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贵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带卸荷反压平台的桩板挡墙支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38647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9: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边坡及滑坡支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卸荷反压平台的桩板挡墙支挡结构,包括并列且间隔设置的多个抗滑桩,相邻的两个所述抗滑桩之间固定设有桩间挡板,所述抗滑桩的顶部通过顶梁固定连接;多个所述抗滑桩的前侧的下部设有反压平台,所述反压平台与所述抗滑桩固定连接,多个所述抗滑桩的后侧的上部设有卸荷平台,所述卸荷平台与所述抗滑桩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抗滑桩桩前底部设置反压平台,将一部分桩前侧向土反力转换为反压平台的底部反力,降低抗滑桩的嵌固条件的要求,提高了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桩间距可增加,减少抗滑桩数量、降低了边坡支护的成本与施工难度,提高了支护结构体系的可靠度。提高了支护结构体系的可靠度。提高了支护结构体系的可靠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卸荷反压平台的桩板挡墙支挡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边坡及滑坡支护
,尤其涉及一种带卸荷反压平台的桩板挡墙支挡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山地城镇建设过程中,为了合理利用场地,经常需要挖山填壑,因此形成诸多高边坡、深基坑。支挡结构是防止岩上体坊塌或变形失稳的一种构造物。
[0003]桩板式挡墙作为新型支挡结构的代表具有桩位布置灵活、施工简便、干扰少等优点,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但是这种支挡结构常采用增大桩身截面尺寸和提高配筋率来确保抗滑桩的支挡效果,结构工程量较大,材料的利用率不高,工程成本很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卸荷反压平台的桩板挡墙支挡结构,能有效减小桩后土压力,提高了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降低了边坡支护的成本与施工难度。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卸荷反压平台的桩板挡墙支挡结构,包括并列且间隔设置的多个抗滑桩,相邻的两个所述抗滑桩之间固定设有桩间挡板,所述抗滑桩的顶部通过顶梁固定连接;多个所述抗滑桩的前侧的下部设有反压平台,所述反压平台与所述抗滑桩固定连接,多个所述抗滑桩的后侧的上部设有卸荷平台,所述卸荷平台与所述抗滑桩固定连接。
[000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抗滑桩桩前底部设置反压平台,将一部分桩前侧向土反力转换为反压平台的底部反力,降低抗滑桩的嵌固条件的要求,提高了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桩间距可增加,减少抗滑桩数量、降低了边坡支护的成本与施工难度,提高了支护结构体系的可靠度。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8]进一步,所述反压平台包括反压板和多个反压梁,多个所述反压梁一一对应固定设在所述抗滑桩的前侧的下部,所述反压板与多个所述反压梁固定连接。
[000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反压平台包括反压板和多个反压梁,反压板通过反压梁与抗滑桩固定连接,确保反压板与抗滑桩连接的稳定性。
[0010]进一步,所述反压板和所述反压梁一体化浇筑而成,且所述反压板设在所述反压梁的顶部或底部。
[001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直接通过浇筑将反压梁以及反压板浇筑而成。
[0012]进一步,所述卸荷平台包括卸荷板和卸荷梁,所述卸荷梁一一对应固定设在所述抗滑桩的后侧的上部,所述卸荷板与所述卸荷梁固定连接。
[001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卸荷平台包括卸荷板和卸荷梁,卸荷板通过
卸荷梁固定在抗滑桩上,确保卸荷板安装的稳定性,便于施工安装。同时,卸荷板和卸荷梁可以通过现场浇筑而成,也可以预制卸荷板,然后再现场将卸荷板固定安装在卸荷梁上。
[0014]进一步,所述抗滑桩为直桩或斜桩。
[0015]进一步,所述抗滑桩包括竖直段和倾斜段,所述倾斜段的顶端与所述倾斜段的底端一体化固定连接,所述倾斜段向所述竖直段的后侧倾斜设置,所述反压平台固定设在所述竖直段的前测上,所述卸荷平台固定设在所述倾斜段的后侧上。
[001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抗滑桩可以是直桩,也可以是斜桩,也可以是下段为竖直设置、上部为倾斜设置的组合桩,根据现场施工需要进行设置,已满足不同的施工需求。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中反压平台的剖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中卸荷平台的剖视图;
