位置,后期也难以使用;同时现有专利受环境影响较大,若室内结构将柱体布置于角落处,只需向两侧吹风,安装环形静压装置的经济性较低;同时现有专利受室内房间高度影响较大,送风口高度为房间高度,对于高大空间来说,这将导致竖向贴附段距离过长,造成不必要的速度衰减,无法在地面形成有效的空气湖,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当冬季供热时,受热浮升力作用,送风气流无法送及地面。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导流板的贴壁送风装置,解决了现有装置受环境限制、送风高度无法调整、送风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0009]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10]一种双导流板的贴壁送风装置,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连接的风管、静压装置、送风板、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柱体;
[0011]在送风板的中部开有圆形风口,在圆形风口的周向开有环形条缝风口;圆形风口
和环形条缝风口构成送风口;
[0012]圆形风口内装有挡风板,挡风板处于水平状态时,圆形风口关闭;挡风板处于倾斜状态时,圆形风口开启;
[0013]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均为弧形板,在第一导流板的中心开有第一圆孔,在第二导流板的中心开有第二圆孔,第一圆孔和第二圆孔连通。
[0014]进一步,送风板与第一导流板通过承重柱进行连接,承重柱中心开有通孔,当挡风板转动至垂直状态时,挡风板的下半部分位于通孔内。
[0015]进一步,挡风板铰接在圆形风口内,在挡风板外壁上安装有风阀。
[0016]进一步,第一导流板与第二导流板通过若干个连接柱连接。
[0017]进一步,风管上安装有风量调节装置。
[0018]进一步,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的截面为为四分之一圆弧,且弧度相同。
[0019]进一步,柱体为圆柱体,送风板处出风面积不少于送风板面积的0.8倍。
[0020]进一步,静压装置的内部设有消声层,外壁包裹有加固层。
[0021]进一步,送风口的送风速度为0

4m/s。
[0022]进一步,风管为防火保温软接管或金属管。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24]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导流板的贴壁送风装置,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连接的风管、静压装置、送风板、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柱体,柱体不依赖建筑物自身的承重立柱,送风高度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安装,安装不再受环境限制;在送风板的中部开有圆形风口,在圆形风口的周向开有环形条缝风口,圆形风口和环形条缝风口构成送风口,通过导流板结构的创新设计,当仅开启环形条缝风口送风时,送风气流经过第一导流板导流后,呈抛物状射流,随后斜向撞击地面改变送风方向与地面平行,在地面蔓延开来形成空气湖;当环形条缝风口和圆形风口共同送风时,送风气流经风管进入静压装置,部分送风气流通过圆形风口后经第二导流板导流,气流贴附于柱体向下流动,撞击地面后偏转形成空气湖;部分送风气流由环形条缝风口送出经第一导流板导流后,受到周围气流卷吸作用偏转,送风气流将贴附于柱体进行流动;采用柱壁贴附射流送风,送风气流贴附于柱体向下流动,撞击到地面后沿地面扩散开来,形成空气湖;室内热源产生的热羽流卷吸气流或上部排风口抽吸气流使得气流缓慢上升,达到类似置换通风的效果,与现有气流组织形式相比,减少了送风过程对室内空气的卷吸,将新鲜空气直接送达工作区,工作区接近送风环境,因而更利于人体健康,同时可以达到节能效果。
[0025]进一步,挡风板铰接在圆形风口内,在挡风板外壁上安装有风阀,挡风板可通过风阀控制进行独立启停,从而改变送风口的风量及风速。
[0026]进一步,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的截面为为四分之一圆弧,且弧度相同,类似于碗状,这样设计可以让气流贴附柱体向下流动。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技术的送风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本技术的送风装置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9]图3是本技术的送风板装置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0]图4是风口同时开启时送风气流流动示意图;
[0031]图5是仅开启环形条缝风口时送风气流流动示意图;
[0032]图6是建筑环境内多个通风柱的送风装置示意图;
[0033]图7是建筑环境内单独使用通风柱的送风装置示意图;
[0034]图8是应用于地铁车站中的示意图;
[0035]图9是地铁车站现有通风方式示意图;
[0036]图10是本技术各实施例(实施例1、2、3)及对比实施例4参数设置下,室内速度、高度分布图;
[0037]图11是实施例3室内送回风中截面(y=6.5)处速度温度分布云图,(a1)是该截面速度分布云图,(a2)是该截面温度分布云图;
[0038]图12是对比实施例4室内送风口截面(y=1.0)处速度温度分布云图,(a1)是该截面速度分布云图,(a2)是该截面温度分布云图;
[0039]其中,1为风量调节装置;2为风管;3为静压装置;4为送风板;5为环形条缝风口;6为圆形风口;7为挡风板,8为承重柱,9为第一导流板,10为连接柱,11为第二导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导流板的贴壁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连接的风管(2)、静压装置(3)、送风板(4)、第一导流板(9)、第二导流板(11)和柱体(12);在送风板(4)的中部开有圆形风口(6),在圆形风口(6)的周向开有环形条缝风口(5),圆形风口(6)和环形条缝风口(5)构成送风口;圆形风口(6)内装有挡风板(7),挡风板(7)处于水平状态时,圆形风口(6)关闭;挡风板(7)处于倾斜状态时,圆形风口(6)开启;第一导流板(9)和第二导流板(11)均为弧形板,在第一导流板(9)的中心开有第一圆孔,在第二导流板(11)的中心开有第二圆孔,第一圆孔和第二圆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导流板的贴壁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送风板(4)与第一导流板(9)通过承重柱(8)进行连接,承重柱(8)中心开有通孔,当挡风板(7)转动至垂直状态时,挡风板(7)的下半部分位于通孔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导流板的贴壁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挡风板(7)铰接在圆形风口(6)内,在挡风板(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安桂王天琦韩欧李佳兴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