[0021]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2]1、抗滑桩;2、桩间挡板;3、顶梁;4、反压板;5、反压梁;6、卸荷板;7、卸荷梁;8、竖直段;9、倾斜段;10、边坡底线;11、边坡顶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24]实施例一
[002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并列且间隔设置的多个抗滑桩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抗滑桩1为斜桩,相邻的两个所述抗滑桩1之间固定设有桩间挡板2,所述抗滑桩1的顶部通过顶梁3固定连接;多个所述抗滑桩1的前侧的下部设有反压平台,所述反压平台与所述抗滑桩1固定连接,多个所述抗滑桩1的后侧的上部设有卸荷平台,所述卸荷平台与所述抗滑桩1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的实施过程中,所述抗滑桩1的下部嵌固在坡底稳定岩层中或土层中,所述反压平台位于岩层中或土层中的边坡底线10的下方,反压平台减小了桩前土压力的大小,降低了桩的嵌固条件,减小了支挡结构的变形,所述抗滑桩1的后侧填埋有土层,土层的顶部为边坡顶线11,所述卸荷平台位于填埋土层内,卸荷平台改变了桩后土压力的分布,减小了桩后土压力,抗滑桩1桩前底部设置反压平台,将一部分桩前侧向土反力转换为反压平台的底部反力,降低抗滑桩1的嵌固条件的要求,提高了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桩间距可增加,减少抗滑桩1数量、降低了边坡支护的成本与施工难度,提高了支护结构体系的可靠度。
[0026]如图3所示,所述反压平台包括反压板4和多个反压梁5,多个所述反压梁5一一对应固定设在所述抗滑桩1的前侧的下部,所述反压板4与多个所述反压梁5固定连接,反压平台包括反压板4和多个反压梁5,反压板4通过反压梁5与抗滑桩1固定连接,确保反压板4与抗滑桩1连接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反压板4和所述反压梁5一体化浇筑而成,且所
述反压板4设在所述反压梁5的顶部或底部。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直接通过浇筑将反压梁5以及反压板4浇筑而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反压板4的上部呈梯形结构,反压板4设在反压梁5的下方,所述梯形结构的顶端与反压梁5的底部一体化固定连接,从而确保反压梁5和反压板4的连接强度。
[0027]如图4所示,所述卸荷平台包括卸荷板6和卸荷梁7,所述卸荷梁7一一对应固定设在所述抗滑桩1的后侧的上部,所述卸荷板6与所述卸荷梁7固定连接,卸荷平台包括卸荷板6和卸荷梁7,卸荷板6通过卸荷梁7固定在抗滑桩1上,确保卸荷板6安装的稳定性,便于施工安装。同时,卸荷板6和卸荷梁可以通过现场浇筑而成,也可以预制卸荷板6,然后再现场将卸荷板6固定安装在卸荷梁上。
[0028]实施例二
[0029]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并列且间隔设置的多个抗滑桩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抗滑桩1包括竖直段8和倾斜段9,所述倾斜段9的顶端与所述倾斜段9的底端一体化固定连接,所述倾斜段9向所述竖直段8的后侧倾斜设置,所述反压平台固定设在所述竖直段8的前测上,所述卸荷平台固定设在所述倾斜段9的后侧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抗滑桩1之间固定设有桩间挡板2,所述抗滑桩1的顶部通过顶梁3固定连接;多个所述抗滑桩1的前侧的下部设有反压平台,所述反压平台与所述抗滑桩1固定连接,多个所述抗滑桩1的后侧的上部设有卸荷平台,所述卸荷平台与所述抗滑桩1固定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卸荷反压平台的桩板挡墙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并列且间隔设置的多个抗滑桩(1),相邻的两个所述抗滑桩(1)之间固定设有桩间挡板(2),所述抗滑桩(1)的顶部通过顶梁(3)固定连接;多个所述抗滑桩(1)的前侧的下部设有反压平台,所述反压平台与所述抗滑桩(1)固定连接,多个所述抗滑桩(1)的后侧的上部设有卸荷平台,所述卸荷平台与所述抗滑桩(1)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卸荷反压平台的桩板挡墙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压平台包括反压板(4)和多个反压梁(5),多个所述反压梁(5)一一对应固定设在所述抗滑桩(1)的前侧的下部,所述反压板(4)与多个所述反压梁(5)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卸荷反压平台的桩板挡墙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压板(4)和所述反压梁(5)一体化浇筑而成,且所述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干飞郑刚徐安忠李美霖赵孝雄周海祚刁钰毕靖王超林张毅曹腾常书铭杨军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